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服务中心 > 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 >> 企业高层参考 第32期

企业高层参考 第32期

浙江省财政补助"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技术创新传承

近悉,为进一步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决定实施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工作。省财政对每个“技能大师工作室”给予一次性补助资金5万元,主要用于培训设施设备购置及技能交流推广等费用。
  浙江省“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先进装备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临港重化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工艺美术产业为重点,以科技和技能含量较高的大中型企业为依托,办成由具有绝招绝技的技能大师领办、开展技术攻关创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场所。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就是高技能人才研修平台,通过它建立高技能人才绝技绝活代际传承机制,推行技能大师带徒制度,培养一批具有绝技绝活的高技能人才。
目前,浙江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正在组织申报中。

张瑞敏认为中国企业必须踏上时代的节拍

  8月11日,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参加山西省改革创新研究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议时称,只有时代的企业,没有成功的企业,在互联网时代,中国企业必须要创新,否则没有出路。
  张瑞敏认为,一个企业所谓的成功只不过是踏上了时代的节拍,符合了时代的要求。但时代发展非常之快,企业不会永远踏上时代的节拍,没有常胜不衰的企业,很多企业都是昙花一现,所以没有成功的企业。企业应该追求做时代的企业,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但现代的时代发展飞快,哪怕全球顶级企业也可能在一瞬间走向万劫不复。张瑞敏举例说,柯达曾是全世界胶卷界的霸主,但是没有踏上数码时代的节拍,柯达曾是最早发明数码相机的企业之一,但当时卖数码相机反而没有卖胶卷赚钱,最终柯达反而被时代所淘汰。
  张瑞敏称,现在对中国企业来讲,最大的挑战是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数字化革命,其最大的特点是从大规模制造变成大规模定制。通俗来讲,即原来一个产品一个型号可以卖100万台,但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每个人在网上都可以表达个人诉求,我需要的产品谁能满足我,我就买谁的产品。
  张瑞敏认为,中国企业必须要创新,否则没有出路,中国企业已经告别了以往“人口红利”的时代,必须发生一次重大变革。
  近几年来,海尔一直在探索一个能够适应互联网时代竞争的商业模式——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张瑞敏进一步解释,企业所做的只是跟上用户点击鼠标的迅速,这就和传统的管理有非常大的不同。传统的管理是发号施令,而现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单,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价值。以前是员工听领导的,现在员工听用户的,领导听员工的。因为员工和市场连接在一起,他知道用户到底要什么。
  张瑞敏说,互联网对于我们而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如果我们能够适应互联网的要求,那么互联网就是我们最好的时代,如果不能适应它,互联网也将是我们最坏的时代。

专家论坛

中国制造需重塑比较优势

第一财经日报发表评论文章称,中国制造业正遭遇“成长的烦恼”。烦恼来自两方面,一是一些高端制造业,在美国“再工业化”战略背景下,面临回流倾向;二是一些低端制造业,受制于中国人力成本上升、土地价格上涨和转型升级需要,向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转移。
  比较典型的现象是,在广东、江苏和山东等地方,原本看重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一些台资、韩国企业,开始考虑向劳动力和土地更为廉价的东南亚转移。阿迪达斯宣布将在今年10月关闭其在中国苏州的最后一家自有工厂,一些台湾老板开始组团到东南亚进行投资商务考察,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基地义乌已逐步向半成品集散中心转变,东南亚国家、“金砖国家”等发展中国家的客商把半成品从义乌运回国内组装。
  商务部的数据也显示,“中国制造”优势发生微妙变化。外商直接投资(FDI)自去年11月份以来,大多数月份处于负增长,其中6月FDI同比回落6.87%,只有5月份同比出现0.05%的短暂正增长。
  文章认为,这些现象,有些是因自身转型升级的主观因素,有些则是来自外部竞争的结果。客观看待这些现象,冷静分析其原因,对重塑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十分必要。
  纵观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国制造创造的辉煌有目共睹,在这次伦敦奥运会上,中国制造可谓独领风骚。根据奥运会官方网站信息,伦敦奥运会900项不同种类的奥运官方纪念品中,“中国制造”占到65%。2010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已达到19.8%,超过美国的19.4%,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
  如今,这些优势却面临尴尬:高端还需要时间去站稳,中低端又受限于成本上升难以保住。主要原因则在于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正在消失: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土地价格不再便宜、税收优惠也日渐减少、环保压力日益增大。
  一些发达国家,国内正面临失业的突出问题,正借此机会,将一些制造业引回,以提振本国经济并增加就业岗位,这些国家的政府也会动用包括税收优惠刺激乃至惩罚性税收的手段。比如,2011年美国汽车巨头福特、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与汽车工人联盟签署为期四年的协议,把部分生产流程迁回美国,此前中国是他们建新工厂的首选。
  与此同时,东南亚一些国家也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其中着力的一个方向就是从中国“挖走”一些适合其本国生产条件和水平的企业,这主要包括制衣制鞋、电子产品等。
  尽管 “回迁”和“外流”现象,还不足以动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地位,但这些迹象也在提醒我们,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急迫性和重要性。高端制造业的回迁,不仅带走了在华的就业岗位和税收,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带走了中国制造业就近学习和赶超的机会。
  同时,面对低端制造业的外迁,如果是一部分污染大、能耗高,已经不符合中国产业发展规划和现行法律规定的企业外流,这也无可厚非。但是还有一部分仅仅是因为人力成本高,或者土地价格高而外迁的企业,我们也要理性地看到,不根据外部市场竞争情况,一味地拔高各地最低工资标准,哄抬炒作土地价格,变相提高企业的设立和运营成本,可能会适得其反。
  尤其是中国东中西部的地域特点,可以给中国制造业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腾挪的空间,就目前而言,这种“存量的”比较优势还相当明显,应该可以继续挖掘。而不宜在低端制造和转型升级的中间,出现空当现象。
  文章指出,我们很有必要再造“比较优势”,这就包括产业链优势。中国不仅是一个制造大国,也是消费大国,其市场之大在全球难有匹敌,这种产地与市场结合的模式显然要比东南亚一些国家缺乏市场规模更具优势,至少在物流上就节约了大量费用。
  对一个产业而言,它所要节约的不仅是人力、土地成本,还有上下游产业链完备的优势,尤其是电子产品的制造,它所需要的原材料、配件、技术工人以及相关设备的供给都是企业必须考虑的。
  其次,技术创新和劳动力的升级也势在必行。这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包括教育培训在内的长期投资。只有不断提高生产技术,通过科技创新和专利布局,依靠品牌的力量牢牢掌握着生产的主动权,这才是真正强大的“比较优势”。
  就像苹果公司的产品基本上不在美国制造,但其美国公司却掌握全球苹果产品产业链的命脉,它们不直接从事制造业,却通过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优势引领着这个领域制造业的发展。这就是中国制造业升级和转型的方向。

中国制造面临高低两端双重挑战

中国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8月17日在证券时报撰文指出,美国产业资本回流正在拉开大幕,据最近的一次调查,有近40%的美国企业准备把工厂从中国迁回美国,无论这个数字是否准确,这一趋势对中国制造而言,都将构成挑战。
  商务部数据显示,外商直接投资(FDI)自去年11月份以来,只有5月份同比出现0.05%的短暂同比正增长,其他月份均为负增长,其中6月FDI同比回落6.87%。美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资本输出地,但随着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有序推进,美国资本和技术流出将逐渐逆转,可能由海外直接投资净输出国转变为净输入国,这不仅会导致美国资本回流,而且其种种优势和巨大的市场还会吸引全球资本,使中国的吸引力下降。
  2010年8月美国通过《制造业促进法案》,将暂停或降低供制造业使用的进口原料的关税。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的报告显示,该法案可能使产值增加46亿美元,并创造近9万个就业机会。2010年9月的《创造美国就业及结束外移法案》提出,将为从海外回迁就业职位的企业提供为期24个月的工资税减免,并终止为向海外转移工厂和生产企业提供的数项补贴,如免税和减税。今年初,奥巴马发表第三次国情咨文,确定其2012大选竞选主题,并提出由美国制造、本土能源、劳工技术训练与美国价值等四大支柱,建构国家永续经营建设的蓝图,美国甚至要成立贸易执法部门调查中国等国贸易行为,誓言把流失的美国制造夺回来。
  美国制造回归声势浩大,中国制造又将何去何从?这是摆在中国面前的重大挑战。
  一直以来,要素红利是中国高速增长的第一驱动力。有利的人口因素不仅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也为高积累率和巨大的资本投入创造了条件。在各种有利条件下,投资中国的资本边际收益率通常高于发达国家,全球生产性资本不断流入中国。然而,随着人口有利优势的消失,中美两国部分行业劳动力成本差距快速收窄。据预测,以美元计的中国工资将每年增长15%-20%,超过了生产率增速,在考虑美国较高的生产率后,中国沿海地区与美国部分低成本的州之间劳动力成本以往巨大的差距有可能到2015年将缩减至目前水平的40%以下。如果考虑航运成本以及各种隐性成本、供应链成本,中国的总体成本优势将变得微小。
  当然,劳动力并不是改变中国竞争力的唯一因素,中国的要素价格普遍在上升。2010 年以来,中国的电力成本已飙升了15%。进口动力煤的价格上涨和对高耗能企业的优惠税率的终止,也推高了这些占中国电力消耗74%的行业的经营成本。此外,中国工业用地已不再便宜。事实上,中国商业用地的价格已经大大超过美国。在沿海城市宁波工业用地的成本为每平方英尺11.15 美元,在南京为14.49 美元,在上海为17.29 美元,在深圳为21 美元。中国全国平均为每平方英尺10.22 美元,相比之下,美国阿拉巴马州的工业用地,每平方英尺成本只有1.86 美元至7.43 美元,田纳西州和北卡罗莱纳州为1.30 美元至4.65 美元。虽然向西部转移可以降低用地成本,但企业物流成本会出现较大上升,并有可能失去沿海的产业集群便利。
  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大约10年前美国开始外包机械、计算机等占美国制造业相当比例的诸多产品,随着美国制造的成本优势日益显现,这种情况正在改变,因为中国正快速涨薪,而美国劳动生产率是中国的4倍。该报告预测,未来五年将有15%的美国企业从中国回流到美国本土,而最有可能回流美国的制造业行业包括运输工具、电子设备和器械、家具、塑料和橡胶制品、机械、金属制品和电脑。这些类别的商品占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将近70%,占美国消费者年均消费约2万亿美元。
  除了成本差距逐渐缩小,更多的也许来自于创新和技术的挑战。美国誓言要在高端制造业继续保持领先,并在为新的产业革命做好技术储备。最近两年,尽管美国经济基本面难有大起色,但政府研发预算并未减少,2011年即达1480亿美元;企业研发投入则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仅微软一家,去年的研发投入即达95亿美元,其中90%投向了极为关键的“云计算”领域,排名第二的英特尔去年技术投入也有65亿美元。在全球IT企业研发投入30强中美国有12家,其次是日本,有10家,中国只有华为一家企业上榜。2011年美国研发投入占全球份额的33%左右,是中国的两倍半。
  高端制造是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核心目标,美国已经正式启动高端制造计划,积极在纳米技术、高端电池、能源材料、生物制造、新一代微电子研发、高端机器人等领域加强攻关,这将推动美国高端人才、高端要素和高端创新集群发展,并保持在高端制造领域的研发领先、技术领先和制造领先。
  综合以上的分析,美国产业资本回流已经成为大趋势,对于中国制造而言,必须把重振中国制造当作中国经济长期战略的核心,绝对不能在逐步失去成本优势的同时,又由于创新滞后,而导致低端制造和高端制造优势的双重流失。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4 下一页

近期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活动预告更多>>
热点关注更多>>
项目推荐更多>>
栏目总排行
省企联动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