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产业经济 > 冶金 > >> 钢铁化解产能过剩:政府、市场“两手”要协...

钢铁化解产能过剩:政府、市场“两手”要协同发力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互联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3-05-10 13:34:29

  产能过剩已成为我国钢铁行业的切肤之痛。在市场低迷、产量高企的微利形势面前,我国钢铁行业亟须寻求化解产能过剩的具体措施。

 

  从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规律看,我国目前出现的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在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早已出现过。其化解产能过剩的做法能为我们提供参考。从欧洲各国、美国等的钢铁行业发展历程来看,其化解产能过剩的过程,都离不开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

 

  欧洲化解钢铁产能过剩源于1974年~1986年和1992年~1996年的两次钢铁危机。但其在这两次危机中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的方法截然不同,取得的效果也大相径庭。

 

  欧洲第一次化解产能过剩以行政干预为主。二战以后,欧洲各国政府把钢铁作为战略产业加以扶持,规模效益与技术进步导致欧洲钢铁产能与产量大幅增加。受1973年开始的石油危机影响,1974年欧洲钢铁业出现大的危机,主要表现为产能过剩。这一阶段,欧洲主要以政府补贴的方式关闭工厂、减产。然而,政府补贴人为地扭曲了企业的实际竞争力,为了稳定就业,政府补贴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并扩大了钢铁产能。受上世纪90年代初欧洲金融市场危机影响,欧洲钢铁业再次陷入危机,钢铁需求突然下降20%。这一次,欧洲国家主要利用市场力量化解产能过剩,政府不直接介入,而是着力减轻钢铁行业负担,将社会支持、外部措施(自愿限制协议)和政府救济相结合,通过推动钢铁企业兼并重组、跨境合并,促使钢铁企业向更加专业化发展。通过结构调整,欧洲减少粗钢产能1900万吨、热轧产能1760万吨,占当时产能的约10%,劳动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美国化解钢铁产能过剩主要是依靠市场的力量,但联邦政府承担了部分成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钢铁企业遇到经营危机,停产裁员,很多设备停产后不再复产,钢铁产能大幅降低。美国钢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合并后企业优化产能配置,主动削减竞争力差的产能,一些传统的钢铁重镇重新定位,以去除绝大部分钢铁产能。与此同时,联邦政府承担了部分成本,一旦钢铁企业因破产等原因出现员工报酬支付困难,联邦政府负责支付员工账户中的最低退休金。

 

  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化解产能过剩好做法的同时,我们必须紧密结合我国钢铁行业的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对于我国钢铁行业来说,化解产能过剩,要靠市场和政府“两只手”协同发力,“两只手”才能都“硬”起来。

 

  一方面,政府在兼并重组、政策制定、行业管理、企业善后等领域要发挥主要作用。

 

  从短期来看,国家政策应防止钢铁行业整体陷入生存危机与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以适度拉动需求消化部分过剩产能与援助过剩产能退出为主要手段,但是拉动需求的政策力度不宜过大。有专家提醒说,政策力度过大会导致市场内生的产能调整与结构升级压力及动力的散失,刺激政策退出后这些行业产能过剩的格局不但不会发生根本改变,甚至还会进一步加深其严重程度。

 

  从长期来看,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是发达国家化解产能过剩普遍采取的方式。在这方面,应该更多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国家应重点支持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同时,还要积极支持区域优势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此外,还要加强兼并重组协调管理,健全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开展重组贷款,建立并购基金,平衡不同利益群体关系。对于钢铁产能与企业的退出,国家应当加大失业人员救助与社会保障的力度,提供再就业培训。

 

  另一方面,要更多地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从长期来看,化解产能过剩的关键在于通过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市场制度,矫正现有不合理制度对市场主体行为的扭曲,并充分发挥市场在利用分散信息、协调供需均衡、淘汰落后企业和产能等方面的高效率性。

 

  例如,建立并严格钢铁行业的市场门槛、技术门槛、环保门槛、信息化门槛,从源头控制产能盲目扩大,使达不到要求的产能退出市场。还有专家提出一条通过金融改革化解产能过剩、防止企业盲目扩大规模方面的路径。在中国以大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信贷资源优先流向大企业、大项目,谁能迅速将规模做大,谁的融资能力就越强。未来我国的金融改革,要改变以大中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模式,大力发展股市、债市等直接融资模式。

 

  从新世纪以来钢铁行业控制产能的实际路径来看,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往往硬过市场“无形的手”,其中得失值得深入分析。在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政府、市场各司其职,职能不越位、角色不错位、措施要到位,钢铁产能过剩才能得到有效化解。


来源:中国冶金报

相关热词搜索: 钢铁化解产能过剩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