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全行业陷入亏损窘境。为此,主管部门使出浑身解数抑制过剩产能,但却收效甚微。要想阻止钢铁“剩”宴,在运用“市场化”的手段下,加强行政和法律监管力度,明确标准定位,严格依法执行,或才可期。
重塑监管制度
据悉,工信部将围绕已公布的《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会同有关部门推出一系列后续政策,对不符合规范的企业,将运用差别电价、严控信贷、监管部门查处、考核问责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逐步压缩其生存空间,最终迫其退出市场。“我们这次的政策着力点,就是在帮助符合规范的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同时,限制和削弱不符合规范的企业竞争力,以此来化解过剩产能,促进行业发展,并确保健康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长苗治民说。工信部即将开始的后续政策将更倾向于运用“市场化”手段,“有保有压”来治理行业乱象。苗治民表示,一方面对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支持其开展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等结构调整工作,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奖励和信贷支持;另一方面对不符合规范的企业,则将运用差别电价、严控信贷、监管部门查处、考核问责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逐步压缩其生存空间,最终迫其退出市场。
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长骆铁军建议,化解钢铁产能过剩,要完善体制机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减少政府对市场干预,规范市场秩序。
严格环保标准
针对饱受诟病的钢铁产能问题,工信部、中国钢铁行业协会相关人士明确表示,严格的环保标准将成为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的手段。
中钢协副秘书长、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表示,在未来化解钢铁产能过剩这方面,严格能源环保指标和总量限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并配套一系列财税政策,将是未来破解当前淘汰落后困境的重要途径。
李新创表示,按装备能力“一刀切”的现行产业政策存在着一定不足,表现为淘汰落后装备红线不断抬高,企业为符合政策要求大幅扩大装备能力,形成新的产能,造成恶性循环。
业内认为,相对于中国近10亿吨的粗钢产能,目前能够淘汰的钢铁产能已十分有限,行业亟须转变管理方式,确立符合市场规则的限制粗钢产能新标准。对此,李新创认为,遵循主题功能区规划,严格能源环保标准和总量限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并配套一系列财税政策,是破解当前淘汰落后困境的重要途径。他建议把反映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状况、反映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程度、反映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情况的指标纳入指标体系,逐步实施绿色GDP考核制度,使地方政府及钢铁企业在发展中承担生态环境成本,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产能过剩影响钢铁行业利润空间
“过去说钢铁产能过剩,只是阶段性过剩。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已经偏向绝对过剩,而且过剩总量高达2亿多吨,造成上万亿资产的浪费。”冶金规划院院长李新创日前在第四届中国钢铁规划论坛上如是说。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1~3月份,全国粗钢产量19189万吨,同比增长9.1%。其中,3月份全国粗钢产量6630万吨,同比增长6.6%;粗钢日均产量213.87万吨,月环比下降3.15%。按照这个数字测算,2013年钢铁年产量会在8亿吨左右。
2012年,中国粗钢产量创新高,达到7.17亿吨;而产能方面,中钢协给出的数据是9.7亿吨。产能过剩格局下,中国钢铁行业去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寒冬。根据中钢协数据,2012年,全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销售利润率仅0.0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部长冯飞表示,钢铁行业既有产能加上在建产能,将来可能超过10亿吨。目前的产能已超过未来可能出现的消费需求。这就是绝对、长期的过剩,无法通过时间的推移来化解。
截至4月17日,按照申万行业分类,已有21家上市钢企公布了2012年年报。数据显示,上述21家钢企去年共计亏损近77亿元,而这21家钢企2011年尚有98亿元的净利润,同比减少了约175亿元。
“自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钢铁行业惨淡经营已持续18个月之久。2008年危机后的4年多时间,我国钢铁工业经营效益较之前大幅下滑,年度销售利润率持续处于低位,在全国各工业门类中排名垫底。”李新创表示,“今后三到五年,钢铁行业将持续这种经营状况,如果产能问题处理不好,行业经营恶化的持续时间甚至会更长。”
在冯飞看来,产能严重过剩、市场集中度低以及企业竞争单靠拼价格,三个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钢铁行业的效益急跌。“跟国际上比,中国钢铁的产能利用率还是在国际合理区间的下限,但组织结构过于分散,50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就有37家,而国际上才20多家。”
来源:现代物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