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以来,钢铁行业经历了本世纪以来最艰难的时期。进入2013年,虽然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但严峻的形势依旧存在。面对困难和挑战,钢铁企业都在认真思考,到底中国钢铁工业还有没有希望,突破困境的出路在哪里? 近日,《中国冶金报》记者就此专访了太钢董事长李晓波。
李晓波谈到,虽然今年的市场形势可能比去年好一些,但不会有根本性的好转。我们必须做好打持久战、攻坚战的准备,同时又要对钢铁行业的未来充满信心。要看到,钢铁作为一种功能性、结构性基础材料,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作用不可替代。当前的过剩主要是落后产能、低水平产品的过剩,高端需求仍然旺盛,行业前景仍然广阔,有竞争力的企业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钢铁工业发展演变的规律来看,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钢铁产能都会迅速增长并出现过剩。从1980年开始,欧洲大约花了20年的时间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日本和美国的钢铁业也都经历过这样的问题,也采取了大致相同的措施。中国钢铁工业在本世纪头10年,在经济需求的强劲带动下得到高速发展,今天也出现了与欧洲钢铁工业上世纪80年代类似的问题:产能过剩、微利甚至亏损经营。从中长期走势看,钢铁市场已经进入一个峰值平台区,钢铁工业进入了一个调整期。
未来几年,中国的钢铁工业一定会更加开放、更加市场化,竞争一定会更加激烈,一定会有钢铁企业被市场所淘汰。只有通过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才能使钢铁工业的发展步入健康、可持续的轨道上来。因此,创新将成为钢铁企业能否赢得竞争的关键要素,也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
创新是钢铁业转型升级的根本驱动力。过去,我们靠拼资源、拼成本、拼装备的传统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今后企业间竞争拼的是科技、渠道、商业模式,也就是拼创新能力。只有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才能把困难作为优胜劣汰的机遇、转型升级的机遇、浴火重生的机遇。
李晓波认为,钢铁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突出以下几个重点:
加强技术创新,持续优化品种结构。钢铁业创新的着力点是品种结构的优化升级,没有品种优势,就没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太钢在品种结构优化升级方面,坚持闻新则喜、闻新则动、以新制胜,大力研发耐高温高压、耐腐蚀、超低温、高强韧的独有产品或领先产品,满足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需求,着力把本部打造成为以不锈钢、冷轧硅钢、铁路用钢、高强韧钢为主的极具特色的精品基地,不断巩固在全球不锈钢业界的领军地位。
加强管理创新,激发内部活力。解决钢铁企业效益差的难题,要靠技术进步,更要靠管理进步。近年来,太钢在管理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对标一流标杆企业,我们在劳动效率、人员效率、管理效率、经营效率等方面,差距还很大。必须进一步深化“用工、用人、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在“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员工能进能出”方面迈出更大步伐,全面激发企业内部活力,建设一个有朝气、高效率的太钢。
加强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创新商业模式比简单地创新产品更有价值,比一时的盈利更重要。商业模式好,别人不盈利自己能盈利;商业模式不好,就会造成价值流失,企业虽然暂时盈利,但不会长久。创新商业模式要抓住两个重点:在经营模式上,由钢铁产品制造商向服务商转变和创新,加紧建设竞争力最强、用户体验最佳、服务水平最优的渠道,与用户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在经营视野上,由注重钢铁主业发展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的转变和创新。钢铁业的竞争形态由单个企业竞争向产业链整体竞争转变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太钢近年来在创新商业模式上做了大量工作,正在形成主业特强、多元协同的业务新格局,积极拓展价值空间,走出“红海”,拥抱“蓝海”。
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关键是人才;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太钢近几年来在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创新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但事业越发展,创新型人才的“瓶颈”制约就更加突出。我们正在大力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反对守成”的创新文化,为创新人才创造一流的成长环境;进一步优化保障机制,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激励力度,建立“首席师”制度,加快高端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推动“蓝领创新”工程,形成全员创新、迎接挑战的氛围;完善分配机制,让贡献与收入相称。
李晓波最后谈到,钢铁行业目前出现了钢材价格低迷、企业效益下降、行业整体亏损的艰难局面。但是,越是在困难的时候,我们越要对中国钢铁工业的未来充满信心;越是在困难的时候,我们越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优势,加快转型发展的步伐。
来源:中国冶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