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服务中心 > 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 >> 企业高层参考 第17期

企业高层参考 第17期

中小企业
 
重庆出台优惠政策破解微型企业成长瓶颈
 
据报道,微型企业成为中小企业后不再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已经成为阻碍其发展壮大的瓶颈。日前,重庆市工商局和重庆市中小企业局出台多项优惠政策,破解微型企业成长的烦恼。
  优惠政策包括:一是“成长壮大微型企业”可申报市级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乡镇企业发展资金,以及多个国家级专项资金的扶持,重点支持其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市场拓展等;二是“成长壮大微型企业”到境外投资考察、开展项目咨询论证、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展会等,可获一定比例的资金扶持;三是在参与政府采购时,“成长壮大微型企业”可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此外,对于已纳入中小企业扶持范围的微型企业,没有享受完微型企业扶持政策的,可以继续享受完毕。
  根据重庆市相关文件规定,“成长壮大微型企业”是指达到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等部门制定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小型及以上企业。
 
上海银监局对小微企业贷提出新要求
 
据悉,在5月14日举行的2013年小微金融服务工作推进会议上,上海银监局要求上海银行业小微金融服务工作实现“四个不低于”的新要求。“四个不低于”指: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小微企业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单户授信总额5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的贷款(含同口径个人经营性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单户授信总额5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含同口径个人经营性贷款)的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与此同时,上海银监局要求小微企业贷款要坚持市场化取向,倡导理性投向。注重企业多头授信、融资下企业杠杆率变化情况;防范短贷长用、短贷他用、一贷多用等问题;加大对涉农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多做楼宇经济、社区经济,满足郊区和市场集中地区的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多支持高新环保、节能技术和先进制造企业、新型物流企业、网络及软件信息企业。
  此外,银监局还要求小微企业贷款坚持机制创新和坚持基层探索。
 
山西20亿元创业投资基金助推中小微企业发展
 
山西省政府日前出台《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措施(2013年第1批)》,提出从2013年起,山西省将逐渐设立20亿元规模的创业投资基金,帮助中小微企业走出目前的困境。
根据该文件,从2013年起,山西省财政将每年筹措1亿元,5年筹措5亿元,并采取基金运作方式吸收社会资本15亿元,共同建立总规模达到20亿元的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用于支持中小微企业初创和成长;同时支持各类担保公司扩展中小微企业担保业务,缓解融资困难。
从2013年起,山西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将新增5000万元,对担保公司开展的担保费率低于当期银行基准利率50%,且每笔担保额不超过500万元的中小微企业担保业务给予财政补助,建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省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市县财政安排相应配套资金,对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发放贷款增量30%以上的部分,给予一定风险补偿和奖励,支持中小微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省财政每年安排3500万元,支持山西省中小微企业开发和应用符合国家高新技术领域范围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500万元,对选出的100名小微企业优秀经营者到高等院校进行系统进修培训、1000名有发展潜力的小微企业主进行创业能力提升培训、10000名小微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专题培训。
据统计,目前山西省中小企业数量在10万户左右,由于受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多数都面临融资困难、税负负担较重、成本不断增加、技术落后、产业升级较慢等困难。
山西省中小企业局相关人士表示,此次扶持措施只是开了个头,今后山西省还将陆续出台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包括建立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给予中小微企业奖励、支持中小微企业加快技术改造等,从而有效改善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
 
英国拟让商学院培训中小企业主
 
  据消息人士5月15日披露,根据英国首相企业顾问扬勋爵(Lord Young)的提议,英国政府或将向商学院支付费用,由后者为英国个体户和小企业主提供教育。
  这项将商学院当作中小企业支持中心的计划,旨在增加中小企业对经济的贡献。它们雇佣着不到10%的劳动力,却是英国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企业总数量中的占比达到95%。
  “商学院被视为英国高等教育的成功案例之一,”扬勋爵表示,“但总体上,它们对地方经济的作用参差不齐。”
  扬勋爵的提议将于本周(5月13日-19日)公布。根据提议,商学院不仅将教导企业主如何成长为更优秀的企业家,还将肩负起为政府支持计划推荐候选人的职责。
  这包括今年预算案中公布的3000万英镑“成长代金券”(Growth Voucher)计划。根据该计划,英国政府将“部分资助”面向企业主的实践培训,例如教导他们如何向银行和投资者展示财务信息。
  扬勋爵还希望商学院指导学员利用“创业贷款”(Start-Up Loans)计划来创业。创业贷款计划已为3520名30岁及以下企业主提供了1920万英镑低息贷款。他表示希望取消创业贷款计划申请者的年龄上限。
  扬勋爵的提议得到英国商学院协会(Association of Business Schools)的支持。
  扬勋爵还提议,对于价值10万英镑以下的公共部门合同招标,应取消冗长的“资格预审”问卷。
 
调查分析
 
中国将成跨国企业对外采购首选
 
毕马威近日发布的名为《竞争优势:加强供应链网络提升效率和追求创新》的全球制造业调研报告。研报称,随着跨国企业进一步将他们的研发部门移近生产基地,中国会是跨国企业在本土市场以外进行采购的首选地点。
  调研发现大部分国际生产企业都希望能够在本土市场附近进行采购,并尽量把研发部门设在生产基地附近。以中国、美国、日本、德国及英国(是次调研中的5大经济体)为总部的受访者当中,大部分(59%至89%)表示未来两年会增加在本土市场的采购。以日本、德国及英国为例,受访者均以中国为本土市场以外的首选采购地。美国受访者则首选加拿大,其次是并列第二位的中国及英国。
  毕马威中国合伙人岑文光指出:“中国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对多个行业而言亦是其中一个最理想的投资地点,因此中国继续吸引着全球制造业企业来华投资。”
  调研发现,受访者认为投资研发项目是增长的关键。有42%的受访者表示未来24个月内会把4%或以上的营业收入投资于研发及创新项目,较现时的水平高出15个百分点。同时,68%的受访者表示研发投资主要为渐进式创新,集中提升现有产品类型及服务;31%则表示计划投资在全新产品的研发上。
  报告称,在考虑种种因素以及市场的长远发展和增长前景后,中国和印度是跨国企业选择增加投资的主要地点。
  岑文光补充说:“根据十二五规划,中国政府将继续为投资生产高端设备、高科技及高能源效益产品,以及新材料行业的企业提供优惠政策,以提升产业水平、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及保护环境。这有助引导国内外投资流向相关产业,并吸引管理和研发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看到更多中国企业招聘海外人才担当重要的管理层职位。”
  该报告指出,有意在本土市场以外设立生产基地的跨国企业,在为研发中心选址时会考虑多种因素。相对于新兴经济体,已成熟市场一般能够提供较多的融资选择及对知识产权有较佳的保障,但也需要考虑其他因素,例如良好的营商环境、人才供应,以及低廉的整体成本等。
  在业务增长方面,三分之一的受访公司以及47%的大企业(年度营业额超过50亿美元)表示有计划进行收购合并;44%的受访者表示会在新兴市场作创建投资。
  此外,受访者表示他们逐渐把供应链视为创新策略的核心加以考虑,不少企业开始把他们的供应商视为创意的源头,而不只是生产物料及物流服务供货商的角色。半数受访者表示,与供货商成为合作伙伴的模式将会主导未来的创新路向,而不是公司内部的自身努力。半数受访者表示他们将会依赖合作伙伴寻求业务创新。因此,想要迅速地按市场需求提升产品质量和价格竞争力,与供应链伙伴沟通交流将是至关重要。"
  岑文光称:“创新及研发策略仍然是在行业保持领先地位的关键,制造企业也越来越倾向于把伙伴网络视为创新策略的核心。”
该调研报告,根据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在2012年11月与335名企业高管进行的调查所编写,研究对象是335名来自5个行业的企业高管,他们所从事的行业包括航空及国防、汽车、综合企业、工程与工业产品,以及金属业。
 
全球高管盼促进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创新政策
 
5月13日,德勤有限公司与世界经济论坛合作推出最新报告《制造业增长之道》。该报告显示,全球的企业高管总体上都希望政府能够出台简化税项和保障贸易自由、公平的政策,以及力度更大的能源和基础设施政策和针对性更强的教育和劳动力政策框架。他们还希望看到促进高端制造业发展的科技和创新政策。
  该报告在编写过程中采访了逾70位全球企业高管,他们认为,对于打造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而言,中国当前的政策、“十二五”规划及其对于七大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视在方向上是非常正确的。
德勤中国制造行业联席领导人杨莹女士称,要进一步提升中国的竞争力,有一些领域还需要改进,例如,促进创新、提升政策执行效率、出台改善环境的相关法规等。当前的能源与环境挑战已经从能源成本问题延伸至中国能否提供洁净、可持续的能源资源等领域。
他表示,应为绿色制造业制定技术规范、标准和监管体系,鼓励企业重视开发能够提升传统产业能源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的节能技术和设备。
 
惠誉报告称欧债危机最糟糕时期仍未过去
 
  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惠誉5月13日在伦敦发布调查报告称,多数欧洲投资者认为,尽管近期全球金融市场状况有所好转,但欧元区经济依然疲软,欧债危机最糟糕的时期仍未过去。
  作为惠誉例行的季度投资者调查报告,此次调查反映了资产管理规模达8.6万亿欧元(约合11.2万亿美元)的欧洲固定收益资产管理者对该地区经济和金融前景的整体看法。
  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欧债危机最糟糕时期还未过去。29%的受调查者认为目前金融市场的回稳只是短期的,30%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市场处在非理性繁荣当中,因欧洲的经济前景依旧疲软。41%的受访者则认为欧债危机最糟糕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因为欧洲央行和各成员国政府推出了颇有成效的支持政策。
  调查同时显示,86%的受访者认为欧元区持续的经济衰退将会对欧洲信用市场构成较大风险,这一比例高于一季度的69%,再次刷新纪录。
  自去年下半年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表示将“不惜一切代价捍卫欧元”并在其后推出系列刺激政策以来,欧洲金融市场逐渐趋于稳定。
 
中国企业以国际化促价值转型
 
据悉,由埃森哲(Accenture)与经济学人信息部(Economist Intelligent Unit, EIU)于5月14日联合发布的《中国企业,全球梦想》报告显示,与三年前相比,“提升价值链”已追上“开拓海外市场”,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首要目的。
  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价值链”(58%),获取市场(58%)和建立全球品牌(50%)。
  报告解释称,更多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已不仅仅着眼于下游市场,而是试图在研发、采购、生产和销售等各个“价值链环节”上,实现对国内外资源的最优配置。
  被调查的中国企业中,43%表示将继续国际扩张,这一比例高于其他亚洲国家。调查还发现,中国企业已意识到依靠低成本优势推进国际化的模式未来难以持续。被调查企业认为,目前自身优势主要仍集中于低成本运营,但未来要转向创新、品牌、人才、知识产权等高价值因素。
  中国企业国际化成熟度仍然较低
  深入观察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轨迹,可以看出目前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总体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
  首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金额(包括流量和存量)在全球比重仍然较低,与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相匹配。根据世界投资报告的数据,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金额只相当于美国的16%,日本的57%,全球排名第九;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排名则更低,未能进入前十名。
  其次,企业的海外运营的收入比重仍然很低。美国标准普尔指数500企业的海外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平均比重为27% ,信息技术、材料、消费品以及制造领域的数值高达54%、45%、35%和34% 。而中国企业500强2010年海外收入在总收入的平均占比仅为14.13% 。
  再次,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品牌知名度与其规模不相符。虽然有79家中国企业位列《财富》500强,但在2012年Interbrand发布的“全球最佳品牌”百强榜上,却没有任何一个中国品牌进入榜单。而日本和韩国的10个品牌榜上有名。
  另外,中国企业高层领导的国际化程度与国外企业相比也较低。《报告》比较了财富500强榜单上规模最大的10家中国公司和10家外国公司 的高管层资历。结果显示,中国企业有22%的高管具有国外教育背景,17%的高管具有国际工作经验;而外国公司则有36%的高管具有国外教育背景,并有高达86%的高管具有国际工作经验。
  而从经营业绩来看,中国企业国际化收效不如预期。本次研究的调查问卷显示,仅有37%的中国企业认为,自己公司过去三年在国际市场的收入和利润达到了预先的期望。
  中国企业国际化困境突出
  埃森哲此次调研和访谈显示,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战略制定、战略执行、运营管控、人才和跨文化管理等五个方面,最大的外部挑战是“缺乏对海外市场的了解”和“无力驾驭全球运营的复杂性”。
  本次调研中,那些表示要继续现有扩张速度的企业,仅有20%认为了解海外市场的潜力,仅有26%认为具备了实施海外战略的运营能力。这些企业中,仅有26%达到了业绩预期。
  调研发现,很多中国企业都是多业务线条的集团,不乏有下属子公司以自身的喜好确定了海外投资和运营方向,但这种方向更多是自发的,并没有在集团层面依照中长期战略进行统筹部署,更缺乏量化的论证作为决策依据。因而不少企业对于业务到底应该在哪些国家和区域开展,开展的目的是获得技术、市场、客户,还是成本优势,与其他业务之间有什么协同效应,通过什么措施来获得,对公司整体价值的贡献如何逐步发挥出来等等并不清楚,更无法依据一个可遵循的计划来实现。
  在接受访谈的企业中,90%以上的企业在审批海外的投资项目时,运用的是投资项目回报经济价值分析的模型,没有从企业战略、业务组合、价值链总体价值的角度来进行多维分析。超出一半的企业在审批海外投资项目时,没有国际化战略作依据,且基本没有建立与发展战略和全球布局相配套的规划、计划制定和分析模型,审批主要依赖于领导的经验和个人的感觉。
  调研还显示,仅有43%的中国企业认为他们“具有落实和执行国际化战略的能力”。
  部门间相互割裂的运作也削弱了战略执行力。调查中,只有三分之一的受访企业表示有相应流程和信息技术手段支撑国际拓展。
  调研显示,“决策过程和权限过于集中在总部”,是中国企业在管控方面感受到的最大挑战。不少企业承认,海外办事处缺乏对总部领导权威的尊重、海外员工对总部结构和文化缺乏清晰认识、缺乏共同目标等其他问题,也影响了海外业务的发展。
  许多中国企业已经切身感受到国际化运营过程中跨文化管理问题带来的巨大挑战。本地调研中,64%的中国企业要求海外管理人员在总部接受培训,61%的中国企业在招聘中倾向于吸纳有跨文化经验的管理人才。
  未来:地缘政治和监管风险上升
  调查认为,国际经济的波动、地缘政治的错综复杂,使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面临更大挑战。
  首先,全球经济衰退、地区政局不稳、对资源的抢夺等诸多因素,使得地缘政治影响日趋增加。与此同时,对发展当地经济、保障社区环境的重视,使许多国家对于国外投资,特别是中国企业投资的政策日益严苛。
  其次,中国企业的海外管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中国不少资源、建筑行业的大型项目分布在政局不稳定地区,存在很高的海外运营风险;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企业投入的增加和当地对人才培养、市场秩序、环境保护等监管的日益严格,中国企业海外管理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最后,对于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财务信息披露、产品质量、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不规范行为,许多国家会考虑采取更多的手段加以限制,包括预埋严苛条件的合同条款甚至合同陷阱。
 
上一页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17 下一页

近期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活动预告更多>>
热点关注更多>>
项目推荐更多>>
栏目总排行
省企联动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