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3月份,国内钢材市场价格逐渐趋稳,但仍然处于弱势盘整的格局。受期货价格回落和房地产市场震荡的影响,多数市场的多数品种回落了30元/吨~100元/吨。说明国内钢材市场稳定基础不牢,利空因素仍在。
综合来看,当前钢材市场外部环境和内部供需之间的分歧已经明显显现,使钢材市场面临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双向“拉扯”。长期来看,供需关系的改善进程将成为影响市场价格的决定性因素。但在需求不可能短时间内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供给压力能否有所缓解将成为左右市场价格走势的主要因素。
具体来看,当前对钢市有利的一面是,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大趋势将为钢铁行业带来稳定的大环境。时值两会召开,利好消息频传。例如,国家发展改革委透露,将于两会后推出扩内需组合政策,合理把握投资方向,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及盈利能力等。同时,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加大了项目审批力度,金融业也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这对钢铁市场长期需求的稳定是一个利好。
但大环境向好并不意味着钢材市场就能很快走出低迷。供应压力的日益增大无疑是最大的不利因素。
在终端需求没有明显改善的市场环境中,当前资源供应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正凸显出来。据钢协最新数据,2月下旬,重点大中型企业粗钢日均产量为173.23万吨,旬环比增长0.8%;预估2月下旬全国粗钢日均产量为203.42万吨,旬环比增长1.4%。结合2月中旬及上旬的数据,2月份粗钢日均产量将达到200.8万吨,已经超过去年6月份的最高数据———200.71万吨。但是,考虑到去年以来粗钢产能的持续增加,当前日产200.8万吨粗钢的产能利用率仍然低于去年6月份日产200.71万吨粗钢的产能利用率。这说明,当前日产200.8万吨的水平已经是钢厂控产的结果。而依据往年的经验,年内的粗钢产量峰值大多出现在6月份或7月份。这也意味着届时钢厂仍有余力进一步释放产能。
与此同时,空前庞大的库存也是供给压力传递到市场的重要体现。自钢材社会库存突破2000万吨以来,虽然下游一些行业(如家电、汽车)的需求有所释放,但还未恢复到正常水平。尽管未来随着订单量的减少,钢厂供应可能放缓,钢材社会库存继续上升的空间不大,但去库存化的过程恐怕也不会太快。而去库存的过程越艰难,也就意味着钢价承受的下行压力越大。
来源:中国冶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