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服务中心 > 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 >> 企业高层参考 第12期

企业高层参考 第12期

席会将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评级
 
据悉,在3月30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小微金融60人论坛”上,中国小额信贷机构联席会称,其已完成“小额贷款公司分类评级体系(征求意见稿)”,将依此对我国小额贷款公司进行试评级,并发布评级报告。
  中国小额信贷机构联席会在会上发布了小额贷款公司分类评级体系课题研究报告。根据报告,评级体系从经营环境、管理素质、风险控制、资金管理、运营效率与盈利能力、社会绩效等六方面进行评价,其中社会绩效所占权重最高,达31%,风险控制次之,权重为18%。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焦瑾璞透露,试评级将采取自愿参加和免费原则,评级结果将在今年7月份举行的第四届小额信贷创新论坛上发布。
  小额贷款公司是以小微企业、低收入群体和农户个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草根金融机构,在民间资金和小微企业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近年来,我国小微金融机构发展从无到有,发展极其迅速,但如何规范其经营、维持良好的市场秩序,成为当前行业的焦点和难点。
“评级制度作为规范管理小贷公司的一种有效手段,越来越受到小微金融主管部门及小微金融机构的重视。目前,部分省市已经开始了评级的试点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焦瑾璞表示。
 
调查分析
 
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发布
 
  据悉,《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中国现状及亚洲实践》(以下简称《报告》)已于4月6日-8日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期间发布。
  《报告》课题项目由博鳌观察、中国光大银行、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联合发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担任项目主持人。本次调查的数据主要通过《小微企业融资状况调查问卷2012》面向全国范围内各行业小微企业的企业主进行采集。
  融资难是世界各国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而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小微企业融资更是步履艰难——59.4%的小微企业表示,其借款成本在5%至10%之间,更有四成以上的小微企业表示借款成本超过10%。
  虽然在2012年6月和7月,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然而调查显示,66.1%的企业并未感受到两次降息带来的成本降低效应。相比收入、盈利稳定,贷款规模大的大企业,小微企业由于其盈利水平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差、缺乏抵押物等原因,贷款议价能力较弱。基于此现状,央行降息的效应大部分被大企业所吸收。
  在争取外部融资时寻找资金来源的优先顺序方面,有66.7%的小微企业主将向银行贷款排在第一位,显示银行在当前融资市场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不过,在融资成本方面,31.8%的小微企业主认为向银行贷款的成本最高,也占比最高。
  巴曙松称,很多小微企业表示向银行贷款虽然名义利率较之其他方式并不高,但包含着很多隐形要求,一些放贷还附加了相应比例存款、购买理财产品等硬性要求,致使其综合成本较高。调查还发现,认为银行贷款融资成本高的小微企业主集中在东部地区,其比例高出其他地区1.5倍左右。这主要是因为东部地区小微企业的外贸依赖度较大,金融危机对其冲击更加直接,从而使银行提高利率以进行风险补偿。
  另外,小微企业还普遍认为,现行的担保机制加重了企业负担。调查显示,在目前有借款的企业当中,70.2%的小微企业主虽听说过但是从来没有使用过担保公司担保,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隐性成本的增加导致信用担保服务综合成本较高。此外,许多反担保品的可变现方式无法操作或操作成本太高,致使小微企业的反担保措施大都难以变现。
  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衍生新融资需求
  报告显示,2012年,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小微企业整体需求平淡,营收增长困难,30.5%的企业营业收入与上年持 平,出现营收下降的企业占比达21 .5%。与营收增长缓慢相比,企业利润的表现更差强人意。三成企业的利润出现下滑。与2011年同期相比,26.9%的企业利润持平,30 .8%的企业利润下降。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寻求主动调整的意愿明显,多数致力于自身的转型升级:26 %的企业提升了产品质量,14 .3%的企业进行设备升级和技术改造,7.2%的企业设立自主品牌,另外有15%的企业通过向上下游延伸拉长产业链条,还有少量企业通过转移到中西部降低成本。
  “传统的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体现了‘短、小、急、频’的典型特征,而在转型升级阶段,不同的转型升级路径对融资金额、期限、条件等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综合来看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状况有了显著变化。”巴曙松说。他指出,转型升级阶段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期限变长,金额变大,风险变高,抵押担保品更少、质量更低,同时金融服务需求从 单一化转向综合化、一体化。相应的,为了更好地对接已变迁的融资需求,金融机构必须有针对性地配置金融产品或者开展金融创新。
  “另外,银行服务小微企业也不能光盯着对公贷款这一块,我们的调研显示,小微企业主对财富管理有着很大的需求,并对股票和专属理财产品较感兴趣,因此,银行也要考虑提供集企业融资、个人财富管理于一体的金融服务。”巴曙松说。
  《报告》也进一步指出,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小微企业希望进一步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调研中很多企业反映,当贷款规模整体紧缩时,商业银行会首先从小微企业下手压缩信贷供给,企业一些正在进行的技术改革、机器设备升级等原有安排所需的长期资金难以得到保证。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小微企业具有特殊的、阶段性的脆弱性,不同于流动资金融资需求,转型升级期间长期、大额的信贷需求仅能够从银行体系获得,不存在其他替代方式。小微企业普遍希望对小微企业信贷给予更大的差别化对待。在考核企业规模、适用风险权重等方面,应区别于大型企业,降低融资门槛,积极采用适用于小微企业的创新型增信模式与风险管理理念,以金融产品为主要工具为小微企业提供充分契合转型升级过程中融资需求的、持续的、稳定的信贷资金与金融服务。
  银行需探索服务小微商业模式
  巴曙松指出,越来越多的银行都提出要服务小微企业,甚至给人留下“银行转型,必谈小微”的印象。调研中发现,银行要成功服务小微企业,仅仅明确这样的市场定位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与小微企业特点相适应的金融服务模式。
  《报告》指出,从小微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和融资需求特点可以看出,除经营风险高、贷款规模小导致银行在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时必然承担较高的经营风险和经营成本,这虽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来解决,但在经营机制、风控技术、人才队伍等方面也都对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报告总结称,小微企业缺乏硬信息,决定了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应更多采取关系型贷款模式,即通过客户经理掌握小微企业的软信息,并据此进行授信决策;此外,小微企业融资的“短、小、急、频”特点还要求银行建立快速审批机制。
  巴曙松指出,就中国而言,一方面,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小微企业及小微企业主多方面的标准化的信息很难获得,使“关系型贷款+快速审批”服务模式在中国复制具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金融抑制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利率市场化程度仍然有限,资本市场发展仍相对滞后,在这样的环境下,大银行探索关系型贷款模式服务小微企业的意愿和动力并不算很强烈。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充分发挥小银行长期以来就实行的关系型贷款服务模式以及决策链条短、决策速度快的比较优势,支持其服务小微企业,可能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
 
一季度我国企业经营状况企稳回升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4月7日发布的“2013·一季度千户企业经营状况问卷调查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以来我国企业综合经营状况企稳回升。但从长期来看企业发展仍然面临较大的困难和挑战,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牢固。
  调查报告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占30.1%,认为“一般”的占50.7%,认为“不佳”的占19.2%。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10.9个百分点,比2012年年度调查结果提高了10个百分点,与2012年一季度基本持平,表明目前企业综合经营状况呈现温和回升的态势。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于西部地区企业;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好于小型企业;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好于非国有企业;出口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好于非出口企业。
  亏损企业的减少也反映了企业经营状况企稳回升的态势。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亏损”的企业占29.6%,比2012年一季度下降了4.8个百分点;“盈利”的企业占42.3%,“收支平衡”的占28.1%。
  关于企业的生产状况,调查显示,2013年一季度处于“超负荷生产”或“正常运作”的企业占84.6%,比2012年年度调查结果提高7.7个百分点,与2012年一季度基本持平;“停产”或“半停产”的企业仅占15.4%。
  调查结果还显示,与去年相比,一季度,企业订货回暖,产销下滑趋缓,库存趋于正常,产品价格跌势趋缓,亏损企业有所减少;企业出口需求有所好转,产品出口数量回升。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企稳回升,但从长期来看企业发展仍然面临较大的困难和挑战,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牢固。
  企业经营者认为,一方面,人工成本上升、社保税费负担过重和利润率低依然是当前企业面临的突出困难,特别是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企业盈利相对较差;另一方面,目前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较慢,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此外,企业招工难问题仍然存在,其主要原因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和物价上涨过快,期待政府通过减税和稳定物价等措施对企业给予支持。
 
新加坡企业看重中国市场潜力
 
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4月1日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虽然在中国经商成本有所增加,但近九成在华投资的新加坡企业并未考虑撤到其他市场发展,它们对中国市场潜力的看重远超过成本考量。
  国际企业发展局对新加坡402家在华投资企业的调查显示,大约80%的企业将中国市场潜力视为在华投资的主要因素之一,71%的企业认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潜力是它们投资的重要因素。相对而言,约48%的投资者将低成本视为在中国投资的原因之一。
调查报告说,超过一半的新加坡在华投资企业侧重于服务中国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其中有四成表示他们不但在中国制造产品,同时制造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另有11%的企业致力于将产品和服务带入中国。
即使在中国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和不断上涨的土地、劳动力成本,仍有57%的新加坡企业将中国视为未来的首要投资目的地。尽管东南亚一些市场的部分条件看起来更为优惠,但86%的受访企业表示并未打算离开中国转战其他市场。大约48%的受访企业表示,打算在未来两三年内增加对华投资,打算增加人手的占41%。
  国际企业发展局副局长尤善钡说,新加坡企业仍有足够理由留在中国,如越来越多样化的国内消费市场和一些快速发展的省市。此外,随着一些经济管理政策逐渐放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机会也在出现。
  新加坡企业去年在华投资同比上升3.4%,增至63亿美元。从基础设施到市政服务,再到消费领域,都可以看到新加坡企业的身影。目前新加坡企业的业务大多集中在华东和华南,仅有22%的企业涉足中国西部,将业务发展到东北和华中地区的新加坡企业均为16%。不过,四成受访企业表示未来三五年有意向内陆扩张。
  中国是新加坡第三大贸易伙伴,新加坡则是中国第三大外资来源地和第七大对外投资目的地。
  国际企业发展局的这项调查是去年10月至12月进行的。
 
经贸态势
 
中国成遭贸易救济调查最严重国家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4月8日披露,过去四年间,中国共遭受贸易救济调查328起,涉案金额531亿美元,并呈现涉案金额上升、多种救济措施并用、贸易救济措施政治化等新特点,中国已经成为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预计今年贸易摩擦形势不容乐观,贸易救济案件可能比去年增多。
  “今年一季度一共有12个国家对中国发起了22起贸易救济措施的调查,涉案金额9.63亿美元。”2012年全年一共有21个国家发起针对中国的77起贸易救济措施,涉案的金额有27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6%和369%。特别是去年欧盟对中国的光伏产品发起的“双反”调查,金额高达204亿美元,占到当年涉案金额的73%。
  姚坚表示,2012年的贸易救济案件中,有70.1%(54起)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有关。比如说2012年巴西一共发起了13起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救济措施,占到立案数量的81%。无论是立案数还是占比都是非常高的,但是涉案金额只有13%左右,这也反映了传统的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在此消彼长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
  “贸易摩擦增多是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和贸易大国的伴生现象,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成因较为复杂。”商务部公平贸易局调查专员宋和平分析说,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外贸出口也已经呈现市场多元化的格局,但是在市场格局的分布当中,也有不够均衡、部分产品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过大、部分企业经营不规范,也是产生贸易摩擦的诱因之一。
展望今年全年形势,宋和平认为不容乐观“贸易救济案件可能会在去年的范围内有所变化,或者增长。因为我们讲贸易救济案件的时候,实际上是把贸易救济当中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放在一起的,还有其他的一些贸易壁垒,在很多国家,包括美欧这样发达国家,还有很多发展中国家当中,都是几种措施变化着使用,所以总体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也很复杂。”
 
上一页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19 下一页

近期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活动预告更多>>
热点关注更多>>
项目推荐更多>>
栏目总排行
省企联动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