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以来,在政策连续利好刺激和经济走稳影响下,经济数据也出现了利好的实质性表现。国内钢材市场重新释放了潜在活力。现货矿价、焦炭、钢坯、钢材、都出现了不同幅度上涨,期钢创出反弹新高。钢材库存继续下降,钢厂相继调涨出厂价格,市场信心不断增强。迹象表明,钢材市场将继续朝利好方向迈进。
政策释放利好超预期
如果上半年经济一直处于经济下滑风险之下,政府试图放慢经济增长速度来深化改革、调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话。那么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重心则发生了明显转变,使各项政策落实到稳增长的轨道上来。从国务院要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到发改委密集批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再到棚户区改造、保障新安居工程建设、追加铁路建设投资、限期治理污染等等。这些连续密集的政策远超市场预期,并对钢市产生了较好的支撑。
数据显示,7月份反映企业信心的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6.4%,比上月上升2.3个百分点,结束了连续3个月的下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降幅收窄,将会继续提高企业扩大生产积极性。7月份中国进出口数据双双由负转正。其中,出口同比增长5.1%,进口同比增长10.9%。,进口需求开始扩张。7月份全国铁路货运量转跌为增,完成货物发送量2.6亿吨,同比增加646万吨。7月份全社会用电量495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8%,增速较上半年有所加快。
如果9月份公布的经济数据继续好转,对钢市仍会有利好冲击。可以说,一些稳增长政策措施对下半年经济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也决定了钢材市步入稳中向好的经济大环境。目前我国已批准36个城市的轨道建设规划,全国正在施工建设的地铁线路超过70条,总投资额达8000多亿。已批准36个城市的轨道建设规划,总里程6000多公里,所需总投资额在3万亿-4万亿之间。尤其是审批权下放地方后,地方政府将迎来城市基建发展的又一波热潮,越来越多的三线城市将掀起“城轨潮”。难怪有人说铁总500亿招标动车组,未来3年拟增动车1400列。”
成本抬升钢厂普遍上调出厂价
从原材料方面来看,7月份进口铁矿石价格单月涨幅11.78%,钢坯和废钢涨幅也分别为8.6%和7.9%。到8月份矿价上涨重回140美元上方,唐山钢坯8月份以来涨140元至3210元/吨。焦煤、焦炭在地方联手救市后也出现一定幅度上涨。原料呈现出继续上涨的势头,推动钢厂成本继续上移,也会刺激钢厂进一步上调出厂价。目前宝钢、武钢等钢厂都已出台了9月份出厂价格政策,较多品种涨幅超过100元,武钢无取向电工钢上调200元/吨。
这次涨价,除了原料成本抬升外,8月份价格低,优惠政策多,促使订货量增加,部分钢厂合同订超,被转移到下个月也是调涨主因。但从另一方面来说,钢厂7月份盈利有所好转,唐山地区高炉开工率有所提升。后期粗钢产量有可能结束3月连降局面,而市场库存继续下降空间已经不大,对价格支撑力减弱。价格上涨过快会提前透支行情,不利于市场发展。
期钢率先涨至新高拉力明显
在本轮上涨行情中,期钢无疑起到带头作用。螺纹期货主力RB1401从8月1低点3636元到8月14日高点3848涨了212元。期间连续上涨,表现强势,并且明显拉动钢坯上涨。现货涨幅不及期货,说明期货对后市有着强烈的乐观预期。尽管期钢上涨过快面临中期调整,但在宏观背景强于去年的大环境下,以及技术资金持仓的净空比例降至3%的趋势看,大趋势上升已经成立。即便中期回调幅度超出预期,但后面继续上涨的可能性仍然很大。
目前基本面供需状况暂不支持大幅拉张,14日全国三级螺纹钢均价3670元,期钢主力收3819元,对现货升水149元。随着现货走高期货回调,升水幅度会缩小。
旺季来临需求会增加
眼下高温多雨影响工地开工有所减弱,房地产新开工建设可能有所加快。基建和地产支撑了投资的持续平稳增长,7月份基建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增长24.79%、21.24%,房地产市场基本保持了稳定。而销售企稳、新开工回升,以及近期地产再融资政策松动,有助于开发投资的持续稳定增长。家电行业随着出口的启动,产量逐步提升,家电企业对钢材备货增加。家电压缩机7月份产量为1022万台,环比增长10.55%。空调库存较低,有利于行业生产。工程机械也有好转迹象,7月挖机销量超出预期。随着铁路、轨道交通建设发力,以及西部地区加快建设周期,铁路机车需求增幅可能加快。
总体上说,需求在稳增长作用下,还是有所回升的,这对钢材需求有较好的支撑。
从上面几方面来看,利多因素将在钢市运行中继续发挥有效的正面作用,钢市将继续朝利好方向推进。但不等于没有风险。国家政策目标是稳增长,不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钢材需求有变化,但变化不会很大。因此,钢价拉涨过快、而许多地方钢材需求没有明显的变化,钢贸商库存大幅增加和钢厂产量释放都会为后期市场钢价运行带来隐患。另外,由于地方债务风险加剧,地方财政吃紧,缺乏建设资金,各种建设项目开工或许不及预期。因此,钢材价格难免会出现一定程度波动。把钢市运行同经济运行规律有机结合起来,长远着手,稳中前行,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市场的机遇与风险的变化。
来源:中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