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行业走出去:将最适合的产品技术带到国外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中国经济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5-05-22 11:00:32
在“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下,各行业、企业成功走出国门的案例越来越多,建材、有色等行业也加快了“走出去”步伐。然而目前,建材行业中尚有不少企业在海外投资方面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挑战。对有色行业来说,只有将最适合的产品技术带到国外,适应国际市场变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才是企业“走出去”的立足之本。
创新模式拉动当地经济
据《澳华财经在线》报道,澳大利亚格陵兰矿物与能源公司近日发布公告称,继2014年3月签订首份谅解备忘录后,公司已与中国有色金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色股份”)签署第二份谅解备忘录,并计划于今年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作为有色行业“一带一路”的先锋,中色股份2014年承包工程业务大幅增长。据公司2014年年报显示,截至2014年12月31日,在建工程项目余额尚有约14.4亿元,且2014年公司承包工程毛利率大幅增长,达到17.09%,该数据在2012年、2013年仅有6.02%和10.78%。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逐步落实,为提升中国企业的跨国指数带来了历史性商机,作为集团公司‘走出去’的排头兵,中色股份在广阔的海外市场将大有可为。”中国有色集团副总经理孙加林近日在中色股份承建的伊朗南方铝厂二期项目和伊朗阿拉克铝厂项目现场调研时说,“与此同时,备受关注的国企改革将进入‘落实年’,改革红利将得到释放。中色股份将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努力实现中色股份在海外和国内有色金属领域新的突破。”
正是由于中色股份积累了丰富的海外项目开发经验,由中色股份投资的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作为中国在非洲设立的第一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和赞比亚第一个多功能经济区,开创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模式。合作区现已经吸引投资14亿美元,拥有入区企业48家,区内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80亿美元。目前,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在赞比亚累计投资超过26亿美元,拥有14家出资企业,为当地提供了14000个就业岗位,提供各种捐助2000万美元。
创新技术引领产业发展
中色股份之所以在“走出去”的路上能够走得稳当,技术优势是其制胜法宝。据中色股份相关人士透露,与澳大利亚格陵兰矿物与能源公司签署的谅解备忘录主要是利用中色股份的稀土分离经验和能力,对科瓦内湾项目稀土精矿进行开采,并建立一个垂直集成的稀土供应链。双方将利用中色股份的先进技术,建立一个垂直集成的稀土供应链。
作为我国传统产业之一的玻璃行业,在自身面临产能过剩的前提下,想实现“走出去”目标,融入国际竞争,没有优势技术显然是不行的。
目前,国内对超薄玻璃的需求量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由于科技含量高、产品质量高、投资成本高、生产工艺复杂,环境要求苛刻等的原因,长期以来,国内0.5毫米以下的玻璃基板产品全部依赖进口。正是看中这一市场缺口,国内多家玻璃企业纷纷加大在电子玻璃产品上的投资和研发力度。3月中旬,南玻集团宣布成功量产0.33毫米超薄电子玻璃后,中国建材洛玻集团紧接着发布了0.28毫米、0.25毫米超薄电子玻璃实现稳定生产的消息。3月28日,中国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宣布,其电子信息显示超薄玻璃生产线已稳定生产出0.2毫米超薄玻璃基板。随后,南玻集团0.2毫米玻璃也顺利实现量产。
作为玻璃行业“走出去”的领军企业,福耀玻璃集团1995年便登陆美国抢占市场。正是通过不断创新技术、生产、销售理念,福耀玻璃在美业务不断扩大,如今每年销售额近4亿美元。2013年以来福耀玻璃在美国和俄罗斯分别设立了“福耀玻璃美国有限公司”和“福耀俄罗斯浮法玻璃有限公司”,总投资超过6.2亿美元,成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海外最大投资项目。
据福耀玻璃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福耀中国市场占有率达70%,全球市场占有率近20%,近一半的产品用于出口。福耀玻璃集团副总裁白照华告诉记者,目前福耀汽车玻璃配套销售网点遍布五大洲,并在全球主要汽车产销区建立了4个设计中心,与各汽车厂开展同步设计、实时互动。福耀汽车玻璃目前已是宾利、奔驰、宝马等近10家世界知名汽车主机厂的合作伙伴。
创新定位赢得市场先机
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秘书长张佰恒认为,“在发展目标与战略定位上,玻璃行业要以本土化发展为主转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并重,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和市场,实现真正的国际化经营。”
不难看出,在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玻璃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和要求。“‘打铁还需自身硬’,玻璃企业走出去,首先需要‘健康的体魄’,才能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曹德旺对此颇有体会。
日前,信义玻璃官方表示,信义玻璃斥资7700多万港元收购位于马六甲的土地兴建玻璃生产厂,预计总投资达15.6亿港元,希望通过在马来西亚投资,打入东盟市场。公司行政总裁董清世在记者会上表示,这是公司迈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考虑到马来西亚的外资策略,政治稳定,劳动力及原材料供应成本、技术及其总体经济的增长,相信新工厂将会为其大大降低生产成本。”董清世表示,新工厂的生产将不仅限于出口,也会部分投放当地市场,满足需求。
此外,沙河市壮大建材有限公司将在坦桑尼亚多多马市建设格法和压延玻璃生产线,可年产玻璃60万重量箱,有望于今年部分建成投产。资料显示,这条生产线采用的是比利时格法生产技术与我国探索研制的吸收浮法技术相融合的技术,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等特点,能够较好适应和满足非洲国家对玻璃建材的巨大市场需求。由此可见,玻璃企业“出门”前,都做了明确的市场定位和产品结构划分,而不是盲目投产。
为了鼓励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中国建材联合会会长乔龙德建议,可以从政策上支持企业走出去,建立和完善非经营型风险国家保障体系和境外投资应急援助机制建设;针对建材行业民营企业居多的特点,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