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债还钱本是理所应当,但在钢贸圈,因为欠钱跑步的却不在少数。钢贸商进了这一行看中是行业背后的利润,而逃离这一行也是因为这掉链子的资金。
前一阵,上海钢贸圈子里在纷纷议论:“东北某钢铁老板欠债50亿元‘跑路’了”。如今钢铁产能过剩,钢材产品供大于求矛盾加剧,钢材市场持续疲软、低迷,钢铁企业效益普遍不好,不少厂家微利,甚至亏损。因而银行对钢铁企业的贷款控制很严,尤其是对一批中小型钢企,银行对他们的贷款控制得十分严格,因此中小型钢铁企业融资很难。有的钢厂通过其他途径融资,但融资成本很高。加上一些中小型钢铁企业自身的管理、经营上存在问题,造成严重亏本,资不抵债,个别老板想通过“跑路”躲避债务。
资金紧缺、融资困难,是当前钢铁企业和钢贸企业面临的关系企业生存的严峻问题。相比钢铁生产企业而言,钢贸商融资更加困难。仅今年六七月份,上海地区16家上市银行与公司之间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就有近350起,而同期浙江地区的此类案件数量是600多起,江浙地区的问题可能比上海更加严重。从8月初开始,上海地区在1个月内开庭的钢贸金融纠纷案高达302起,其中涉及民生银行的钢贸案共有29起,平均每天就有一起诉讼。
钢贸进入微利时代,贸易商挣不到钱,有的亏本经营,借的钱连利息都还不了,就捅出了巨大的资金窟窿,进而累及更多与这些钢铁老板有资金往来的钢贸群体,造成银行业金融机构频频发生坏账事件。
当传统经营不能赢利时,转型就成了企业绕不过去的一道坎——不转型,只有死路一条;转了型,可能就找到企业发展的突破口。
从行业发展视角看,转型是伴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的,也是由企业自身的赢利情况决定的。市场环境是变化的,经营模式也应随之作出相应的变化。在供不应求时期,钢贸商千方百计地挤身大钢厂代理商队伍,只要掌握了资源就等于赚到了钱;在供求基本平衡时期,大多数钢贸商利用信息不对称,拉大进出货的差价来赚钱。
当原本赚钱的经营模式行不通时,转型就成了钢贸商避免不了的命题。当流出去的钱比进来的钱多,当继续做钢厂代理已赚不了钱,当企业有三个月不赢利,就应该考虑转型了。而从实际出发又贴近市场经营环境的转型,才是切实可行的。当然,首先解决赢利问题,企业自救的最好、最有效方法就是赢利。有赢利能力的企业,通过赢利弥补资金窟窿;没有赢利能力的企业,也一定要创造条件去赢利。
来源:钢企网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