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服务中心 > 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 >> 企业高层参考 第14期

企业高层参考 第14期

安徽引导银行改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安徽银监局4月7日介绍,安徽银监局将对小微企业贷款实行差异化监管,同时实行银行准入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挂钩等措施,引导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全省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得到全面加强和改善。
  截至2011年底,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179.17亿元,比年初增加683.06亿元,增幅为27.36%,高于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平均增幅6.35个百分点。
  为了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去年安徽银监局进行三类监管调整: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良好的商业银行存贷比等监管指标采取宽松、灵活的考核办法;对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实行差异化考核,提高容忍度;优先支持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增量高的法人银行发行专项用于小微企业贷款的金融债。
  同时安徽银监局还实行四个准入挂钩措施,将银行业机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情况与设立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建设挂钩,与设立小微企业服务专业分支行或特色分支行挂钩,与设立同城支行挂钩,与省外银行机构来皖新设机构挂钩。
  到去年底,安徽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已经设立各级小微企业贷款专营机构241家,较年初上升63家,覆盖全省各地市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体系已初步建立。小微企业授信户数稳步增加,截至2011年底,安徽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授信户数共计44622户,较年初增加5096户。
  安徽省银行业还通过开展承兑汇票、国内信用证、委托理财、委托贷款等非信贷业务,缓解了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缺口。截至2011年底,全省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表外业务授信余额724.81亿元,较年初增加121.14亿元。

调查分析

一季度我国企业家信心指数有所回升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4月10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一季度全国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3,比去年四季度回升2.1点。
  报告指出,一季度全国企业家信心指数中,即期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1.2,比去年四季度下滑0.8点;预期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4.2,比去年四季度回升4.0点。
  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分析认为,一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回升,一定程度上表明企业家的信心处于恢复之中。预期企业景气指数有所提高,说明企业家对未来表现出一定的乐观预期,这一方面来自需求的逐渐回暖,另一方面可能反映了企业家对宏观调控的信心。
  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同日发布的另一份报告显示,一季度全国企业景气指数为127.3,比去年四季度微降0.5点,在持续回落后出现止跌企稳的迹象。其中,即期企业景气指数为120.3,比去年四季度回落7.9点;预期企业景气指数为132.0,比去年四季度回升4.4点。
  潘建成分析认为,一季度企业景气指数高于景气临界点,说明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仍处于景气区间。景气指数虽微降,但幅度已很小,基本可以说企业景气状态平稳。

调查显示美国大公司已走出本轮危机

美国《华尔街日报》4月9日公布的一份针对公司财报的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到2011年美国大型公司已走出本轮危机,不仅生产能力更强,利润更多,现金流动性也十分充裕。
  报告显示,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公司2011年的销售总额、利润和雇佣等情况已经超过危机前2007年的水平,表明美国大型企业已走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
  报告指出,经济下行期的大幅削减成本以及复苏期的谨慎行动,使得美国大型公司的财政基础更为坚实,占据了国家收入的更大份额。这种反弹体现在股市,道琼斯指数已位于四年来的高点。
  同时,美国大型企业的生产力更强,变得更有效率。2007年每位员工平均创造的收入为37.8万美元,2011年该数字上升至42万美元。另外,2011年美国大公司持有的现金储备比2007年大约多出1.2万亿美元。
不过,报告也指出,美国大公司的良好业绩表现并没有转化为显著的就业增长。自2007年以来,美国大公司新增加110万个就业岗位,但绝大部分都不在美国本土。

加拿大企业对未来经营前景明显乐观

加拿大中央银行——加拿大银行4月9日发布的《商业前景调查》春季报告显示,由于影响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减少,加拿大企业对于未来12个月的经营前景较上次调查结果明显乐观。
  这项对100家主要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的调查显示,预计未来12个月公司销量增速将高于过去12个月的企业数量大大超过预计增速下降的企业:58%的企业认为销量将增加,23%的企业认为销量将减少。在冬季报告中,这两项数字分别为37%和41%。
  相应的,预计未来12个月将增加机器设备投资和扩充员工队伍的企业数量也大大超过预计减少的企业。
  报告指出,近期美国经济增长预期改善,以及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形势担忧情绪减轻是企业对销售预期大为改观的主要原因。
  更多企业表示,企业订单和新合同等衡量未来销售活动的指标较一年前有所改善。大宗商品价格保持强劲及其对国内经营活动的溢出效应,加之一些公司为获得更多市场份额而重新定位,也给未来销售预期提高提供了支撑。
  由于原油及相关产品价格更高,预计未来12个月投入价格增速加快的企业数量略高于预计增速减缓的企业。而许多企业认为竞争压力限制了产出价格的提高,因此预计产出价格增速加快的企业数量与预计增速减缓的企业相当。
  63%的企业认为,未来两年,加拿大通货膨胀仍将处于央行1%至3%的目标范围之内,但将处于这一范围的上半区间。
  另外,认为过去三个月信贷条件宽松的企业数量大大超过认为收紧的企业。

香港企业出现“速食文化”现象

香港城市大学4月10日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香港企业在人事招募、解雇及工作要求等方面,都出现“速食文化”现象,要求新员工在短期内适应工作,却较少于员工在职培训上投入资源,调查报告并预计这种现象将趋于严重。
  香港城市大学特任讲师谭桂常在调查报告发布会上表示,香港企业不愿花时间指导和培训新入职人士,却期望员工于短时间内迅速“上手”,而且能自发地工作,导致新入职人士的适应期不断缩短。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层重视曾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入职者,却没有系统性的准则来度量。
  该次调查于今年2月访问了400位拥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香港企业在职人士,受访者均为董事或雇主(2%)、高层管理(3.5%)及中层管理阶层(94.5%)。调查显示,近五成受访管理层只安排一次面试便决定是否录取受聘者。五成受访管理层只会做一次警告便解雇员工。七成受访管理层要求员工在入职后2至3个月内能独立处理工作,而过去绝大部分香港企业会给予新员工四个月或以上的适应期。
调查还显示,近五成的受访管理层未曾亲自指导新入职员工却要求他们能自发地工作,36%的受访管理层没有为员工提供特别培训。

经贸态势

中国可能正在补充原油储备

华尔街日报4月11日刊发报道指出,中国3月份原油进口跃升至接近纪录水平,这让一些能源分析师更加坚信中国正在进行战略原油收储工作,这可能会继续支撑业已高企的油价。
  中国海关总署4月10日宣布,中国3月份原油进口达到555万桶,进口量位列历史第三高,较上年同期增长8.7%。中国第一季度原油进口量较上年同期增长11%,进口增幅远远高于2011年全年的6%。
  中国原油进口数据最近几个月持续攀升。分析师称,进口原油与国内原油产量的总和已经超过了中国的炼油需求。不过原油价格一直在攀升,而中国一贯在价格过高时退出市场。因此分析师得出结论:经过三年间歇后,中国目前正在补充原油储备。
  市场观察人士和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表示,最近几个月中国有新的原油储备设施投入使用,为补充原油储备提供了条件。他们还表示,在中东局势震荡的情况下,中国对于能源安全的渴望更加强烈。檀香山智囊机构东西方研究中心(East-West Center)资深分析师Kang Wu称,中国今年的收储需求可能达到5,000万桶,这可能为油价提供支撑。今年迄今布伦特原油已经上涨了12%,但受对中国需求放缓的担忧影响,该原油品种4月10日出现下跌。ICE期货交易所后市早段,布伦特原油跌1.8%,至每桶120.49美元。
  Wu估计,2012年中国日均原油进口将达到577万桶,较上年增长13%,其中日均150,000桶左右将进入原油储备库。
  独立能源咨询机构Paul Ting Energy Vision LLC的总裁Paul Ting称,今年晚些时候及明年初可能会有更多储备设施投入运营,表明最近的需求上升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Ting称,中国补充原油储备的行动将对油价产生长期影响。他称,通常而言,一个国家确保能源安全的石油收储努力将在较长时间内推高油价。
  2011年来自伊朗的原油占到中国原油总进口量的11%。目前伊朗的核野心令国际社会感到担忧,这让中国有动机确保在全球对伊朗进行石油禁运时中国拥有足够的原油储备。欧盟(European Union)今年夏天将对伊朗实施石油禁运。
  国际能源署也提到了中国补充石油储备的必要性。该组织在最新月度报告中称,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可动用满足国内需求的原油储备较少。
  分析师估计,中国的战略原油储备和商业原油储备总计仅可满足40天的国内需求。相比之下,美国的战略和商业原油储备可满足该国94天的原油需求。
  中国于本世纪初启动了战略石油储备计划,并分期实施。第一个石油储备基地建成后,中国的储备石油采购在2009年年中曾一度暂停。
  第一期石油储备计划的容量约为1亿桶,相当于全球5天的石油贸易量。外界普遍认为,正是中国的需求推动油价自2008年触及的低点反弹。
  第二期计划中,独山子和兰州储备基地于去年后期交付使用,这两个基地的容量各为1,890万桶。观察人士表示,到明年初,预计还将有六个基地投入运营,储备容量将再增加1.31亿桶。
  Wu表示,当前中国仍存在更多的购买需求,原因很简单--因为许多储备基地已经建成。
  中国不定期公布其战略石油储备。政府官员此前表示,不充分披露信息的目的是为了不给投机者机会,避免油价被炒高。
  目前还不清楚近期的油价飙升是否会令中国采购石油的脚步放慢。周二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中国石油进口量较2月份日均595万桶的纪录水平有所下降。
  前中国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3月份时曾称,石油采购量增加表明中国认为油价将进一步升高。
  分析师表示,除了战略储备以外,中国还通过国有石油公司储存了约2亿桶的商业原油和成品油。中国近期的一些石油进口可能反映出继去年大幅减少后补充商业库存的迫切需要。
  据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China International Capital Corp.)的分析师估计,2月份中国的战略和商业石油储备增加了1,060万桶,但很大一部分可能进入了战略储备。
  中国已经规划出了第三期战略石油储备方案。新华社半月刊《中国油气新闻》称,到2020年,中国的石油储备能力最终将扩大至逾5亿桶。

美国制造业联盟针对中国公司给本国大桥贴"不爱国"标签

  据报道,美国制造业联盟日前高调发起一项抗议运动,在由中国公司部分承建的旧金山—奥克兰新海湾大桥上竖起巨幅广告牌,声称大桥100%使用中国钢铁,美国损失了2500个工作机会。该组织呼吁国会通过立法强化“购买美国货”条款,把“中国制造”拒之门外。
  对这种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的做法,美国不少官员、业界人士和学者不以为然。“把部分工程分包给中国公司,不仅节省了成本,而且保证了项目建设进度。”新海湾大桥业主加州交通局发言人巴特·奈伊4月9日表示:“这一项目是美国和中国在基础设施领域合作的范例。”
  在1989年旧金山大地震中,连接旧金山和对岸港口城市奥克兰的海湾大桥东段部分被毁。2002年,加州交通局决定重建大桥东段。2006年,由美国桥务公司和福陆公司组成的联合体(AB/F),获得大桥总承包合同,工程造价72亿美元。同年,上海振华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从总包方手中获得建造大桥的钢塔、钢箱梁和浮吊等的工程合同,总标的额约3.5亿美元。
  目前,大桥全部工程已完成90%。加州交通局近日宣布,大桥东段工程将于2013年9月2日通车。目前,美国建设者正在进行桥面施工和悬索装置的布设。记者日前来到工地采访,奈伊介绍说,抗震级别为8级,设计使用年限超过100年,桥面宽达70米,双向12车道,中间还有一条自行车专用道,日均汽车流量将达30万,居世界桥梁通过能力之首。
  “100%外国钢铁”指责不实
  然而,加州政府斥巨资建造的新海湾大桥,近日被贴上了“不爱国”的标签。美国制造业联盟抨击加州政府把海湾大桥重修工程分包给中国公司。3月26日,该组织在大桥收费站旁竖起巨幅广告牌,在五星红旗的背景上写着“海湾大桥:100%外国钢铁”。广告牌下方是该组织推出的名为“本应美国制造”网址。据称,这块牌子将至少竖3个月。
  美国制造业联盟执行总裁斯科特·保罗称,海湾大桥是“失败的象征”,由于使用中国钢铁,美国损失了2500个工作机会。他还说,之所以要单挑出海湾大桥说事,“就是要告诉政府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让官员和公众知道“美国制造”有多重要。
  美国制造业联盟是鼓吹贸易保护主义的急先锋,也是在贸易上强烈反华的代表,曾提起多起涉及中国产品的贸易诉讼。该组织曾声称,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10年里,由于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美方损失了280万个工作机会。美国一些政客和媒体指责中国不公平贸易以及攻击中国的“炮弹”很大一部分来自这个机构。
  奈伊强调,广告牌上的内容并不真实,“旧金山新海湾大桥70%以上的钢结构件是美国制造的,工程由美国企业总承包,来自美国34个城市的许多美国公司参与其中”,同时,“这也是一个国际合作项目,包括日本、英国、韩国、中国和挪威的企业都参与了”。
  给美国纳税人节省4亿美元
  新海湾大桥是一座美观且技术含量极高的大桥。振华重工提前5个月完工,并获得3000万美元奖励。奈伊说,将工程分包给中国企业有些迫不得已,因为美国国内没有能满足合同要求的产能。在中国生产好预制件后再装船运到美国,不仅节省了美国纳税人的钱,更重要的是保证了工程进度。
  大桥的总承包商AB/F曾估计,光是在美国建设一个生产基地用以建造大桥所需的钢结构,成本就在4亿美元以上,而将工程分包给振华重工,合同金额仅为3亿多美元。AB/F新海湾大桥项目经理彼得森说,多数美国公司都没有如此规模的仓库、设备和现金流量。《纽约时报》曾引述加州官员估计,大桥工程部分承包给中国,他们至少节省了4亿美元。
  旧金山新海湾大桥项目的成功,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形象和声誉。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威廉·伊布斯说,振华重工承建美国大桥,令他想起美国大型工程建筑企业,如美国福陆公司和总部就在旧金山的美国柏克德工程公司。数十年来,它们在世界各地建造标志性建筑,并向各国输出美国的工程技术。然而,“现在我们看到,中国的工程技术与知识正在向美国出口”。
  美中经贸被政治化又一案例
  美国制造业联盟的抗议行动,是美国大选年里美中经贸合作被政治化的又一案例。一些反对将新海湾大桥工程分包给中国的人士甚至将此与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相联系。
  其实,围绕新海湾大桥的纷纷扰扰,早就让一些旧金山民众感到厌烦。当地一位专栏作家撰文说,海湾大桥的确值得批评,但不是批评中国。文章还说,无止境的争论让大桥重建工程一拖再拖,完工时间从2004年推迟到了2013年,项目预算从最初的13亿美元到现在已超过70亿美元,难道把72亿合同的4.2%给中国企业就是卖国吗?
  在海湾大桥桥头附近的一个停车场,从奥克兰开车到旧金山观看棒球比赛的迈克尔·卢特奇指出,“只有那两块抗议广告牌是100%的美国制造。不要忘了,现在是全球化时代”。他说:“按照有些人的逻辑,美国人开日本汽车,使用从沙特进口的石油,岂不都成了卖国?”
  美中在基建领域合作潜力大
  美国曾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基础设施网络。但因几十年缺乏大规模投资和建设,美国的基础设施已沦落到中等水平,甚至有媒体称已“沦落到第三世界的水平”。美国总统奥巴马将更新基础设施作为其促进经济复苏计划的一部分。此前,美国参议院通过了一项为期两年涉及1090亿美元的交通法案,但该法案在共和党主导的众议院搁浅。奥巴马不久前再次呼吁美国国会尽快通过长期交通法案。
  中国投资美国基础设施,不仅促进了美国基础设施翻新,而且扩大了美国工人的就业。中美两国领导人就中国企业扩大对美国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投资,已经达成了重要共识。
  美国凯托研究所交通问题专家兰德尔·奥图尔认为,美国联邦和大多地方政府财政捉襟见肘,中国方面拥有资金和工程技术,两国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有巨大潜力。他还指出,美国制造业联盟的要求只会导致基础设施项目更加昂贵,每一个被保护的美国就业机会背后,都是消费者和纳税人将承担高出数倍的项目开支。

上一页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16 下一页

近期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活动预告更多>>
热点关注更多>>
项目推荐更多>>
栏目总排行
省企联动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