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全国黑色金属冶炼和加工业实现利润总额506亿元,同比增长近28%。陆续公布的中报也显示,虽然主业经营仍然低迷,但很多钢企还是实现了盈利或减亏。专家指出,业绩好转的背后,政府补贴立下了大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像钢企这样贡献GDP的大户,产能越控制却越过剩的原因。
由于近年来经营困难,政府给钢厂补贴的现象不在少数。冶金工业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海民表示,去年约30家上市钢企,获得的政府补贴在45亿元左右。如果扣除这些补贴,不少钢铁公司早已陷入亏损,或者因连续亏损而退市。
业内人士指出,其实有些地方自身财政比较困难,给钢企补贴力不从心。补贴资金到账后,钢厂拿去买地,钱兜了一圈又回到政府口袋,只能起到“美化”上市公司报表的作用。
统计数据显示,钢铁业负债率逐年攀升。今年上半年全国大中型钢厂总负债超过3万亿元,资产负债率近70%,个别厂家甚至超过100%。随着银行系统对钢铁业的信贷渐趋谨慎,新增授信越来越难,一些资金周转不灵的企业随时有出局风险。资金链风险很可能成为企业出局的导火索。
事实上,钢铁业遭遇的种种挑战,在其它原材料行业也普遍存在。选择何种方式应对,关系到中国式产能过剩能否化解的大课题。业内专家分析说,其实国外产能过剩也存在,但都不会像中国钢铁业一样,利润率低到目前这种不可思议的程度。究其原因,是很多本来就亏损的企业,在政府补贴支撑下,继续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产品,扭曲了整个市场秩序。个别企业不顾市场规律死撑,让整个行业跟着吞苦果。
业内人士指出,不少地方政府还倾向于保企业,客观上还是保地方的GDP。当前出现了三大怪状:产量能增不能减,生产线能开不能关,人员能进不能出。要改变这一格局,首先要严格行业准入条件和环保标准。对限期内不达标的企业,该退出的就退出。与其把钱花在补贴亏损企业身上,不如用来在企业退出时,做好职工的分流安置工作,这也符合中央提的“社会政策托底”精神。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