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服务中心 > 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 >> 企业高层参考 第25期

企业高层参考 第25期

香港推10亿港元专项基金助中小企业开拓内地市场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6月27日出席2012“汇智营商”中小企业高峰会时表示,香港特区政府已推出10亿港元专项基金,协助香港中小企业开拓内地市场。
  曾俊华说,特区政府将通过财政支持和品牌推广活动,多管齐下协助香港中小企业建立品牌并进入内地庞大的内销市场。在财政支持方面,特区政府在6月25日刚刚推出了一项10亿港元的专项基金,协助香港中小企业通过发展品牌、升级转型及拓展内销,开拓内地市场。
  曾俊华表示,香港传统市场在近年来面对不少挑战,美国的需求仍然疲弱且有相当波动,欧债危机的阴霾在短期内难以消散,前景未显乐观。多个新兴经济体表现则优于传统市场,特别是“金砖五国”的发展潜力特别显著,为香港生产的消费品带来庞大的商机。
曾俊华特别强调,内地的市场拥有巨大消费潜力。国家的“十二五”规划和扩大内需的政策进一步创造了更多商机,并且促使更多香港企业建立和推广品牌,以便拓展在内地的业务。香港中小企面对全球经济的急剧转变和市场的激烈竞争,正在积极转型,由替外国品牌生产转为自己设计、自己生产和推广自己的品牌。

调查分析

报告显示离岸人民币未完全说服投资者

伦敦金融城6月27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在伦敦开展离岸人民币业务的问题上,与中国有贸易和投资往来的欧洲企业热情欢迎,但机构投资者仍有所保留。
  今年4月,伦敦金融城政府启动“关于使伦敦成为人民币业务中心计划”,意将伦敦打造为西方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心。但企业界和金融界对于离岸人民币产品的兴趣如何?根据对与中国有业务往来的八家企业和十家机构投资者进行的调查,伦敦金融城政府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企业对离岸人民币的使用更有热情,因为可以为贸易投资提供便利;机构投资者则对伦敦人民币市场的流动性和深度比较谨慎。
  “这不意外。机构投资者要流动性,而流动性不能无中生有。随着市场建立起来,我相信机构投资者也会更感兴趣。但短期内的重点还是贸易融资甚于金融投资。” 伦敦金融城政府政策与资源委员会主席包墨凯(Mark Boleat)说。
  根据该调查,受访的企业用户对伦敦开展的人民币业务最看重的是基本的企业人民币账户、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或英镑的现货外汇交易、跨境的资金转账服务等。这些都是企业在中国开展贸易和投资,用于结算交易、注资、返回盈利等之必需。
  企业还考虑使用的其他产品包括:人民币的贸易融资、包含人民币资金流和短期对冲产品(如三个月期离岸人民币远期)的全球现金池解决方案等。
  调查发现用人民币进行贸易为进出口企业带来立竿见影的便利。欧洲企业从中国进口时,若以人民币支付,往往可获得比以美元支付优惠2%-8%的价格。另一方面,出口中国的企业若接受人民币支付,可以通过在中国的销售公司进行集中的现金和货币敞口管理。
  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4月的一年内,人民币跨境贸易支付中有47%的交易额来自欧盟。欧盟与中国大陆和香港的贸易额中,有6.7%采取人民币支付。
  不过,人民币的融资需求仍然有限,这是因为离岸人民币贷款和债券发行成本相比美元衍生品仍然较高。因此,有少数受访者提出希望看到市场上有相对长期(5年到8年)的人民币和美元掉期产品。
  与企业相比,机构投资者的态度有所保留。有些机构投资者对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潜力比较乐观,有的则对伦敦的货币流动性和市场深度尚无把握。在许多投资者看来,“点心债”——离岸人民币计价债券更多还像是零售产品,而达不到批发产品的流动性和深度。购买点心债的欧洲银行多为私人银行,购买后多出售给自己的散户客户。
  一些投资者的疑虑还在于,人民币国际化到目前都是通过人民银行和香港金管局的一些政策推动,并没有立法的基础,这让他们担心未来的政策变化同样可能阻碍人民币的国际化。
  离岸人民币作为一种新产品,还有许多市场进入障碍。比如有对冲基金反映,其机构经纪商(prime broker)不接受其离岸人民币交易头寸作为抵押品;一些投资者按规定必须投资长期的金融产品,但目前市场上的点心债却以短期为主;一些身处卢森堡的基金按监管要求,对投资产品的流动性、市场深度、监管透明度、定价机制等都有明确标准,而离岸人民币产品尚未能满足所有要求。
  在岸和离岸两种人民币“双轨”的特殊现象也导致了一些技术困难。在岸人民币(CNY)与离岸人民币(CNH)虽然是同一种货币,但前者在境内不能自由兑换,后者在境外可以自由兑换,形成了事实上的两种金融工具。受访的一家资产管理公司就表示,其托管银行和对手银行在技术上无法处理离岸人民币,因为离岸和在岸两种人民币两个价格,却共享同一个国际标准交易代码。
  人民币汇率的相对平稳在金融市场上则成了一个劣势。由于人民币汇率有管理浮动,人民币相比日元、英镑、澳元等的波动性都更小,而这意味着人民币衍生品的利润较低,因此不能吸引到更多对冲基金的投资。
虽然伦敦是一个全球金融中心,但由于许多跨国公司和投资机构、对冲基金通常是根据地理分布来组织业务的,所以很多只涉及亚洲子公司的交易、中国相关证券的投资等,主要是香港或新加坡的工作人员操作,伦敦分不到“蛋糕”。

中国在技术创新上有望赶超美国

据悉,咨询公司毕马威(KPMG)日前发布的面向计算机和电子等行业逾650名高管的调查显示,中国将有能力赶超美国,成为在取得对商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突破方面具有最大潜力的国家。
  调查显示,中国企业和研究人员正开始在多个领域(从人工智能到先进软件)积累技术诀窍,这将带来产品和服务的“颠覆性”变革。
  在这项研究中,30%应邀提供见解的高管表示,中国将在未来4年内成为最大的“全球(创新)热点”。美国得票率为29%,排在第二位。接下来是印度、日本和韩国,得票率分别为13%、8%和5%。
  调查报告称,未来几年有望成为技术领头羊的中国企业包括互联网企业腾讯(Tencent)和百度(Baidu),以及快速增长的电信设备集团华为(Huawei)。
  中国企业被视为正在形成特定优势的技术领域包括游戏软件和云计算。中国被视为有能力推进的其它学科包括一些非电子的领域,如低能耗工业加工和纳米技术(有关微小粒子的科学)。
  接受调查的668名高管在世界各地(主要是北美、欧洲和亚太区)的技术型企业工作。
  毕马威欧洲技术主管Tudor Aw表示,鉴于过去30年中国在技术创新方面表现不佳,调查结果“出人意料”。“我认为这项调查显示,中国在教育方面的巨大进步,加上对技术研发的大量投入,很可能带来突破。”
  技术变革的速度往往很快,诺基亚(Nokia)在全球技术领先者地位方面的快速崛起和跌落就是一个例证。“鉴于未来几年许多技术领域可能出现的变革速度,可以想象,过去几年在相关领域欠缺创新记录的中国,可能成为迸发重大创新的国家。”

德国在华企业面临人才及用工问题

据悉,中国德国商会于6月27日发布的《2012年德国在华企业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显示,德国在华企业面临的三大最迫切问题包括,寻找合格的员工、不断上升的劳动本以及如何留住合格的员工。
  这则报告由中国德国商会在今年5月14日至6月8日的网上调查结果整理得出,共319家德国在华企业参与。
  有超过80%的参与调查企业认为寻找合适员工和人力成本上升是企业需要面对挑战,约75%的企业认为留住合格员工亦是挑战。除此之外,政府的官僚主义、腐败、汇率风险、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内保护主义和网速过慢也是德国在华企业心目中的主要挑战。
  与2011年的调查结果相比,认为人才及用工问题存在挑战的德国企业比例略微减少,但感受到地方官僚主义的德国企业数量增加了5%,认为存在国内保护主义的企业则增加了15.2%。但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法律环境有所改善。
  调查报告还显示,75%的德国企业感受到了中国本土企业带来的竞争压力。
  德国驻华使馆公使、经济处主任贝雅德(Beate Grzeski)表示,中德两国之间的投资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在德国只有800多家中国企业,而在中国却有5000多家德国企业。她呼吁德国企业应该在中国获得公平的市场准入条件,享受国民待遇。
  戴姆勒东北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华立新(Ulrich Walker)则表示,相比咨询等行业,汽车行业正在经受更大的挑战。对于汽车销售,不只是提高生产力,还要有市场购买力,购买力的下降也会影响销售。尽管市场不断成熟使行业面临更大挑战,但他仍对增长保持信心。
  就德国在华汽车企业而言,仅有5.6%的企业认为能够实现超过25%的盈利增长,较2011年减少15.3个百分点,认为能够实现一般增长的占44.4%,认为盈利将持平的占30.6%,认为盈利将减少的占19.4%,较2011年增加10.1个百分点。
  在投资意愿方面,雇员超过1000人的大型企业中,有63%将继续在华增加投资,29.6%将维持目前的投资规模,7.4%将减少投资,雇员在200人以上的中型企业中,52.7%的企业将增加投资,36.4%的企业将维持现有规模,10.9%的企业将减少在华投资。

经贸态势

中国计划扩大在拉美地区投资规模

据报道,中国计划扩大在拉美地区的投资规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6月26日在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Eclac)会议上提议建立一项规模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基金及信贷额度,用于推动拉美地区工程建设和基础设施项目。
  温家宝还阐述了中国与拉美及加勒比海地区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计划。
  中国提议组建一个规模50亿美元的合作基金,用于推动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国家开发银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将设立100亿美元信贷额度用于支持这些地区的基础建设行业。
温家宝呼吁拉美国家深化与中国之间的关系,表示各方须加强战略合作。

美国、欧盟提请WTO解决与中国的稀土贸易争端

美国贸易代表科克(Ron Kirk) 6月27日要求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简称WTO)解决有关中国限制稀土和钨、钼出口的争端。
  也正是同一天,欧盟(European Union)和日本也向WTO提出了类似要求。欧盟委员会6月27日请求世界贸易组织解决有关中国政府限制重要原材料出口的争端,称与中方就该问题的磋商尚无结果。
  这是针对中国限制重要原材料出口的第二起申诉。中国在今年1月份对WTO一项裁决提起的上诉被驳回,WTO裁定中国限制10种原材料出口的做法违反了国际贸易规则。
  6月27日的申诉涉及几个月前提交的一起针对中国限制稀土出口的诉状。
  根据WTO规定,各国政府在请求WTO专家组解决争端前,必须先自行协商60天。
  据悉,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6月26日表示,中国对稀土开采、生产和出口的管理,完全基于保护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为目的。他强调,今后中国将继续在统筹考虑国内资源和生产、消费以及国际市场情况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年度稀土出口配额总量。
  3月13日,中国收到美国、欧盟、日本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提出的有关稀土、钨、钼的出口管理措施磋商请求。根据世贸组织诉讼机制,中国必须在60天内与美国、欧盟和日本谈判,如不能在这一期限内达成协议,美国、欧盟和日本有权要求世贸组织启动争端解决机制成立专家组,对此案进行调查。

美国给予中国伊朗石油禁运豁免权

  据悉,美国针对进口伊朗石油国家的制裁在6月28日生效。当天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宣布中国从伊朗购买的原油大幅减少因此将豁免制裁,获豁免的国家还包括新加坡,豁免名单上的国家和地区一共达到20个。
  美国总统奥巴马2011年年底签署的《美国国防授权法案》第1245条规定任何国家通过与伊朗央行交易大量从伊朗购买石油,将会受到美国的金融制裁。
  希拉里当天在声明中指出6月28日这一天是一个里程碑,美国将会根据国防授权法案对伊朗和相关国家施加新的制裁。中国、新加坡等一共二十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大幅减少从伊朗进口原油,因此美国对这些国家将不予制裁。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数据显示伊朗的石油出口与2011年相比每天下降了150万桶,一个季度减少80亿美元的收入。而欧盟还将从7月1号起全面禁止成员国从伊朗进口石油。
  希拉里呼吁伊朗能够在7月3号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专家级会谈上采取切实的举措解决核问题,否则将会面临国际社会更大的孤立和压力。
  其实希拉里宣布对中国的豁免是意料之中。中国今年从一月到五月的伊朗石油进口减少了至少20%。而美国却要拖到最后一刻才宣布豁免中国,专家认为美国是希望中国不要低价购买伊朗原油并且能够在伊核谈判上发挥更大作用。

上一页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16 下一页

近期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活动预告更多>>
热点关注更多>>
项目推荐更多>>
栏目总排行
省企联动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