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服务中心 > 财经动态 > >> 财经动态 第175期

财经动态 第175期

·国内财经·


国资委批评部分央企风险管理流于形式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近日召开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提升专题培训班上说,尽管不少中央企业已经启动风险管理工作,但某种程度上将其作为响应国资委的号召,重视程度和工作主动性远远不够。
  他指出,有的中央企业虽然建立了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但是没有实质性开展工作,风险管理制度被束之高阁;有的企业没有及时掌握风险管理工作进展情况,也没有给出明确的风险管理职能定位和工作要求;有的企业领导忽视风险管理对企业的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作用,往往是在风险事件发生后,才会想到风险管理部门的作用;有的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是临时性或间断性的,风险出现了就进行管理,风险结束了就将其置之度外。
  风险管控能力强是世界一流企业必须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国资委一直高度重视全面风险管理工作。2006年6月,国资委印发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要求中央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确保将风险控制在与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此举不仅在中央企业间引起不小的震动,也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赞许,认为是我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风险管理框架,标志着我国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邵宁认为,6年来,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从零开始、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从点到面、由浅入深,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不少企业领导对风险管理的态度,经历了从“不太相信”到“将信将疑”,到“真信、真学、真干”的态度转变。越来越多的中央企业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重视程度和积极性显著提升,自愿报送年度风险管理报告的企业从2008年的32家增加到了今年的76家。”他说。
  在此种认识下,不少中央企业努力把风险管理工作建成一项长效机制,变“要我防范”为“我要防范”、“被动防范”为“主动防范”,促使企业风险管理由风险揭示型向风险预警型转变,为企业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如今,绝大部分企业都制定了诸如《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内控与风险管理手册》、《风险评估操作手册》、《风险管理工作规程》、《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
  据国资委统计,目前在中央企业总部层面,风险管理专职人员平均达到5人左右,中国石油、中化集团等企业风险管理团队规模都超过20人,越来越多不同专业背景、实战经验丰富的人士加入到风险管理队伍之中,不仅实现了队伍规模的壮大,更有利于队伍素质的提升,为风险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尽管如此,和现实需要相比,中央企业风险管理能力仍显薄弱。以2008年为拐点,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企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骤然增加,很多原本隐形的风险转变为现实的危机。伴随着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增强,外需增长的空间萎缩,传统比较优势逐渐缺失等严峻挑战,中央企业各种结构性、深层次的矛盾集中显现,这使得现阶段全面风险管理提升工作显得尤为迫切。
  近几年央企高速发展,规模扩张很快,但风险管理能力并没有与之相匹配。邵宁说,总体上有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风险管理工作较好的企业扩张比较适度、发展比较稳健;风险管理能力不强的企业扩张得非常快,导致了一些风险事件发生,教训十分深刻,也折射出央企风险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正是我们开展全面风险管理提升要解决的短板和瓶颈”。
  他批评部分中央企业风险管理流于形式。“部分企业风险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的职责定位没有理顺,风险管理部门有被边缘化倾向,导致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运行不畅,风险管理流于形式。还有不少企业的业务部门对风险管理职能有误解,认为有了风险管理部门,控制风险就与本部门没有关系了。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企业没有赋予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一个明确的定位,没有搞清楚风险管理部门应该如何发挥作用,风险管理职能仅仅定位于建体系、作分析、写报告,没有与现有业务流程相融合。”
  当下,虽然大部分中央企业每年都会开展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确定重大风险,可是重大风险评估出来,怎么预防、怎么监控、怎么动态管理却是个问题。邵宁坦言,很多企业的重大风险应对措施都是常规性的管理改善,并没有很好地针对风险的特点,制定相应解决方案。“简单说,措施缺乏针对性,往往达不到事前控制的目标”。
  中央企业风险管理另一短板是信息化。统计显示,2012年76户编报企业中仅有16户企业基本建立了涵盖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系统各环节的独立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在此种情况下,邵宁要求,中央企业要进一步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强化“企业体检”制度。董事会(经理办公会议)负责督导本企业进一步完善风险评估常态化机制,企业“三重一大”、高风险业务、重大改革以及重大海外投资并购等重要事项应建立专项风险评估制度,在提交决策机构审议的重要事项议案中必须附有充分揭示风险和应对措施的专项风险评估报告,风险管理职能部门要坚持对上述重要事项的风险评估进行程序性、合规性审核。要逐步建立健全重大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实现对重大风险管理全过程的动态监控,确保重大风险可控。

商务部将千方百计促进外贸稳定增长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9月16日在广东东莞主持召开部分省市外贸工作座谈会,会议分析当前外贸形势和下一步走势,落实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
  陈德铭表示,全球经济很可能长期低迷,复苏的曲折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凸显。今后一段时间,外贸发展环境难有明显改善,诸多负面因素叠加,将给外贸带来更大挑战。
  陈德铭指出,同时,中国外贸发展也有不少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传统优势并未根本削弱,新的优势正在逐步确立,而且外部压力客观上也倒逼企业调整结构、转变方式、提升内生动力和国际竞争力。
  据介绍,今年上半年,占全球出口近3/4的30个国家(地区)出口增长3.2%,低于中国6个百分点。这说明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出口产品仍具有较强竞争力。
  陈德铭强调,各级外经贸主管部门要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抓紧制定贯彻落实具体办法和工作方案,同时要加强对进出口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服务。

“十二五”金融改革规划即将发布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9月16日在“国际金融论坛2012学术报告会”上表示,中国金融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坚持市场化和商业化改革路径。
  潘功胜称,过去十年来,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改革效果也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制约。在政府目标的引导下,政府通过金融体系为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低成本资金,从而通过大规模投资推动经济增长,但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及宏观管理手段存在着诸多问题。
  关于下一步金融改革内容,潘功胜透露,相关部门即将发布的“十二五”金融改革规划中,将涉及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等诸多战略及战术层面变革;将涉及间接融资及直接融资等金融结构方面改革;在金融组织结构上,涉及微型金融组织的发展问题;在宏观审慎和微观金融监管方面,将涉及构建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框架等问题。

证监会拟制定年报审计监管工作规程  

        消息人士9月15日介绍,为进一步提高年报审计监管效果,证监会拟研究制定统一的年报审计监管工作规程。
  8月份,证监会有关部门召集北京、天津、河北、辽宁等北方片区11个证监局会计监管负责人,就制定年报审计监管工作规程进行座谈,听取有关意见。
  在讨论过程中,各证监局根据自身监管实际,从年报审计监管工作的基本做法及已经制定的相关规定、目前年报审计监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制定年报审计监管工作规程的意见及建议畅所欲言。
  下一步,证监会会计部将继续召集其他片区会议,听取各证监局意见,研究制定年报审计监管工作规程。
        年报审计监管作为证监会加强对上市公司年报监管的重要手段,在督促会计师事务所勤勉尽责、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提高资本市场财务信息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将坚持五项原则实施能源发展与国际合作

        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高虎城9月16日在第四届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高峰论坛上演讲时说,中国与近30个国家建立了双边能源合作机制,已参与了20多个国际能源合作组织和国际会议机制,能源领域国际合作内容不断深入。中国将坚持五项原则实施能源发展与国际合作。
        一是坚持节约优先。中国将坚持实行能源开发和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是坚持多元发展。中国煤炭资源丰富,大量水电资源尚未开发,核电、风电、生物质发电刚刚起步,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燃料乙醇、二甲醚以及煤炭液化等替代能源发展前景广阔。中国将有序发展煤炭,积极发展电力,加快发展石油、天然气,鼓励开发煤层气,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合理发展替代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实现多种能源的互补,保证能源的稳定供应。
        三是坚持依靠科技。中国将大力推进能源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突破能源发展的技术瓶颈,大力开展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开创能源发展的新途径,增强发展的后劲。
        四是坚持保护环境。中国将着力建设生态文明,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兼顾经济性和清洁性的双重要求,积极促进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发展中实现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
        五是坚持互利合作。中国将本着对人类、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在平等互惠、互利共赢的原则下,加强同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合作,同世界各国一道为促进世界能源的供求平衡,维护世界能源安全而共同努力。

我国信息化工业化融合提升传统工业

        根据9月14日在京发布的《“两化”融合蓝皮书》,我国正在积极鼓励信息化、工业化融合,推广集成制造、精益制造、柔性制造等先进生产制造方式,加快工业化发展升级,促进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
 根据蓝皮书,“两化”融合最直接的作用收效是使工业企业的生产运转更加高效、贸易流通方式更加便捷、政府支持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更加到位。因此,蓝皮书用“应用数字化”、“交易电子化”、“平台保障化”三个关键词评价分析了我国“两化”融合的程度。
  具体来说,在“应用数字化”方面,我国钢铁、水泥、冶金、棉纺织等行业都深化了信息技术在工业企业的融合应用和综合集成,物联网技术也在推动工业自动化走向智能化、尤其在钢铁、石化、汽车制造等行业;在“交易电子化”方面,我国电子商务在规模扩张的同时,逐渐从大而全的发展模式转向专业细分的行业商务门户,传统企业进入电子商务的趋势愈发明显,电子商务与物流供应链也在不断融合。从“平台保障化”来讲,电子政务基础建设广泛铺开,中央和省级政务部门主要业务电子政务覆盖率达70%,若干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信息平台和应用服务平台逐步建立。
  蓝皮书也评估了区域“两化”融合的进展,提出地区间“两化”融合综合水平差距较明显,西部省份综合排名大多比较靠后。
   结合国外推进信息化发展的经验,蓝皮书也从政策和技术层面提出了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十大黄金法则”,包括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健全法律法规、加大财税金融支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广融合试点示范等。

首个供电服务国家级标准10月1日起实施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近日表示,我国供电服务领域首个国家级标准——《供电服务规范》10月1日起实施。
 《规范》对供电故障处理进一步明确,规定发生供电故障时,供电企业应当迅速抢修,尽快恢复正常供电。自接到报修之时起,供电企业工作人员到达抢修现场的时限为城区范围不超过60分钟,农村地区不超过120分钟,边远、交通不便地区不超过240分钟。
  此外,《电力企业节能降耗主要指标的监管评价》、《发电机组并网安全条件及评价》将于11月1日起实施,加上已经实施的《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目前已有4项电监标准批准发布。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近期财经动态

活动预告更多>>
热点关注更多>>
项目推荐更多>>
栏目总排行
省企联动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