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12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汽车、钢铁等九大 行业的重组指导意见后,工信部新闻发言人朱宏任23日再次强调,严重产能过剩将引发系列问题。
从2008年以来,我国大力治理产能过剩。然而,某些行业“越治理越过剩”以及“低端高端皆过剩”的现实,说明除了市场调节外,还必须消除地方的GDP挂帅情结。
现实:低端高端都过剩
产能过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老问题。2008年金融 危机后,政府大力治理产能过剩,采取的手段包括“淘汰落后产能”和“提高重点行业集中度”等。四年过去了,现实情况如何呢?答案不容乐观。
首先,某些行业“越治理越过剩”,钢铁行业就是这样的重灾区。2008年,我国的钢铁产能在7亿吨左右,而到2012年底,中钢协的口径是9亿吨。有市场机构认为,把那些政府没统计到的算在内,可能超过10亿吨。
其次,“低端过剩高端也过剩”。这表现为两个方面:在同一产业内,高端产品有时候还卖不过低端产品。比如,建筑钢材属于钢铁行业的低端产品,很多国有钢厂不屑于做,集体转向板材生产。结果由于板材需求不足,技术含量较高的热轧板卷价格一度低于最简单的螺纹钢。
另一方面,除了传统产业,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出现过剩。比如 光伏行业,由于产能大跃进和欧美“双反”,供需严重失衡,一度走到全行业破产的边缘。“新兴产业需要政府的扶持,但这种扶持必须有度、有原则。”上海市经信委主任戴海波对记者表示。
误区:为投资而投资
要解决产能过剩,要么控制供给端,进行“去产能化”。要么实施刺激政策,扩张总需求。从目前情况看,后一种手法似乎更受到 地方政府欢迎。
当然,用刺激的方法扩张需求,并非完全不可取。在经济大幅下行的时候,为保持充分就业和社会稳定,我国实施过刺激政策。但在经济增长趋于稳定的时候,再采取这种手法效果可能不佳。比如,为了解决钢铁和水泥产能过剩,一些地方大兴土木,结果新投资又形成了新的产能。如此循环,过剩越来越严重。
“中国并非不需要投资,但不能为投资而投资,要多做一些有利于消费的投资。比如长三角的城际铁路建设,就促进了周末的旅游出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说。
在解决产能过剩时,另一种倾向是提高产业集中度。此次指导意见中提到,“十二五”末前10家钢厂产业集中度达到60%,前10家水泥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35%。
“我的钢铁”副总经理贾良群指出,提高产业集中度,有利于缓解产能过剩,但它不是唯一的指标。
根源:GDP情结
解决产能过剩,无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我国而言,有三大顽疾需要攻克。
其一,加强行业准入管理。纵观汽车、钢铁、水泥和电解铝等产能过剩行业,本该需要较高的行业准入门槛,现实却是地不分南北都在搞,以至于出现缺水的地方建钢厂、缺电的地方建电解铝厂的现象。
其二,加快金融改革。上海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胡月晓指出,在中国以大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信贷资源优先流向大企业、大项目。谁能迅速将规模做大,谁的融资能力就越强。在此导向下,“圈地—融资—上市”的游戏屡试不爽。
其三,要从根本上让地方政府摆脱GDP挂帅情结。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态。但正如朱宏任所言,在我国产能过剩除了市场外,还有体制机制、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原因。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