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份感情 少一些人情”:理想的春节
春节理应全家人和和美美的度过
不要让送礼再打扰自己的春节
防治节日送礼,文化制度两手抓
春节即将来临,许多单位都在忙着给领导拜年、送礼,这甚至成为节前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之一。按照惯例,各地党委政府的办公厅又要出台通知,再三重申关于节日期间不得收受礼品和有价证券的要求。然而,节日送礼文化如同韭菜般割了一茬又一茬,总也无法根除。如何改变这种不良社会风气?我觉得还需要从文化和制度两个层面入手。
文化在我国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作用不可小视。文化也是一种制度,是非正式制度的表现形式,是正式制度长期影响的结果。因此,道德防线在预防腐败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官员缺乏道德的约束,而总是想方设法绕过制度规定,那么没有制度能够制止得了。我国的政治文化与西方国家有根本差别,诸如节日送礼这样的不良风气不仅涉及腐败,也可被视作特权的一部分。因此,领导的率先垂范尽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仍然是很重要的。
同时,我国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确实也需要加强。当前,我国正处于一场深刻的制度变革之中,由于固有的制度体系被渐次打破,而新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体系还尚未完全建立,为腐败提供了滋生蔓延的空间。在双轨制改革的过程中,很多机制是扭曲的,这要求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加以解决。如果收受的礼品已经被广泛视作对官员低名义收入的变相补偿,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仅仅靠三令五申强调官员不得收受礼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全面地改革官员的收入分配体系,使之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上海、江苏和北京等地实行的“阳光工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官员收入的规范化问题,但要刹住送礼风恐怕还需进一步努力。 >>
人情“烧钱”何其多 专家倡议礼尚往来有度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认为,送礼是一种联络和维系感情的方式,也是一种环境的产物,大家都送,你就不能不送。但有时候,送礼和权力难免联系在一起,跟腐败凑一块儿。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指出,现在“熟人”和“圈子”很重要,于是好多人情往来变成对干部、领导、上级的送礼,用物质东西交换社会地位、荣誉等,礼节变成了一种交易,极易造成贪污腐败。
周孝正认为,人情往来是传统文化的沉淀,民间正常的迎来送往无可厚非。但是,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而这需要改造环境、移风易俗,各级政府、领导干部应该带头示范。
夏学銮建议,可以利用乡规民约来约束上限。不少专家也倡议,礼尚往来应当重视温情关爱,尽管古语有云“来而不往非礼也”,亦有谓“礼轻情义重”。
为了防止节庆的人情往来成权钱交易,滋长腐败,周孝正指出,更关键的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对领导干部收受礼品行为用具体的规定限制。 >>
铲除公款送礼滋生的土壤
临近春节,朋友之间迎来送往,单位之间相互走访,既加深了感情,增进了友谊,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可是,也有一种变了味的走访,借走访之名而行公款送礼之实,群众颇为反感。
公款送礼许多人并不陌生,相对于公款吃喝而言更具有隐蔽性,所以监督难度较大,治理起来也决非易事。但是,许多事情都是相对的。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只要下决心、用狠劲,从选人用人、财务管理、制度管理这些关键环节入手,建章立制,加强监督,收支公开,铲除公款送礼赖以滋生的土壤,根治公款送礼这个“顽疾”,也就不再是“难于上青天”的事。 >>
警惕节日公款送礼风送礼本来无可厚非,只要是自掏腰包,钱又来路很正,谁也不会说三道四。中国老百姓春节期间带上礼品走亲访友,规模之大世界罕见,谁说过一个不字?但用公款送礼,就让人义愤填膺,因为这是慷国家之慨,把纳税人的钱作为谋取私利的筹码,实现假公济私的目的。其结果,个人私利实现了,公共积累减少了。暗流经过之处,公款落入私人囊中、法律政策惨遭践踏、政府公信受到影响、党风社风遭受污染、干部思想渐被腐蚀,而且还为新一轮的腐败,树立了极坏的样板。
节日公款送礼之风,不可不察,不可不治。不察就是不负责任,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任凭歪风聚集,最终泛滥成灾。不治就一害干部,二害家庭,三害国家,给党和人民造成损失。想想成串的腐败干部,哪一个不是从笑纳礼品开始的呀?
由此可见,刹住公款送礼之风,于国有功、于家有利、于己有益,应当笃行不怠矣。 >>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