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废气、废水之后,制药业废渣处理也开始受到社会关注。
前不久,有媒体曝出国内几家大型制药企业将未经处理的废渣直接倾倒而造成污染事件,一时间引发业内外议论纷纷。业内专家指出,产业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这一点已是社会共识。制药业废渣处理不仅需要企业下定决心,加大投入,也需要政府在产业规划、技术攻关、产品定价等多方面扶持。
快速发展背后的环保压力
近10年来,我国制药工业发展迅猛,行业生产总值以年均超过20%增幅飙升。国家发改委的统计显示,2011年我国制药行业实现产值1.5万亿元,其中化学药品原药3082亿元,同比增长25.0%;化学药品制剂4231亿元,同比增长24.1%;中药饮片881亿元,同比增长51.2%;中成药3500亿元,同比增长33.7%。
然而在光鲜炫目的数字背后,是制药业承受的巨大环保压力。
环保部相关人士指出,制药工业污染治理难度较大。其主要原因在于产品种类多、更新速度快、涉及的生产工序复杂;所用原材料繁杂,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原材料为有毒有害物质;工艺环节收率不高,一般只有30%左右,有时甚至更低,往往是几吨、几十吨甚至是上百吨的原材料才制造出一吨成品,从而产生大量废弃物,并且废物成分复杂,涉及的危险废物种类多。
以中成药为例,一家大型中药企业高管告诉记者,大型中药企业每年都要使用上万吨药材。数量庞大的中药废渣,除了被农民拉走作为肥料外,绝大部分是直接露天堆放,还有的被不法商贩购买用以制作假药。“直接堆放不仅占用土地,且一些残留物质会随着雨水向下渗透,有可能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在药物废渣中最令人担忧的莫过于化学药品废渣处理。上述环保部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化学原料药是制药工业污染最重的领域。
资料显示,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和出口国,原料药产量已占全球总产量的80%,其中出口占到全世界原料药市场的70%以上。以青霉素,维生素C、维生素E为代表的20余种化学原料药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国原料药多为初级产品,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
也正因为此,在环保部发布的《2011年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单》中,有近70家制药企业被列入重点监控目录,国家已把原料药项目及其产品链扩建明确纳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审批和控制范围。
今年3月,环保部公布了《制药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以下简称《技术政策》),对制药工业废气、废水、废渣处理均提出要求。根据《技术政策》,“生产抗生素类药物和生物工程类药物产生的菌丝废渣”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应按危险废物处置;生产维生素、氨基酸及其他发酵类药物产生的菌丝废渣经鉴别为危险废物的,按照危险废物处置。中药、提取类药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药渣则鼓励用作有机肥料或燃料。
治理污染遭遇的两大挑战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告诉记者,发酵菌渣是发酵过程的必然产物,由于菌渣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以前的处理方式是在干燥加工处理后,多数作为饲料、饲料添加剂,或作为肥料、生产复合肥的原料进行综合利用;还有部分是经过处理后重新回到生产当中再利用;少量的直接被焚烧。不过“为了限制抗生素滥用,今年农业部发通知,抗生素类药物废渣禁止用于饲料和饲料添加剂。”
根据《技术政策》要求,大量菌丝废渣将被列入危险废物,必须焚烧或安全填埋。
“协会与国内大型原料药企业进行了沟通。有企业表示,达到这项要求,企业无论是在成本上还是在技术上都有一定难度,在现有条件下恐怕是处理成本要超过生产成本。”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副会长潘广成表示。
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也表示,菌丝废渣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焚烧,要投进专用的焚烧炉。初步估算,每吨废渣的处理费用约为2000元,仅石家庄一地,每年产生的菌丝废渣就多达几十万吨。即使按一年30万吨计算,处理成本也高达6亿元。
“目前整个抗生素产业是在成本线左右徘徊。招标采购、实施新版药品GMP、限制抗生素滥用、基本药物电子监管码等组合拳下来,抗生素生产基本上不挣钱,有的企业甚至亏损生产———大家都知道的,一支青霉素的市场价不超过2毛钱———再拿出几个亿来处理菌丝废渣,企业如何承受?”一位业内人士称。
潘广成也坦言,此前企业将菌丝废渣灭活后作为饲料、肥料出售,多少还能增加收入,现在按照环保部的要求,不仅没有收入且处理成本大增,企业缺乏实施动力。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