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服务中心 > 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 >> 企业高层参考 第41期

企业高层参考 第41期

中国将可避免日本式泡沫

路透社10月22日刊发报道指出,多年来一直有人警告,称中国可能很快会步上日本经济泡沫破裂的后尘.但是,中国的表现已让这类末日论者的预言落空.未来几年也将继续弥除这些杂音.
  乍看之下,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有一些重要相似点.一如30年前的日本,目前中国正面临放手让本币升值的压力,还得设法提振国内消费、提升服务业,以减少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
  中国经济增长已连续七个季度放缓,有些分析师认为2020年之前,经济同比增速更有可能回落至接近5%,而不是过去30年平均接近10%的步伐.有关中国经济或面临日本式停滞的疑虑再度兴起.
  不过分析师称,中国不太可能成为日本的翻版.
  充足的消费及财富增长空间、缓步升值的人民币,以及楼市调控举措,将有利于中国避免日本的命运.
  "我知道事实上,北京的决策者常常关注日本,"Louis Kuijs说,"日本常在他们的讨论内容之列."Kuijs曾任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目前任职苏格兰皇家银行.
  中国能否成功地避免经济崩跌,取决于它如何将成熟老化的、出口拉动型经济转向更多由服务业及国内消费驱动.世界银行称,这种转型必须在2030年之前发生.
  中国还必须以市场带动成长的模式,来取代中央规划型经济.
  野村证券首席分析师Tomo Kinoshita说,但如果这种转型遇到艰难的话,最大的风险将是中国为取得经济成长重新仰赖楼市.
  这可能导致已然有些过热的楼市更加泡沫化,并最终破灭.日本经济泡沫破裂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高不可攀的房地产价格.
  在中国,房地产业占经济活动的比例超过13%,而且驱动着40多个行业,决策者很容易对其形成依赖.
  本月在东京举行的国际货币基金年会(IMF)会议中,向来言辞谨慎的中国央行官员也承认这是个政策难题.
  央行副行长易纲在一场金融论坛中说,这是个微妙的局面.楼市一方面是关键的成长动力,但另一方面,也应保持其稳定.
  **过慢还是过快?**
  认为中国经济将避免重蹈日本覆辙的最强有力论据是,中国经济还有很大增长空间.汇丰认为,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成长动能还可保持10年.
  尽管以平均10%的年增速增长了30年,但中国经济距离泡沫破灭前日本的水平还差好几年.
  "如果该国较贫穷且正迎头追赶,那么这个国家就更容易通过增长来化解问题,"Kuijs称.
  根据世界银行经过物价变动调整后的数据,中国去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445美元,与日本1963年水平接近.
  当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并开始进入"失去的10年"时,日本人均GDP相当于2011年的43,000美元.
  "中期而言,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国内有很多人希望购买更多东西,例如电视和汽车,"日本财务省财务官中尾武彦近期接受路透采访时称,中国经济还不会那么快就遇到增长瓶颈.
  部分人士称,日本最大的错误在于,允许过低利率维持太长时间从而滋生经济泡沫.此外,该国延迟清理坏账又拉长了经济痛楚持续的时间.
  日圆也再度遭受各种抨击.西方批评人士称,在日本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日圆升值速度却太慢.
  而中国方面则认为,日本政府的错误在于屈服于海外压力而让日圆过快升值,升值幅度也过大.
  日本1985年同美国、英国、西德和法国签署了旨在压低美元并减少美国贸易逆差的广场协议后,日圆名义有效汇率,或贸易加权指数在三年时间里跳升57%.
  到日本泡沫经济在1990年开始破灭时,日圆已有所回落,但贸易加权指数仍在五年时间内累计上涨约30%.
  中国方面,现今在反对人民币汇率自由化长期计划的呼声中,出口商是声音最为响亮的群体之一,他们担心此计划将削弱其竞争力,并引发日本那样的经济衰退.
  事实上,自2005年汇改以来,中国政府已允许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在七年内累计上涨了20%.
  中国政府目前表示,人民币汇率接近均衡水平,重申人民币汇率必须保持"基本稳定",改革必须"循序渐进"的立场.
  **不明智的决策者**
  但在提及日本央行在1985-1989年间五次降息,过度补偿日圆强势时,分析师辩称中国对货币政策的态度也更为谨慎.
  中国在经济状况良好时的加息较为激进,而局面不佳时却顶住了大幅降息的压力.
  中国2010和2011年经济走出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五次加息.今年当中国经济活动降温时,当局改变政策方向两次降息.但随后市场呼吁进一步放宽政策,当局却坚持按兵不动.
  但中国房价仍高得惊人,部分原因是中国金融市场并不发达,因而对现金充裕的储户来说,购房是为数不多的投资形式之一.
  一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显示,在2010年在北京购买一套70平米房子的成本,约相当于一个家庭20年的可支配收入总和,低于香港的24年,但远高于东京的10年和英国的4.5年.而就中国全境来说,购买一套房子平均需要4.5年的家庭收入.
  出于对房价过高引发民怨的担忧,北京当局承诺不会放松民众购买第二或第三套房的限制或禁令,以挤出泡沫.
  但有些人担心,北京的坚定立场坚持不久,若拖慢经济成长的话更是如此.而全球经济放缓,令这样的决议带来的损失更大.
  据日本央行副总裁西村清彦所言,中国已接近"危险区",其房地产泡沫可引发一场金融危机.
  西村清彦8月在一份报告中写道,当美国和日本贷款规模和劳动人口数量触顶后,房地产泡沫破裂.中国劳动力数量正在接近峰值."但只要他们的路不被一些愚蠢的决策者堵住,就极难说服那些(倾向于)认为'这次会不一样'且相信当前正处在永恒荣景的人,"他这样写道.

大企业集中于北京是好是坏?

国务院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研究员罗天昊10月26日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版撰文,就“大企业集中于北京是好是坏?”的问题发表了看法。
  10月中旬,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与纽约合作组织联合发布的报告称,北京在27个全球主要城市中,经济影响力排名从去年的第九位跃居第一位。据称,北京经济影响力第一主要源于:全球500强总部的数量第二,仅次于东京;GDP增长率第三;按资本投资额计算的外国直接投资第三,按新建项目数量计算第五等。这份报告共选取了全球27个城市,包括纽约、伦敦、芝加哥、巴黎、柏林、墨西哥、圣保罗等。
  北京的综合影响力全球第一,争议巨大。不过,北京的全球500强总部的数量第二,却更是耐人寻味。
  今年7月,《财富》中文发布了2011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最新排名。中国两岸三地共入选79家企业。这一数字已经超过日本(68家),仅次于美国的132家。其中,大陆企业入选69家,台湾企业入选6家,香港入选4家。
  由此推算,北京成为全球500强总部的数量第二,其中有不少属于本国的大型国企。
  在2011年世界500强中,入选的69家中国企业如果按照总部所在地进行省区分类,可以发现其分布是不均衡的,上海有上汽、交行、宝钢、中国联合网络、太平洋保险、绿地。湖北有武汉东风、武钢。广东有广州南方电网、深圳平安、深圳华为、深圳招商银行。河北有石家庄河北钢铁、邢台冀中能源、唐山开滦。江苏仅有张家港沙钢一家、吉林有长春,天津有天津物资,河南有郑州河南煤业,浙江有杭州的浙江物产、吉利,山西有太原的山西煤炭一家,山东有潍坊山东魏桥、济南山东能源,辽宁有鞍山钢铁集团一家。
  在69家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0余家的总部在北京,上海有六家,广东有四家,河北三家,山东、湖北和浙江各有两家,江苏、吉林、天津、河南、山西、辽宁各有一家。
  而对照去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排名可以发现,入选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其分布极为畸形。北京的经济总量,在全国省区一级统计单位中排名中下流,但是却诞生了最多的世界500强。而考究其企业性质,竟然100%为国有企业。上海作为直辖市,上榜的企业也全部是国有企业。
  北京与上海上榜企业的总数,竟然是全国所有其他省区总数的两倍有余。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等中国经济重镇,都只有寥寥几个,甚至江苏竟然只有一家。
  500强大部分诞生于北京,意味着两种经济问题,其一是反映了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其二是导致了不合理的社会结构。
  美日等国入选世界500强的企业,多来自技术密集型、制度创新型企业,以及新兴产业。入选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这些来自北京的巨头,多数集中于石油、金融等垄断企业,在中国企业的前十名中,有三个是搞石油的,而在金融行业,全球一共18家上榜公司,中国的国有银行就占了一半。
  从全球领域来看,500强上榜企业,多为实业公司,上榜最多的美国,其最有活力的公司,亦为实业公司、如苹果、可口可乐等。而在中国,竞争性领域诞生的企业凤毛麟角。
  同为中国企业,大陆上榜企业,与台湾上榜企业,亦区别重大。台湾上榜六个企业,鸿海实业、纬创、仁宝电脑、台塑石化、台湾中油、广达电脑,几乎全部都是制造业,而且集中在电脑制造,凸显了台湾强大的制造能力。台湾远比大陆富强,但是却老老实实搞高端制造业,对比大陆,如此庞大的贫困人口,却老指望以新兴产业、高端产业和服务业突围,其投机主义倾向值得警醒。中国未来需坚守制造业,并且逐步从产业链的低端,过渡到产业链的中端,实现中端突围,培育大众产业、中产阶层、大众消费,才可以实现整个国家的腾飞。
  而在前不久,福布斯中文版在全球富豪榜的基础上,发布了2012全球华人富豪榜,从华人富豪的分布地区看,中国大陆第一,香港第二,台湾第三。而这一分布,与中国著名的首富研究专家张小平所描绘的富豪分布情况基本一致。
  从华人富豪的财富来源来看,每个地区华人富豪的偏重的行业有所不同。大陆产生全球富豪最多的行业是制造业、房地产和生物医药。香港富豪则集中在房地产、投资和贸易行业。台湾富豪则集中在电子制造、食品饮料和石油化工业。
  无论从全球500强的中国企业来源,还是从华人世界财富来源,均可凸显中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总体而言,中国仍然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转型形势急迫。同时,中国的实业日益萎缩,而垄断产业、能源产业、地产、金融等产业虚假繁荣。中国的未来在哪里?一定要加强实体经济,制造业起码是未来二十年的根基,这是不能动摇的。
  财富集中在北京,表明中国离市场经济仍然很远。在全球主流国家,是民营企业唱主角,在中国是国企唱主角。在主流市场经济国家,入选的企业以竞争性行业的实业公司为主导,在中国,入选的是以权力垄断型企业为主导。民营式微,国企坐大,实业式微,垄断坐大。成为当下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主要表象。
  此外,中国最大企业的总部集中于北京,亦造成了社会结构的不合理。
  早在7月底,胡润研究员和群邑智库联合发布了《2012胡润财富报告》,详细剖析了目前中国内地富裕人士的数量、地域分布情况以及消费习惯等。报告中“富裕人士”的门槛为:拥有一千万元人民币以上资产的个人,资产包括可投资资产、未上市公司股权、自住房产和艺术品收藏。报告显示,北京千万富豪达到了17.9万人,亿万富豪约有1.05万人,均排名第一。
  中国千万富豪数最多的地方并不是中国最强大的经济省份广东,也不是江浙,而是北京。这是一种极度不正常的现象。
  可以想象,美国的富豪都来自华盛顿,那会是什么情况?财富集中于首都,说明此国是一个权贵的国家。作为一个典型的市场竞争充分的国家,美国富豪最多的地方,是在经济中心纽约,不是华盛顿。甚至,美国的财富也不集中于纽约,而是分布全国。同时,美国的富豪分布很均匀和分散,其世界500强的产生也很均匀和分散。沃尔玛总部就在美国的一个小镇上。
  中国不一样,北京不仅是政治资源最集中的地方,也是经济资源最集中的地方,说明中国离市场化还有一点差距,权力对资源的配置还是非常强的,市场还没有成为完全主体,这是很多国家不承认中国为完全市场经济国家的重要原因,这也是未来中国经济进行改革的原因。
  财富集中于北京,亦是中国社会阶层贫富分化的缩影。从事垄断行业,与权力亲近的阶层,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处于财富的顶端,而广大民众,却处于财富的末端。
  就国家经济安全而言,财富集中于首都,非常不合理。北京通过垄断官营企业,挟制了太多的全国性资源,对于地方的发展,造成了抑制作用。
于此,则中国未来不仅需要打破垄断,鼓励更多的竞争性企业的崛起,同时,亦需要更均衡的企业分布,最强企业都集中在北京,并非吉兆。

专家论点辑要

  ▲中国经济将经历U型复苏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近日发表分析报告预测,中国经济将经历一个U型的复苏轨迹,其形状类似于1998-2000年,但调整期会短于1998-2000年的过程。
  马骏认为,这一轮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将经历U型复苏,其形状类似于1998-2000年。在1998-2000的复苏阶段,经济调整期(低于潜在增长率的时间段)持续了三年左右。但这一轮的调整期可能持续一年半,起点应为今年一季度。
  从上市公司资本性支出已大幅减速到目前同比增长7%的迹象看,马骏认为本轮调整期可能已经经历了一半。预计到明年年中,由于过剩产能退出市场,多数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可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盈利增长恢复,企业将开始自主投资,从而拉动经济复苏。
  马骏估计,短期内GDP同比增长将从三季度的7.4%稍稍加速到四季度的7.7%。中期来看,2013年上半年GDP增长估计约7.9%,下半年GDP增长估计可达8.5%,恢复到近期的增长潜力。
  马骏认为,这一轮复苏快于1998-2000年的主要理由是,与上一轮相比,目前面临的需求冲击较小,国有企业在制造业产出中的比例也较小。需求冲击较小,可从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下降的幅度中看出。另外,在1998年前后,国有企业占工业产出的比重超过40%,近年约为27%。由于非国有企业在去投资、调整产能方面的灵活性相对较大,故有助于缩短本轮调整期。
  马骏指出,短期而言,有几个变化因素值得关注:流动性状况有进一步的改善;由于五个月来原材料价格下降趋势已经逆转,四季度将受益于原材料存货的上升,而存货周期本身就可能将GDP增长速度推高0.3-0.4个百分点;政府换届后政策可能特别关注城镇化作为拉动经济的作用,而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四季度出口同比增速与9月的9.9%相比,有可能放缓;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可能进一步上升。
  马骏在报告中指出,以上预测面临若干上行和下行的风险。上行风险是2013年的财政政策比预期更宽松,这可能促使经济恢复快于预期。下行风险可能来自外部:比如受“财政悬崖”影响,美国经济减速比预期的更快。这会对中国构成新的外部需求冲击,进一步延迟德银目前预测的经济恢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5 下一页

近期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活动预告更多>>
热点关注更多>>
项目推荐更多>>
栏目总排行
省企联动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