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产业经济 > 冶金 > >> 武钢宝钢正在酝酿重组计划 年底前能否完成...

武钢宝钢正在酝酿重组计划 年底前能否完成尚不清晰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经济观察报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6-07-11 10:29:31
   距宝钢武钢重组的消息发布两周过去,这一震动行业的联姻举动至今仍然保持神秘,对于目前宝钢和武钢正在酝酿的重组计划,外界所知甚少。

  7月7日,武钢集团外宣部主任孙劲对经济观察报表示,“武钢股份在五个交易日之后会发布公告,公布相关重组事项的进展情况,目前重组方案还在制定当中,但可能涉及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具有不确定性,是否会在年底之前完成重组,现在还不清楚,请以公告发布的信息为准。”

  7月6日,宝钢集团公关部负责人对经济观察报称:“目前宝钢、武钢的并购重组尚在筹划之中,具体的并购方案也还在制定,请以上市公告为准。”

  此外,经济观察报从武钢股份董秘处获知,为顺利推进彼此重组,宝钢和武钢在公告之前已经联合组建了工作专班。目前,重组方案还没有完成,事关重组的一些重大事项如组织架构、人员安置、高层任命,都还没有敲定。武钢股份董秘处人士向经济观察报表示,“仅就上市板块而言,因为涉及到集团层面的重组,势必会造成两家上市公司未来的同业竞争,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暂时还没有更多的消息。”

  根据诸多业内人士的解读,宝钢和武钢的重组端倪早现。在整个钢铁行业亟待去产能进而实现整体升级、国企改革加速的背景之下,宝钢武钢的重组,对于钢铁产业而言,意义之重,不言而喻。

  眼下,摆在眼前的是重组带来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同为体量巨大的央企,宝钢和武钢在人员架构、管理方法、企业文化、产品营销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何实现既合且融,而不是简单的合并,宝钢和武钢在启动重组之后势必面临一道道大考。

  7月5日,有分析师表示,“现在并购才刚刚开始,一些具体的并购预案还在制定当中。这个过程以及实施方案的最终落地,近期来讲还不太确定,至少还需要半年的时间。对于运用什么方式进行重组,我个人认为是以宝钢为主体,合并武钢来完成重组,但也有可能采用交叉持股的方式和战略合作的形式来完成重组。”

  国资委支持的“联姻”

  自6月27日宝钢和武钢旗下上市公司同时在A股发布重组消息至今,关于宝钢武钢重组唯一公开可见的高层言论发生在6月30日武钢召开的一次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暨“两学一做”专题党课上,武钢董事长马国强在这次党课上说:“武钢与宝钢的重组工作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推动钢铁“去产能”、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是培育世界一流企业、提升中国钢铁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对于中国钢铁业最大的两家国有企业最终选择重组的动因,外界的猜测之声一直不绝于耳,7月6日,武钢股份董秘处人士最近就此对经济观察报进行了回应:“重组首先是基于两家公司自身的意愿,宝钢和武钢在达成重组共识的前提之下,将重组意向报予国资委,国资委对此予以了支持。”论及重组原因的时候,这位武钢股份董秘处人士同时还提及了“行业不好”的客观背景。

  2015年,在需求下滑、价格跌落、整个行业一头扎入谷底的情况下,武钢股份交出了一份颇为糟糕的成绩:全年净亏损额达75.15亿元,成为当年A股发布年报中亏损额度最高的上市公司,并且上市公司的现金流已经为负。这一年宝钢也未能完全幸免,利润同样出现大幅缩水,2015年宝钢股份全年净利10.13亿元,创18年来新低,较上一年大幅下降82.51%。

  在国内市场,武钢和宝钢同为钢铁领域体量巨大的央企。目前,宝钢集团的钢铁产量仅次于河钢集团,名列第二,武钢则名列第六。根据世界钢铁协会(WSA)最新发布的《世界钢铁统计数据2016》,宝钢2015年年产粗钢3493.8万吨,武钢2015年粗钢产量2577.6万吨。巨大产量的背后,是两家企业庞大的人员规模。目前武钢集团的员工人数在七到八万人之间,宝钢集团在四万人左右。“重组方案还在酝酿中,重组的框架还有待确定”,武钢股份董秘处人士向经济观察报表示,“仅就上市板块而言,因为涉及到集团层面的重组,势必会造成两家上市公司未来的同业竞争,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暂时还没有更多的消息。”

  过去一年,为提升效益,武钢集团已经对冗员进行大规模的分流。根据武钢股份董秘处人士的介绍,武钢股份公司目前尚现在员工接近三万人。去年的职工分流中,上市公司涉及到了六、七千人。他说,“武钢股份未来的目标是做到人均吨钢1000吨/年,按产量来换算,还需要再减员一万多人。”

  今年三月,武钢集团董事长马国强在一次访谈中就提到了职工安置的问题。彼时马国强表示:“武钢作为国有企业,有责任、有义务要把我们所有的员工都要妥善安排好,但是在去产能大背景下,大家已经达成了共识,就是这八万人不可能都炼铁炼钢,只能有三万人炼铁炼钢,这意味着四、五万人要找别的出路,这是武钢现在在做的事情。”

  马国强表示,这个“别的出路”里有很多“方法”,包括离岗待退、发展多元产业消纳钢铁主页退下的职工,此外,武钢现在还在大力组织跟地方政府、跟其他用工企业的对接,帮助职工解决就业。

  在重组涉及的人员分流问题上,宝钢则没有透露更多信息。宝钢集团的公关负责人向经济观察报表示,人力资源服务于组织架构,目前重组的架构尚不明确,还没法确定人员的增减。

  这一次不同以往

  2016年上半年的宝钢成为A股最受关注的钢铁企业。从六月到七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宝钢旗下两家上市公司——韶钢松山和八一钢铁先后宣布终止重组,这两家公司目前均因连续两年的亏损面临着退市的警示。宝钢原本希望通过分别向两家公司注入金融和工业气体资产,然而适逢重组监管从严等诸多原因,无奈以重组终止。

  事实上,武钢、宝钢早年的兼并重组项目各自都还没消化完。公开资料显示,2007年宝钢集团并购八一钢厂和邯钢新区,2008年并购广东钢铁集团,投资建设湛江基地,2009年重组宁波钢铁。直到现在,这些项目的整合仍然在进行,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宝钢的业绩。武钢集团则在2005年重组鄂钢、2007年重组昆钢,2008年重组柳钢,成立广西钢铁集团。一系列兼并重组后,如今自身也陷入经营困难。

  如今的宝钢武钢重组,体量更大,业务也更加复杂,这无疑让外界对于重组能否最终完成产生诸多的怀疑。不过,分析人士对此有着另一种角度的解读。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长期致力于国企改革研究,他认为,这一次的兼并重组非同过往,很难同日而语,原因在于这是供给侧改革、国企改革的双重背景之下发生的兼并行为,武钢宝钢的重组正是国企改革个供给侧改革的一个交集。

  李锦向经济观察报表示,眼下正在进行的这一轮国企改革遵循的是两种思路,一种是以“一带一路”为推手,优势企业之间的重组,比如南车北车,其主要目的是做大规模,增强全球竞争力,另一种就是以过剩产能行业为主的重组,其主要推手是供给侧改革。这种重组是以结构调整为主的重组。宝钢和武钢的重组是后一种情况的典型代表。

  2015年9月,被视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在这一国企改革的最新纲领性文件中,提到对于国有企业要“创新发展一批”、“重组一批”、“清理退出一批”。在宝钢和武钢的重组消息落定之前,李锦就预测在这一轮行业洗牌中,会掀起新一波兼并重组潮。

  重组兼并是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的主要途径,在这一点上,李锦认为,政府的思路已经很明确。“去产能的真正解决之道,就是大范围兼并重组,大型钢企的重组将在中国陆续展开。钢铁行业经历这一轮再平衡之后,结构将得到优化,产业集中度得到提升。”李锦说。

  2015年3月,工信部发布《钢铁产业调整政策》,提出2025年之前十大钢企集中度从目前34%提高到60%,这也就意味着国内前三十家钢铁集团将重组成十家才能达到要求,重组密度较大。

  李锦表示:“当前钢铁产能过剩行业最大的问题并非产能过剩,而是产能过于分散,导致一系列的恶性竞争和产能分布不合理问题。现在的竞争是完全自由式的竞争,同时也是低级的竞争,高一级的竞争是垄断竞争,未来宝钢等寡头形成后,通过调整自己的生产节奏可以控制市场的供需平衡,保证盈利,是下一步的必然结果。我们看国外钢铁行业,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已经在在中国之前发生过了这样的兼并过程。”

  对于这一次的宝钢武钢重组,长江证券认为,宝钢武钢的重组意在着眼长远,而不是眼前。钢铁行业自身属性决定了在周期性力量远大于企业自身力量,眼前并不乐观的供需格局制约了重组带来的短期效应,但长远而言,意义却很重大。回望美日欧钢铁行业的演变历程,工业化进程接近完成的尾声阶段,伴随着行业盈利水平下降,行业的自我改革、企业间的合并乃大势所趋。这种主动求变的行为导致相应地区都有领军级的钢企雄踞一方,并且带领行业实现长期健康发展,日本的新日铁住金、美国的纽柯钢铁与美国钢铁、欧洲的安赛乐米塔尔都是如此。

  在今年3月份的一次访谈中,谈及武钢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兼并重组计划时,同时武钢董事长马国强表示:“大家现在谈到兼并重组有点怕,这是因为前一轮的兼并重组,包括武钢,虽然都有所作为,但效果并不理想。我认为,前一段的做法里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产能过剩阶段的兼并重组,兼并应该是一种手段,重组才是目的,我们此前所做的恰恰只注重了兼并,没有做重组。”

  马国强用了武钢兼并汉阳钢厂、襄阳钢厂的过往案例做说明:“该多生产的产品要多生产,该关掉的产能要关掉。汉阳和襄阳钢厂通过这十几年内部的整合,已经完全去钢,转型其他业务,设想这三家企业没有重组成一家,每一家都独立发展,今天的武汉钢铁产量就不是这个数量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那一次的访谈中,对于宝钢和武钢的业务构成都熟稔于心的马国强还主动描述了两家企业的钢铁产品布局。目前,宝钢和武钢在产品上绝大部分相同,都是以碳钢板材为主的钢铁企业,也都把汽车用钢作为自己的战略产品。从技术上来看,在汽车用材领域,宝钢要领先于武钢,在电工钢领域武钢起步则比较早,技术储备方面可能略胜一筹。

  未来如何想象

  按照相关规定,重组的期限是停牌之后的五个月。五个月之内重组未能完成,上市公司将进行复牌,同时六个月之内不得进行再次重组。

  五个月之内能否完成重组?在眼下重组方案没有确定的情况下,武钢方面对外持较为保守的态度。武钢股份董秘处向经济观察报表示,目前的公告只是表示正在筹划战略重组事宜,该事项可能涉及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眼下重组方案尚未确定,方案确定后尚需获得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行业人士总体看好此次重组的成功概率。上海钢联首席分析师汪建华向经济观察报表示:“这样大规模的并购,不是可不可以完成,而是应该完成。”汪建华认为,宝钢和武钢的合并并非毫无端倪,国家在之前就已经有所布局,2015年原宝钢股份总经理马国强空降武钢集团接任董事长就是一个信号,在宝钢任职15以上的马国强到任武钢,无疑有利于并购重组的推进和个中双方利益的协调。前不久发改委主任徐绍史明确表示宝钢、武钢合并是“基于去产能的考虑”,可以说并购是一种必然。

  理论上讲,重组对于双方都有好处。汪建华说:“合并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对武钢来说,有助于企业扭亏为盈,未来武钢可以引用宝钢更为先进的生产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改善自身生产经营条件,更新技术和设备,对宝钢来讲也也能够实现优势互补。”

  分析师认为,兼并的过程一定会很长,其中完成部门整合、人员架构整理等方面难度就比较大,前期可以把一些关键的部分定下来,其它的如人员分流可以时间长一些,就像原来宝钢整合上海冶金集团一样。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则认为,兼并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文化融合。宝钢和武钢同处长江领域,文化基因差异性相对较小,从文化融合的角度看,难度会比此前攀钢和鞍钢的合并要容易一些。

相关热词搜索: 武钢宝钢正在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