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近几年西部化工的发展,煤化工无疑是最受瞩目的行业,项目已呈现遍地开花之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在建和拟建的煤制烯烃产能达2800万吨,煤制油4000万吨,煤制天然气1500亿立方米,仅新疆一个省区,在建和拟建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就达14个。
不仅是发展规模和速度,同样引人关注的还有煤化工生产所带来的巨大的耗水量和排水量。大型煤化工项目,吨产品耗水10吨以上,年排水量通常高达上千万立方米,以山西为例,晋城地区40个煤化工项目,其排污水量至少在3000万立方米。
“国家已经注意到煤化工巨大用水量引发区域水资源供需的失衡,以及废水污染环境等问题,现在这个原因导致有的煤化工项目推迟工程开车时间。像神华、中煤等企业的后续申请项目也因为废水处理问题停止获批。” 哈尔滨工业大学水资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韩洪军教授说,“缓解煤化工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实现煤化工污水零排放,将污水最大限度回用,是破解煤化工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
专家告诉记者,对于煤化工企业实现废水资源化,“零排放”尤其重要,既不对当地的环境和生态造成污染和破坏,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企业生产水源不足的问题。据记者了解,专家口中的 “零排放”即对煤化工在生产中所产生的生产废水、污水、清净下水等经过处理,全部用于回用,对外界不排放废水。
据专家介绍,实现零排放主要依靠对终端污水生化达标处理后,再对其进行脱盐处理,处理后返回生产系统进行利用。处理后的污水一般用作循环水。
在生化处理方面,目前煤气化工艺技术主要有固定床、流化床和气流床三种;对于炉型,有固定床间歇气化炉、灰熔聚、德士古、恩德炉等多种。不同工艺和不同炉型所产生的废水均不相同。固定床工艺产生的酚含量高;气流炉工艺中产生的甲酸化合物较高;有机污染物COD,固定床工艺产生最多,污染最严重。由于废水成分不同,所需的处理技术也各不相同,这也给废水处理技术的研发带来不小的困难。
在脱盐处理方面,司旭东说:“如何实现脱盐是零排放的关键之一。污水中虽然去除了大量的有机污染、氨、酚等物质,但其盐分并没有减少。因此,要想将污水回用,就需要对污水进行脱盐处理,否则盐会在系统中循环累积。”司旭东表示,按目前的处理技术,一次脱盐处理后仅有60%~70%变成淡水能回用。如果真正的零排放还需要把剩余的30%~40%浓盐水再脱盐处理进行回用。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一些科研院所煤化工废水零排放技术有了一定突破,并已有一些应用实例,如神华煤制油项目、伊犁新天年产2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等。以伊犁新天年产2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废水零排放项目为例,污水回用装置包括生化污水回用单元、含盐污水回用单元、多效蒸发单元。在整个处理过程中,污水先通过生化处理;接下来含盐污水进入含盐污水回用单元,通过膜技术处理,一部分水回用,另一部分得到的浓盐水进多效蒸发单元;在多效蒸发单元采用“降膜式机械蒸汽压缩再循环蒸发技术”,得到的水作为循环水;另一部分得到的蒸发残液,送往蒸发塘进行自然蒸发、结晶成固体,外送处置,从而实现废水的“零排放”。
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强告诉记者,目前工业废水“零排放”技术在煤化工领域的应用还存在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技术层面,预处理阶段膜的寿命较短;二是经济层面,前期投入较大;三是环境层面,废渣需要妥善处理;四是国家还应制定相关的鼓励引导政策,确定试点,推广优秀技术,为“煤化工”废水零排放提供保障。业内专家也表示,目前废水“零排放”技术在我国尚处在起步阶段,推广应用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问题,企业与政府都应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作为双向标,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利用,将“零排放”技术的推广应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