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高层参考 第33期
全球十大金融中心城市排名揭晓
据8月23日发布的2012年度“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IFCD)”报告显示,纽约、伦敦、东京、香港、新加坡、上海、法兰克福、巴黎、苏黎世、芝加哥为全球排名前十的国际金融中心。
纽约:还是“老大”
在参评的45个城市中,纽约的综合排名继续位居榜首。金融市场、产业支撑、服务水平、国家环境4项要素均排名第一,成长发展要素也从去年的第4跃升到第2。
尽管美国经济复苏步履维艰,但其无疑仍是当前主导全球经济的中坚力量。从纽约金融市场方面看,银行、证券交易所、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云集。纽约证券交易所更是吸引了大约2800家公司在此上市,全球市值约为15万亿美元。
伦敦:老牌实力
伦敦在综合指数榜单上仍然位居第二。但在5项一级指标要素中,伦敦无一要素排在首位,欧债危机间接波及了这座古老的金融之城。
伦敦的“成长发展”要素从去年的第7名一跃到第3,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在股票、债券、外汇、大宗商品交易、金融衍生品交易方面伦敦均举足轻重,也是目前真正能与纽约匹敌的金融中心。
东京:守住风光
守住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宝座的同时,2012年东京的多项一级指标要素出现衰退。其中,“成长发展”要素由去年的第3位倒退到第6位,“产业支撑”由第2下降到第3,“国家环境”由第3后退到第5。
和纽约、伦敦相比,东京的差距在拉大;而相较香港、新加坡以及上海的迅速发展,东京的身影越发显得单薄。面对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东京需要重振旗鼓。
香港:关键纽带
香港的全球金融中心地位早已得到公认。2012年,香港继续名列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的位置,各项一级指标要素也都较为均衡。
香港的外汇市场发展完善,可全日24小时与世界各地进行外汇买卖。在资本项目开放度、税收、法律体系的透明度、监管能力和经验、基础设施、人才、金融产品和市场深度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香港的人民币离岸业务发展迅猛,中国内地30%的对外贸易通过香港,50%的FDI源自香港,这是支撑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一大优势。
新加坡:全球视野
新加坡“蝉联”全球第五大金融中心。“服务水平”“产业支撑”“国家环境”三项要素均位列第6,“金融市场”则向前一步到了第7的位置。
新加坡汇集了全球超过500家金融机构,在司法和行政透明、政府清廉、公司治理、基础设施便利、低税收、人才、租金成本等方面的优势成就了其金融中心的地位。
上海:潜力巨大
上海综合竞争力保持稳定,2012年排名继续保持第六。上海的“成长发展”要素已经连续3年排名第一。
锋芒初露的上海,与快速成长的新兴经济体金融中心相比处于领先地位,而与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仍有提升余地,尤其是“服务水平”等方面仍存短板。上海多功能金融中心的形成,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成为未来国际货币多元化中的重要一极。
法兰克福:逆流而上
虽然欧债危机阻碍了欧洲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进程,但是法兰克福的综合排名较去年上升了一位。“金融市场”“成长发展”“产业支撑”“服务水平”和“国家环境”各要素在本年度也全面提升。
“全方位”的进步让法兰克福成为欧元区排名最高的金融中心城市,也成为在欧债危机黯淡前景中的一抹亮色。
巴黎:逐年走低
巴黎的综合排名从去年的第7位下降到今年的第8,位次逐年下降,“金融市场”“产业支撑”“国家环境”等要素排名也都较去年有不同程度下滑。可以看出,欧债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不断加深。
金融服务是巴黎的传统优势,在政府服务、智力资本、城市环境方面表现都较为突出,2012年巴黎的“服务水平”要素继续排名第5,领跑第二梯队。
苏黎世:财富管家
首次跻身全球十大金融中心城市的苏黎世最突出的优势在于优质的服务水平和稳定的综合环境,其综合排名较去年上升了3位。
苏黎世的银行业享誉全球,吸引和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财富,享有“欧洲百万富翁都市”的称号。作为瑞士最大的金融中心,每年从苏黎世调动的资金超过世界资金总量的20%,发达的私人银行业使其具备了开展国际财富管理业务的优越条件。苏黎世的瑞士证券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具有全自动交易和清算系统的交易所。
芝加哥:创新之都
2012年,芝加哥取代阿姆斯特丹晋升为第10大国际金融中心。其“成长发展”“服务水平”“国家环境”三项发展要素较上一年度均有大幅提升。
芝加哥是美国中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这里云集的各类交易所、金融机构和金融衍生品交易公司,让芝加哥成为世界金融风险管理之都。其中,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成交额为美国最大,芝加哥交易局则是世界上最大、最早的期货、期权交易市场;目前股票成交额在美国名列前茅。
美国地方政府继续面临财政压力
惠誉国际评级(Fitch Ratings)在8月20日公布的一份报告中表示,美国地方政府应会继续面临财政压力,受来自州政府的支持减少、房地产税下降且劳动力成本上升等挑战影响。
惠誉称,地方政府评级遭下调的数量可能会远超上调评级数量,不过该机构预计,绝大多数市、县、镇的评级在短期至中期内都不会调整。总体来看,惠誉预计美国地方政府在未来至少一两年内将持续面临压力。目前惠誉对美国地方政府评级覆盖大约1,800个市、县和镇。
今年年初至7月底,在惠誉对地方政府税收支持债券进行的311个评级行动中,下调评级的占比为12%,2011年为10%;上调评级的占比很低,仅为2%,2011年为4%。同时,确认评级的占比为61%,其余25%为评级展望及评级观察名单调整(但评级不变)。
惠誉一位董事总经理Daniel Champeau指出,美国地方政府评级仍拥有很高的稳定性,但在极端情况下仍会面临压力。
惠誉表示,如果地方政府债务出现严重违约或申请市政破产的风险,该机构会采取评级行动。比如,惠誉曾于6月份将底特律债券评级下调至“垃圾”级,之前底特律市和密歇根州之间的政治较量几乎导致汽车城底特律的一笔债券偿付未能进行。
不过,虽然纽约州锡拉丘兹市长最近向律师咨询了有关市政破产的程序,惠誉并未下调该市评级。惠誉向该市了解了此事,认为该市市长只是咨询相关信息。惠誉对锡拉丘兹的评级为“A”,即中等水平的投资级评级。
Champeau表示,据惠誉了解,从政治角度出发,有时地方政府官员会讨论有关违约和破产之事,但惠誉在采取评级行动之前会展开调查,看是否真有违约和破产的可能。
另外,惠誉还在密切关注加利福尼亚州的地方政府,该州的圣贝纳迪诺、斯托克顿和马姆莫斯湖都在最近几周申请了破产。
惠誉不对加利福尼亚这三个破产城市进行评级,但在报告中称,这些城市的行动让人质疑,面临压力的市政府向债权人偿还债务的意愿是否在下降。
惠誉表示,预计市政违约和破产的情况将有所增加,但这种情况不会广泛出现。过去1年,有7个地方政府申请了破产,而市政债券的发行人大约有55,000家。
惠誉美国地方政府评级部门负责人Jessalynn Moro表示,惠誉仍认为,大部分地方政府将在财政问题上作出正确决策。
惠誉在报告中称,加利福尼亚是受房地产崩盘冲击最严重的州之一。另外,第13项提案(Proposition 13)等动议使加利福尼亚地方政府的征税能力成为全美国受制约最严重的州之一。
惠誉穆迪对欧债再发警告
据报道,正当欧元区主要国家领导人就应对欧债危机展开新一轮磋商之时,评级机构又把“枪口”对准欧洲。评级机构惠誉8月21日表示,如果欧债危机在年底前仍无解决方案,欧元区外围国家评级可能再遭下调。惠誉主权评级部门主管大卫指出,金融市场对欧洲决策者拿出有效方案化解危机的寄望甚高,但目前来看,欧洲当局仍有可能令市场失望。此外,危机在意大利的演变过程同样可能发生在西班牙,西班牙当局或将申请全面援助。
另一评级机构穆迪则指出,在纠正经济失衡、进行结构改革的道路上,欧元区外围国家目前只走完了一半的路程,各方未来所面临的任务可能更加艰巨。穆迪认为,爱尔兰和希腊可能需要到2016年才能恢复自主融资,这就意味着,在2016年之前这两个国家都需要财政支持。不过,穆迪预计,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的经济可能会在2013年出现复苏。
穆迪此前将荷兰主权信用评级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随着欧债危机的持续发酵,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荷兰可能会失去其3A评级。荷兰合作银行表示,荷兰经济正处于衰退的边缘,因出口放缓,且国内消费低迷,预计荷兰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将出现萎缩。
有分析人士表示,评级机构的警告往往是主权信用评级下调的“前奏”,欧元区领导人面临巨大压力。目前,投资者高度关注欧洲央行何时出台购买成员国国债的相关计划。尽管德国央行依然对购债计划持反对态度,但德国内部对购债计划的立场已经有所分化,德国总理默克尔以及前任德国副财长、现任欧洲央行管委会委员的阿斯穆森都对购债计划表示支持。值得一提的是,高盛股票策略师格里斯曼和欧品海默给出了这样的建议:现在恰恰是重新押注欧洲大反攻的时候,应该做多欧洲,做空美国。
德国央行重申反对欧洲央行购买更多国债
德国央行(Bundesbank)8月20日在其月度报告中进一步表达了对欧洲央行(ECB)购买更多的政府债券计划的反对,并警告称,任何有关分担整个欧元区“偿付能力风险”的举动应由欧元区各成员国而非欧洲央行决定。
德国央行长期以来一直反对由欧洲央行购买政府债券,并在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Mario Draghi)表示该行“可能”很快再次购买政府债券后,再次强调其反对态度。
德国央行提到的“偿付能力风险”标志着其言论的升级,提高了欧元区一些成员国债务违约的可能性,尽管欧洲央行试图围绕这些国家建立一个防火墙。
这是最近几周欧洲央行和其最大股东之间爆发的口水战的一部分,涉及一些非常规措施,旨在结束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在危机中葡萄牙、爱尔兰和希腊资金短缺并寻求国际援助。
在8月欧洲央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德拉吉称德国央行行长魏德曼(JensWeidmann)是欧洲央行购买更多国债的唯一反对者,并表示魏德曼反对阻挠了更有力的行动。
日前有报道称,欧洲央行正在考虑采取非常积极的行动来降低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借贷成本;并称欧洲央行正在计划通过购买无限量债券来给挣扎中的欧元区政府设定借贷成本上限。
德国央行8月20日还表示,欧洲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的设想——建立一个单一欧元区银行业监管机构的行动,不应该通过给银行提供援助而使偿付能力风险在成员国之间转移。
德国央行称,一个统一的银行业监管机构可以促进欧元区的稳定,但从短期或中期来说,这并不是一个解决债务危机的“合适解决方案”。
关于德国经济的增长,德国央行称,从第三季度起经济增长“可能会更强烈地受到欧元区不确定性的影响”。
该行表示:“除了信心减弱对投资的影响,出口的直接影响尤为重要。”
与此同时,德国央行表示,在原材料成本上升、欧元兑换其他货币进一步走低的同时,通胀的前景很可能“变暗”。
尽管如此,德国央行称,只要来自欧元区以外国家的需求保持现状,德国的经济增长周期可能并不处在“转折点”上。德国央行还补充道,在稳健的私人消费和强劲的建筑订单的带动下,国内需求应该会进一步上升。
德经济部长拒绝给予希腊更多时间履行改革承诺
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勒斯勒尔8月23日拒绝希腊总理萨马拉斯提出的给希腊更多时间履行改革和紧缩计划的要求,称“改革不容打折扣”。
同时身为自民党主席的勒斯勒尔说,希腊必须在与国际救助机构约定的期限内完成承诺的改革计划。他说,只有所有各方都遵守规则,才能重新建立对欧元的信任。这也意味着,谁没有遵守约定的改革承诺,谁就不能期待得到进一步的资金救助。希腊政府要求延长履约时间是没有帮助的。
自民党议会党团主席布吕德勒8月22日也表示,尽管希腊政府出现更迭,但已确定的截至2014年的改革计划这一核心时间坐标不容推迟。
德国反对党社民党议会党团主席施泰因迈尔8月23日表示,如果希腊改革计划令人信服并且可以承受,可以考虑延长希腊履约的时间,他相信德国总理默克尔最终会作出让步。
萨马拉斯在8月25日访问德国前夕呼吁给予希腊更多的改革时间,同时保证希腊将偿还欠德国的所有债务。
据报道,萨马拉斯将在今年10月上旬召开的欧盟秋季峰会上正式提议,把一项116亿欧元(约合145亿美元)紧缩计划的最后期限从2014年延长至2016年。
默克尔在是否给予希腊更多期限上尚未正式表态,而是选择等待国际救助机构代表对希腊实行紧缩和结构改革的评估结果。相关评估报告预计9月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