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汽车花开全世界,是汽车 行业长期以来的重要议题,也是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必经之路。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谈到汽车强国的三大标志时,就曾提到“要学会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
目前来看,这个目标还太遥远。2012年,中国汽车出口突破100万辆,在庆功会上,就有专家提出,相对于国内2000万辆的产销量,这个数字还太小,占比还太低。
“无论是美国、欧洲,还是韩国、日本的车企,他们的国外销量占比都达到50%~80%。我国出口虽然突破百万辆大关,但占比仅为5%。”在近日召开的全球汽车论坛上,广汽吉奥汽车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缪雪中指出同样的问题。
而今年的情况似乎更糟糕——中国 汽车工业 协会编辑整理的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汽车累计出口71.35万辆,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22%;累计创汇金额94.8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8.49%。其中,乘用车累计出口41.05万辆,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59%;商用车累计出口30.30万辆,比去年同期下降了8.07%。
当然,“走出去”不单指出口,还包括海外投资、并购重组。根据商务部今年9月份发布的数据,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87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7.6%,对外投资存量也突破了5000亿美元,但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仅相当于美国对外投资存量的10.2%,占到世界投资总额的2.2%。汽车行业也是如此。虽然有吉利收购沃尔沃“珠玉在前”,但跨国兼并重组成功案例还是凤毛麟角,“走出去”整体仍然处在初期阶段。
难在“三不”
从1999年国家提出“走出去”战略,13年过去了,为什么我们还处在初级阶段?春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美中汽车交流协会主席汪大总的这个问题,问到了汽车行业走出去的根源。自问自答,他把原因简要概括为“三不”:即动力不足、能力不够、机制不顺。
汪大总解释说,所谓“动力不足”主要是国内汽车市场规模庞大,过去十年高速增长,企业没有被“逼出去”,加上我国几大汽车集团都是国企,国资委对国企主要领导的考核机制也造成动力不足,“我也在国企干过老总,国企考核就有一项是国有资产是否流失。”
“能力不够”则表现在很多方面,国际性的人才、关键技术、品牌溢价能力等方面都有欠缺。美国博斯公司高级专家,Synergistics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BillRusso对这些欠缺的方面做出更详细的说明:当下中国汽车市场仍然非常分散,全国有很多 汽车制造基地,中国品牌彼此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在关键技术的领域,如比较复杂的工程体系,安全、排放、燃油系统等领域都已被欧美汽车公司牢牢占据;在品牌方面,不可避免地被贴上“廉价”的标签,国内国外都是如此。
而谈到“机制不顺”,汪大总直言,政府对“走出去”的支持主要还停留在精神层面上,对实际操作者来说,看到更多的是一道一道的审批和关卡,造成很多中国企业还没出国门就已处于劣势。
“赶早”坚持
在“走出去”的初级阶段,中国品牌汽车出口存在订单不稳定、出口产品层次偏低、难以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本国企业在国外市场“自相残杀”等问题。缪雪中认为,这些问题需要在实施中逐步解决,而不是等待或逃避,“我们广汽吉奥这么多年坚持下来,去年国内外销量分别占到50%。”
根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汽车出口主要国家为:俄罗斯、阿尔及利亚、委内瑞拉、智利、伊朗、哥伦比亚、乌拉圭、秘鲁、埃及、伊拉克、乌克兰等。“我们的策略就是先易后难,先去一些欠发达的国家,逐步积累起自己的经验,然后才能往高端市场走,进入到一些发达国家。”他说,“形式上也是如此,一开始可能是简单的货物贸易,然后是组装生产加服务,最后从研发、设计、销售,到服务、金融都要走出去,这样才能够走得更近、更深。”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