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服务中心 > 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 >> 企业高层参考 第31期

企业高层参考 第31期

▲我国将大力发展工业设计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利华8月7日在2012年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启动仪式上表示,我国工业设计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我国制造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我国将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丰富产品品种、提升产品附加值、创建自主品牌,以提升工业竞争力。
  刘利华说,发展工业设计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和有效手段,也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由大变强的重要举措。开展工业设计评奖工作就是要探索建立工业设计评价与奖励制度,鼓励和引导制造业企业更加重视工业设计,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介绍说,2012年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分设产品设计奖和概念作品奖,评奖总数设金奖10个,申报范围包括电子信息产品、家用电器、家居用品、医疗保健用品、运动休闲用品、办公用品、儿童用品、轻便交通运输工具等八个类别。

▲新闻出版总署发布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实施办法

据悉,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1〕19号)精神,新闻出版总署日前发布了《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对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从事报刊出版活动、获得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但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作出部署。
  《办法》强调,原则上不再保留报刊编辑部体制。对现有报刊编辑部,区别不同情况实施不同改革办法。应转企改制的报刊出版单位所属的报刊编辑部,一律随隶属单位进行转企改制。
  《办法》提出,鼓励和支持党报党刊出版单位和大型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公司对报刊编辑部进行整合,鼓励和支持以党报党刊的子报子刊、实力雄厚的行业性报刊出版企业为龙头对报刊编辑部进行整合,形成大型综合性或专业性报刊出版传媒集团公司。

  ▲药监局出台新规严把“辅料关”

  8月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了《加强药用辅料监督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把辅料关。该规定将于2013年2月1日开始实行。
  国家药监局表示,将根据风险程度对辅料实行分类管理,对高风险辅料及生产企业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加强风险控制;提高生产企业准入门槛,进一步明确药用辅料监管模式,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
  据介绍,我国将尽快明确实施许可管理的品种名单,对应用量大、应用范围广、同时对生产实际情况评估认为存在安全风险的品种,以及已经出现过掺杂使假情况的品种,要实施许可管理。此外,我国还将建立药用辅料数据库,这些信息中除涉秘的之外,其他的都对公众公开。同时还将建立生产企业的信用档案。
  我国目前大约有700家企业在生产药用辅料,但具有药品生产许可证的只有400家,主干企业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苏、安徽、浙江、山东。

国资改革

国资委预警央企停止纯规模扩张

国资委有关负责人在日前召开的一次内部会议上再次对目前央企面临的严峻形势进行预警:“以扩大规模为目的的投资必须停止。”该负责人同时强调,企业应该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强化投资并购管理,所有投资必须转向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和商业模式的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抑制盲目投资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外,上述负责人同时说,央企要更加重视加强现金管理和巩固资金链,特别是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不仅关注自己的现金流,还要关注上下游客户的资金链,防止由于上下游资金链缺口引发连锁效应。
  去年下半年以来,国资委已多次公开提醒央企,要做好“过冬”的准备。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此前召开的中央企业强化基础管理工作现场会上表示,中国经济经历了持续3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已开始进入一个紧缩时期,央企要做好三到五年过“寒冬”的准备。国资委数据显示,1至6月,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0.6万亿元,累计实现净利润3870亿元,同比下降16.4%;地方国资委监管企业累计实现净利润2531亿元,同比下降13.9%。
  据了解,国资委自3月开始启动央企"管理提升"系列活动后,近期更是频繁召集央企负责人和地方国资委进行多次培训和研讨。日前在青岛举行的"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研讨班"上,如何应对"利润下滑、行业不景气"等问题无疑成为讨论重点。针对目前央企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国资委主任王勇要求企业开拓市场,促销售去库存,确保完成全年经营目标,对内要强管控挖潜力,促进降本增效。
“第一阶段工作已经完成,按照国资委要求,我们各个央企都要在8月20日之前将总结报告等材料进行报送。”一位央企负责人表示。他说,市场进入“冬季”,对很多企业而言,曾经在高速发展过程中被隐藏起来的产能过剩、管理粗放、技术创新能力差等问题都会逐步暴露出来。在他看来,下一步整个市场由于产能过剩引起的恶性竞争会加剧,而很多行业的优胜劣汰速度也会加快,央企要清醒地看到这一点,严格各项管理,努力降低成本。

财政部明确文化企央国资经营预算支出重点

  财政部8月6日发布了《关于做好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今后中央文化企业资本预算支出管理重点。
  根据通知,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一大重点是支持中央文化企业兼并重组。主要支持中央文化企业作为兼并主体,通过出资购买、控股等方式取得被兼并企业所有权、控股权,或通过合并成立新企业。鼓励拥有多家出版社的部门(单位),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整合出版资源组建出版集团公司。鼓励业务相近、资源相通的出版社,按照优势互补、自愿组合的原则,组建出版集团公司。对于企业为取得被兼并企业的直接支出采取资本性支出方式支持。
  另一重点是推进文化科技和内容创新。主要支持中央文化企业进行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数字出版、网络传播平台、移动多媒体等项目建设,进行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前景的文化原创产品生产,以及进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利于推动本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或升级的关键技术研发。对于项目建设、产品生产采取资本性支出方式支持;对于技术研发,采取费用性支出方式支持。
  此外,还将推动文化“走出去”。支持具有竞争优势、品牌优势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中央文化企业与国外有实力的文化机构进行项目合作,建设文化产品国际营销网络,对外投资兴办文化企业。对于企业对外投资、项目建设采取资本性支出方式支持。
作为扩大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的重要举措,早在今年初,财政部就提出要将中央文化企业纳入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并明确国有独资企业的上缴利润比例为税后净利润的5%。今年5月财政部曾发文明确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等109户中央文化企业从今年起纳入国有资本收益申报和交纳范围。

劳动用工

上海各区重金吸引创新创业人才

  据报道,上海市奉贤、浦东、徐汇等区近日纷纷发布人才激励政策。奉贤区对“千人计划”人才给予融资、住房等方面的扶持。徐汇区“十二五”期间,将安排2亿元用于优秀创新创业人才的资助奖励、保障服务等。
  奉贤区推出《关于建设上海千人计划创业园的若干政策意见》,对在创业园创新创业的“千人计划”人才,其创业后三年内可免费使用奉贤区政府提供的500平方米以下办公和研发场所或1000平方米以下生产场地。
  奉贤区还设立“千人计划”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首期投入1亿元。对在沪暂无住房的“千人计划”人才,从进入创业园工作起三年内免费居住100平方米左右的人才公寓。在创业园创办年纳税额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可按市场价的60%申购建筑面积100平方米(含)以下奉贤区人才公寓一套,超出面积由个人按市场价购买。
  “千人计划”即国家推行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从2008年开始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各类园区等推出,引入数千名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来华创新创业。
  另据悉,“十二五”期间,上海徐汇区安排2亿元用于资助、保障人才创新创业。对新引进的人才,可予以200万元以内的一次性工作经费或创业启动资助。
上海浦东新区8月7日也发布了相关优惠政策,每年至少投入5000万元,五年内投入3亿元作为保障,用五至十年时间引进100名海外领军人才。

中国须转向人力资本红利再创造

中评社8月7日发表评论员张茉楠的文章指出,从利用人口结构变动所带来的人口红利,转向重视利用人力资本来推动经济增长,是国家发展动力机制的变化,是国家发展方式的进一步升级。当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离中国渐行渐远的时候,我们必须转向“人力资本红利”的再创造,推动经济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变。
  今年以来,在内外需求萎缩、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的叠加作用下,中国经济面临着金融危机以来第二次的增长威胁:“投资、消费、出口”同步回落,供给端与需求端同步趋紧。企业利润率、财政收入、工业生产、出口订单等全面下滑。经济增速的加速下滑,考验的是政府对于经济减缓的容忍度。“保增长”目标的优先级再次提升,稳增长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从现在的情况看,短周期见底在即,但难改长周期放缓的趋势。、与上一轮经济下行周期最大的不同是中国持续高增长的条件、中长期结构性因素,尤其是劳动力要素正在发生趋势性变化。
  中国“后人口红利时代”窗口期来临
  劳动生产率等供给因素拉动经济潜在增长水平下移。从未来趋势看,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导致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化、由政策和人口结构导致的储蓄率变化,以及由劳动力再配置格局导致的全要素生产率都会出现变化。一直以来“人口红利”都被认为是造就“中国经济增长奇迹” 的重要源泉。
  据世行估计,“人口红利”的结构性优势对中国经济高增长的贡献度达到了30%以上。随着人口结构转变的完成,长期以来支撑中国经济高增长的“人口红利”开始衰减。未来十年中国的“人口红利”优势将会逐步衰减,劳动力供给增速下降、劳动力成本提升,整体经济进入了生产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阶段,这也就预示着现代工业部门已经不能再用“不变工资制”来吸收“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正在供求不平衡推动下逐步回补,这样工业部门的利润有可能越变越薄,资本形成的增长将会有一定程度的放缓,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减少,中国GDP潜在增长率将出现趋势性下降。
  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红利”下降的通道之中。首先是总体劳动力人口的下降。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劳动人口比重十年来首次下降。2011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为74.4%,比上年微降0.10个百分点。其次是“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农村还能再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量的数量已经不是那么多了。再次,是中国老龄化程度,中国第6次人口普查人口老龄率为8.9%,但2050年左右大概30%,中国老龄化的程度开始在加强。随着“人口红利”衰竭和“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将会放缓。未来中国的城镇化将由加速阶段转变为减速阶段,预计今后城镇化平均每年提高的速度将保持在0.8-1个百分点左右,很难再现“九五”、“十五”期间每年1.35 -1.45个百分点的增幅。
  “人口红利”创造经济增长的机制还处于低级阶段
  其实,“人口红利”从来不是永久性的增长因素。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国家都无法回避老龄化本身这一客观的历史必然。随着人口结构转变的完成,这种特殊的增长因素最终要消失殆尽,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不断提高而带来的高生产率与高储蓄率导致较高的资本积累现状将不复存在。
  那么中国到底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增长呢? 一般而言,“人口红利”向“经济增长红利”转化通过四种机制:首先,劳动力数量增长让社会总产出更低廉、更丰富;其次,劳动力的流动和资源配置推动劳动生产率提高;再次,有关改善劳动力的一系列投资,包括让劳动者再教育、人力资本培训,从而刺激投资和消费的需求;最后,劳动力和资本组合的优化,让劳动力升级可持续。
  然而,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人口红利”只通过前两种机制发生作用。长期以来,中国由于较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供给和廉价的劳动力,企业得以克服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以低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优势,实现了较长时间的经济持续增长。与此同时,也形成了过分依赖增加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
  从“人口红利”转向“人力资本红利”
  从大的发展趋势看,未来随着中国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经济重心将实现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从一般制造业到高科技先进制造业的转换,整个社会对从事单纯物质产品生产的劳动者的需求量相对减少,而对人力资本、R&D 等知识资本的要求则大。因此,中国就长期而言,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改革现行“面向升学”,而不是“面向市场”的教育模式。未来必须改变忽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专科教育,偏重高学历教育的失衡现状。
  根本而言,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前提条件是要先实现劳动力结构的升级,包括进行大规模的农民工培训和素质提高工作。以及注重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利,以适合未来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即经济增长与就业匹配之外,还要实现劳动力升级与转型匹配,真正从“人口红利”转向“人力资本红利”,让经济步入新的良性增长轨道。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3 下一页

近期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活动预告更多>>
热点关注更多>>
项目推荐更多>>
栏目总排行
省企联动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