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2013年是“十二五”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换届之年,市场对于政府改革的预期强烈,而“两会”无疑是投资者们预估今年的经济走势和政策动向的重要途径。就钢铁行业而言,钢贸商们更多关注的是,“两会”中中央政府会不会出台相关利好钢市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又会对未来的钢市产生怎样的影响?下面就让我们紧跟主要经济议题为您拨云见日。
【视点】
“两会”主要经济议题及其政策影响简析
2013年作为新一届政府的换届之年,市场对于政府改革的预期强烈,而“两会”无疑是投资者们预估今年的经济走势和政策动向的重要途径。从会议议程上来看,本次“两会”经济议题可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部制的机构改革
本届国务院机构组成,除办公厅外,共有27个部门,特设机构1个、直属机构16个、办事机构4个、部委管理的国家局16个、直属事业单位14个,另外还有100多个议事协调机构,数量之多超过了世界上的许多国家,但前不久的大部制机构改革方案公布后,诸如发改委、财政部、央行、铁道部等的部委很可能面临撤并或整合,外界对此猜测甚多。
此次的大部制改革目的当然是为了更加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避免行政机构职能交叉、重叠导致“九龙治水”或者“互踢皮球”的尴尬,更好地转变政府职能为经济建设服务。不过由于其中涉及的权力整合和既得利益分配等深层次问题,在短期内很难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从目前来看大部制很可能先进行部门拼凑,更深刻地体制变动尚需时间,中长期的积极影响也存在一定不确定性。而且实行大部制管理后,权力和财力势必更加集中,怎样防止权力过度集中产生的腐败又会成为一个新的棘手问题。
因此,虽然这项议案更多涉及体制改革,但短期内其对于市场的影响还不易体现,众多实体业主甚至面临更大的行政压力,对于经济的直接提振作用是极为有限的。
二、楼市调控
房子一直是近年来困扰着政府和百姓的“老大难”问题,这套“消磨了70后,压抑了80后,吓怕90后”的房子当然会成为“两会”期间一个极为重要的议题。高位的房价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一个核心话题,我们的快乐和忧愁都来自这样的“蜗牛壳”,调控楼市是当务之急。近日政府也再度出台《关于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对二手房交易征收个税等打击投机性需求,我们甚至可以预计,两会后的调控力度可能进一步加大。
不过经历多年的高压调控和保障房建设,到头还是那么多人没有房子,买不起房,这已显示出单纯一两个政策很难彻底改变国内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实体经营环境、百姓就业状况、个人收入水平、资本市场健全程度等都与这一行业息息相关。也就是说当前以限购和增加交易税费为主导的楼市调控,只是增加了交易成本,并未能改变投资投机型需求过旺格局以从严征缴二套房交易个税为例,在投机性交易主导下仍可通过转嫁税负促进交易,甚至会在短期内对新房销售也产生一定带动作用,目前由于市场对于调控的解读引发一定的恐慌,很可能在一段时间后得到修正,届时房地产商依然有死扛的资本。而二手房交易成本的增加,一旦被市场预期为房价持续走高的信号,房价反弹会让此前的努力付之东流。
因此,要有效提高楼市调控成效,不仅仅需要针对该行业的政策指导,更重要的是全方位、立体化地干预,这其中包括结构性减税刺激实体复苏,改变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大力推进收入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手段。目前政府已走在正确的方向上,但短期内楼市调控的效果受政策面影响极大,长期房价下滑的趋势还没有真正确立。
三、民间借贷和资本市场改革与引导
2013年被誉为金融改革的突破之年,民间资本这个过去一直被人诟病的“野孩子”正在看到更多的希望和曙光,民间资本的合法化问题必然会成为一个焦点。去年浙江温州开始的金改试点,一年过去后已收到一定成效,但遍布中国各地的集体或少部分人集资然后再统一外贷款的这种模式的能否被定性合法尚不明朗。从目前来看,高层对于金融改革仍较为担忧,短期内民间借贷的阳光化和合法化获得首肯的难度极大。
而且,从民间资本市场的目前发展来看,这虽然可以形成对金融市场一种有利的补充,但其自身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体制难题和经营模式还不成熟,的确不太适合大范围推广,但仅靠地方政府和民间资本自身来消化巨大的风险状况急需改变,政府和原有金融系统更大规模参与,国家宏观层面顶层设计和体制配套都是民间资本市场成熟的关键。
两会后的金融改革步伐值得期待,民间借贷的规范化进程有望继续加快,民间资本作为金融改革的突破环节或将有着里程碑似的重大意义。
四、物价水平的宏观控制
2012年中国全年CPI同比增长2.6%,较前两年有明显回落,总体上完成了保持物价水平的目标,那么2013年的物价会否再度飞涨当然会引起各方的关注。这里我们要提醒大家的是,企业员工工资增幅与CPI的涨幅对比,在政府和有关统计部门的数据表里一直是处于相对平稳的,但是到市场和超市逛一圈下来,老百姓们只能感叹钱越来越不值钱。这一看似奇怪的现象其实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一直处于一种分化态势中,这一分化在物价上表现为: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一直处于上升轨道中,而工业产品的价格却长期下滑。
政府在新一年肯定会出台更多更有力的措施去平稳物价,抑制通胀,但是政策能否有效的避免“一刀切”,让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真正保持稳定,老百姓才会认可物价水平保持平稳的论调。其中让货币政策真正回归中性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不要一面宣称抑制通胀,一边默许基础货币超发持续,进而物价陷入左右手互搏的囚徒困境才是政策的关键。
五、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春节前夕,国务院批转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其中覆盖了有关收入分配的多个领域,提出了不少积极的举措,并“力争中低收入者收入增长更快一些”,让广大老百姓喜上眉梢。其实,此文件在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等重要问题上,并没有提出更多具体的改革措施,这充分反映出了收入体制改革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
从政府的规划来看,目前提出的个人收入2020年翻番和退休人员养老金增长等目标主要着力于将蛋糕做大,还未真正涉及如何分匀的问题。因此,如果经济不能保持快速增长,我们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地推进将举步维艰。在目前较为萎靡的经济形势下,此项改革的具体方案实行难度偏大,短期内对老百姓的有利影响有限。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在通盘规划协调下先形成框架性的顶层规划,抓住重点、循序渐进,这不是一个单独方面的收入分配制度,而是方方面面的制度改革,这也意味着短期内我们看到的实际效果可能并不明显。
来源:中国钢铁现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