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服务中心 > 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 >> 企业高层参考 第37期

企业高层参考 第37期

政策要闻

▲尚福林强调银行要服务实体经济

   中国银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尚福林出席9月17日出席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第十一次行长联席会议时强调,股份制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促进发展转型、完善内部控制、严守风险底线,保持安全稳健运行,积极支持实体经济稳步增长。
  尚福林强调,股份制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实体经济的健康有效运行是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基础。银行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共生共荣关系非常密切,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树立“百业兴、金融兴”的理念,坚持“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结合宏观经济运行趋势和地方经济发展特征,及时调整经营方向和业务重点,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用好有限的信贷资源,不断满足合理的信贷需求,助推实体经济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要继续把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作为业务重点之一,加强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有需求、可持续运营类小微企业的金融扶持,为推动小微企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尚福林要求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强化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切实提高复杂环境下风险管理的水平,采取有力措施识别、计量、缓释、控制和化解风险,确保稳健审慎经营。
  尚福林强调,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加快战略转型和业务创新,突出特色发展,改进服务质量。以战略转型为契机,从特色发展着手,在经营管理模式、市场客户选择、业务流程改造、产品服务创新等方面因地制宜、精耕细作,做出特色和品牌,形成比较优势,全面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努力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树立良好的行业品牌和社会形象。

▲央行要求加快构建金融业综合统计联合工作机制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9月19日撰文指出,金融业综合统计是未来我国金融统计改革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夯实金融宏观调控和审慎监管的基础,因此央行要加快构建综合统计协调工作机制,认真做好各项基础准备工作。
  金融业综合统计是指以金融机构数据元为采集依据、以统计信息标准化为手段,对金融部门的资产、负债、损益以及风险情况的统计。从机构范围看,金融业综合统计是覆盖整个金融部门的统计,既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包括证券业和保险业金融机构,还包括金融控股公司、融资性金融机构等新型金融机构,甚至包括住房公积金中心、社保中心等对金融部门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主体。从统计内容上看,既包括资产负债业务,也包括表外业务;既包括存款、贷款、结算等传统业务,也包括衍生产品和结构型产品业务。
  潘功胜认为,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需要各部门相互支持配合,构建金融业综合统计联合工作机制,共同梳理、修订和完善金融业综合统计制度及相关法规,研究制定金融业标准化和综合统计监测框架。
  他指出,需要加快推进金融统计标准化建设的落地工作,把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的各项细节融入各金融主体的业务流程。金融统计标准化能够从信息采集源头统一和规范统计概念、分类和计值,提高数据同质性,实现数据一次采集、多方共享,从根本上搭建跨部门数据共享桥梁,增强宏观部门识别和追踪系统风险的能力。
文章建议,应加快金融业综合统计的法规制度建设,尽快起草《金融统计管理条例》,使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机构上覆盖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机构以及各行业交叉环节;在业务上覆盖金融机构的表内、表外业务。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保证金融统计标准的统一性和权威性,从根本上减轻微观金融机构的报数成本和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证监会拟制定年报审计监管工作规程

消息人士9月15日介绍,为进一步提高年报审计监管效果,证监会拟研究制定统一的年报审计监管工作规程。
  8月份,证监会有关部门召集北京、天津、河北、辽宁等北方片区11个证监局会计监管负责人,就制定年报审计监管工作规程进行座谈,听取有关意见。
  在讨论过程中,各证监局根据自身监管实际,从年报审计监管工作的基本做法及已经制定的相关规定、目前年报审计监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制定年报审计监管工作规程的意见及建议畅所欲言。
  下一步,证监会会计部将继续召集其他片区会议,听取各证监局意见,研究制定年报审计监管工作规程。
年报审计监管作为证监会加强对上市公司年报监管的重要手段,在督促会计师事务所勤勉尽责、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提高资本市场财务信息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证监会将着重调整设计中关村试点制度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姚刚9月17日在“2012北京CBD国际金融论坛”上透露,在新三板首批扩大试点的基础上,下一步将着重对中关村试点的制度进行调整设计,以形成适应全国性场外市场的制度体系,具体工作包括筹建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公司、完善市场基础性制度、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等。
9月7日,中国证监会与京、津、沪、鄂四地省市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新三板首批扩大试点企业实现挂牌。
姚刚表示,扩大试点工作的启动是推进全国性场外市场建设的重要步骤,标志着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转让试点开始从北京的中关村园区走向全国。他透露,下一部将着重对中关村试点的制度进行调整设计,以形成适应全国性场外市场的全国制度体系。
  具体工作包括三方面:一是在北京筹备设立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全国性场外市场的运营管理机构;二是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对市场准入、股份转让、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转板机制、市场监管等一系列基础性制度进行完善;三是按照“总体规划、分步推进、稳妥实施”的原则,逐步完善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纳入试点范围,符合条件的企业均可纳入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转让。

▲全国股份转让系统获工商名称核准

业内人士9月17日透露,作为全国性场外市场的运营管理机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已于8月22日获全国工商总局的企业名称核准。公司获得沪深交易所的大力支持,两大交易所有望成为其重要股东。
  “股份转让系统采用公司制,是借鉴了成熟市场的做法,比如香港联交所便是采用公司制。有独立的股东会、董事会,是公司法人,而非事业单位。”沪上某券商新三板业务负责人指出,未来股份转让系统的主要职能将是监管新三板及其他场外市场。
  与上交所、深交所不同,这一机构不会负责提供竞价系统来撮合交易,只是将股票买卖委托传递给对应的做市商,由他们负责成交。没有撮合交易的功能,股份转让系统只是一个管理机构,类似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NASD)。NASD是美国证券业的自律监管组织,负责对NASDAQ市场(纳斯达克,全美证券商协会自动报价系统)和OTC市场的运营进行监管。
“我们预计挂牌的时间不会太晚,年底前有望正式成立。”上述业内人士预计,新三板第二批园区扩容有望在明年一季度实现。在更多园区的加入之前,非常有必要形成统一互联的场外市场。
  9月7日,新三板扩容后首批8家企业已经正式挂牌,除中关村科技园区以外,新增了武汉东湖、上海张江和天津滨海3家国家级高新园区。
“在股份转让系统正式成立后,新三板公司股份的交易平台将从目前深交所提供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移交过去。”上述券商新三板业务负责人表示。

▲证金公司增资扩股向民资开放

中国证券金融公司9月19日表示,为适应证券市场全球化、市场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证金公司目前正研究制订向民间资本开放的改革方案。他表示,吸引民间资本入股证金公司,是证监会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的具体举措。
  为适应融资融券业务发展的需求,证金公司的股权结构将更加多元化。作为连通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证金公司,除欢迎民间资本入股,也欢迎银行、保险、券商等金融机构参股。
  证金公司表示,第一阶段增资工作进展顺利,45亿元新增资本金已到验资账户,届时注册资本将由目前的75亿元增加到120亿元。目前,证金公司通过发行次级债券、公司债券以及短期融资券等方式筹集资本的工作,也取得实质性进展。证金公司已在着手聘请发债的中介机构,潜在投资者对购买债券积极性很高。

▲两部委取消和免收海关监管手续费

近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取消和免收进出口环节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通知明确,自2012年10月1日起,取消海关监管手续费;自2012年10月1日起至2012年12月31日,对所有出入境货物、运输工具、集装箱及其他法定检验检疫物免收出入境检验检疫费(不包括对出入境人员预防接种和体检收取的费用,以及企事业单位承担与出入境检验检疫有关的商业性自愿委托检测和鉴定、出入境检疫处理、动物免疫接种工作收取的费用)。
财政部表示,采取以上措施,可减轻外贸企业负担约35亿元。取消和免收海关监管手续费、出入境检验检疫费后,中央财政将统筹安排相关部门的经费预算,保证其正常履行职责。

  ▲国税总局称房地产税最终会在全国实施

  据报道,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巡视员丛明9月20日在第五届中国企业税务管理创新大会上透露,下一步房产税将扩大试点范围,并逐步建立房地产税制度。房地产税具体深化时间可能在年底或明年初,房地产税最终会在全国实施。
  他强调,要区分房产税和房地产税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按照原值征收则是房产税,如果按照评估价值则是房地产税,评估价值里包括了地价。房产税是为了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通过付出税收代价来抑制投资投机性炒房,房地产税则不是为了调控。
  目前上海和重庆已开展房产税试点,下一步将双管齐下,包括进一步扩大房产税试点以及逐步建立房地地产税制度,“目标是消灭房产税,建立房地产税”。
  他透露,消费税将从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采取有增有减的方式,如提高“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税率,可能对化妆品和黄金制品减税;二是在征收环节进行改革,如在加油站试点对消费者征收成品油消费税,由向企业征税改为向居民个人征税。
针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扩围,他透露,“营改增”可能取消地方试点的形式,选择部分行业全国铺开的形式,明年交通运输业“营改增”最有可能在全国铺开。“十二五”期间,“营改增”将基本完成,预计2015年左右将覆盖房地产行业。

▲文化部要求为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提供良好环境

  文化部部长蔡武近日在2012文化创意产业(北京)峰会上表示,要打造政策支撑、公共服务、投资融资、贸易合作、人才培养五大服务平台,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步伐,为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提供公开透明、平等准入、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蔡武提出,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打造市场主体。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步伐,重塑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增强市场意识,提高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在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的同时,引导、扶持、规范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在各项扶持政策上与国有文化企业一视同仁,为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提供公开透明、平等准入、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截至2012年1月,全国累计共有77家文化企业成功上市。

国资改革

国资委再促大型央企加强海外投资风险防控

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日前出席中铁建等3家大型央企的企业董事会2011年度工作报告专题会议时指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还很严峻,(中央企业)董事会要加强宏观经济形势研究,处理好企业发展速度和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关注海外投资存在的政治、经济和法律风险,建立符合企业特点的风险防控体系。”其中特别强调要提高央企的国际化经营能力。
这也是继今年4月国资委公布《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之后,国资委再一次对大型央企提出规范海外投资的要求。
  在3家大型央企董事会的工作报告专题会议上,邵宁强调,以中铁建总公司、中铁工程总公司和中国冶金科工集团等3家企业为代表的企业董事会,要注意主业市场的变化,研究未来企业业务组合的调整方向,制订长远的发展规划。在企业实施 “走出去”战略过程中,要加强海外项目的管理,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

国资委批评部分央企风险管理流于形式

  据悉,在近日召开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提升专题培训班上,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说,尽管不少中央企业已经启动风险管理工作,但某种程度上将其作为响应国资委的号召,重视程度和工作主动性远远不够。
  他指出,有的中央企业虽然建立了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但是没有实质性开展工作,风险管理制度被束之高阁;有的企业没有及时掌握风险管理工作进展情况,也没有给出明确的风险管理职能定位和工作要求;有的企业领导忽视风险管理对企业的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作用,往往是在风险事件发生后,才会想到风险管理部门的作用;有的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是临时性或间断性的,风险出现了就进行管理,风险结束了就将其置之度外。
  风险管控能力强是世界一流企业必须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国资委一直高度重视全面风险管理工作。2006年6月,国资委印发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要求中央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确保将风险控制在与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此举不仅在中央企业间引起不小的震动,也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赞许,认为是我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风险管理框架,标志着我国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尽管如此,和现实需要相比,中央企业风险管理能力仍显薄弱。以2008年为拐点,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企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骤然增加,很多原本隐形的风险转变为现实的危机。伴随着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增强,外需增长的空间萎缩,传统比较优势逐渐缺失等严峻挑战,中央企业各种结构性、深层次的矛盾集中显现,这使得现阶段全面风险管理提升工作显得尤为迫切。
  近几年央企高速发展,规模扩张很快,但风险管理能力并没有与之相匹配。邵宁说,总体上有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风险管理工作较好的企业扩张比较适度、发展比较稳健;风险管理能力不强的企业扩张得非常快,导致了一些风险事件发生,教训十分深刻,也折射出央企风险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正是我们开展全面风险管理提升要解决的短板和瓶颈”。
  他批评部分中央企业风险管理流于形式。“部分企业风险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的职责定位没有理顺,风险管理部门有被边缘化倾向,导致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运行不畅,风险管理流于形式。还有不少企业的业务部门对风险管理职能有误解,认为有了风险管理部门,控制风险就与本部门没有关系了。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企业没有赋予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一个明确的定位,没有搞清楚风险管理部门应该如何发挥作用,风险管理职能仅仅定位于建体系、作分析、写报告,没有与现有业务流程相融合。”
  当下,虽然大部分中央企业每年都会开展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确定重大风险,可是重大风险评估出来,怎么预防、怎么监控、怎么动态管理却是个问题。邵宁坦言,很多企业的重大风险应对措施都是常规性的管理改善,并没有很好地针对风险的特点,制定相应解决方案。“简单说,措施缺乏针对性,往往达不到事前控制的目标”。
中央企业风险管理另一短板是信息化。统计显示,2012年76户编报企业中仅有16户企业基本建立了涵盖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系统各环节的独立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在此种情况下,邵宁要求,中央企业要进一步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强化“企业体检”制度。董事会(经理办公会议)负责督导本企业进一步完善风险评估常态化机制,企业“三重一大”、高风险业务、重大改革以及重大海外投资并购等重要事项应建立专项风险评估制度,在提交决策机构审议的重要事项议案中必须附有充分揭示风险和应对措施的专项风险评估报告,风险管理职能部门要坚持对上述重要事项的风险评估进行程序性、合规性审核。要逐步建立健全重大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实现对重大风险管理全过程的动态监控,确保重大风险可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3 下一页

近期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活动预告更多>>
热点关注更多>>
项目推荐更多>>
栏目总排行
省企联动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