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钢材需求疲弱、钢铁企业竞争加剧、贸易保护更加频繁的情况下,明年我国钢材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对此,钢铁企业应制定科学的出口战略,避免短期行为对企业和行业造成伤害。同时,要及早在产业链‘走出去’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增强国际竞争力。”11月19日,在2013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市场与进出口协调工作委员会年度会议上,钢协常务副会长朱继民说。
我国钢材出口压力巨大
今年初以来,随着国际经济贸易形势的变化,钢铁企业普遍感觉到钢材出口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首先,全球经济复苏缓慢,钢材需求弱于预期。欧元区经济复苏缓慢;美国面临财政问题,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印度和巴西受累于通货膨胀,连续加息导致经济增速下降。国际钢铁协会预计,2013年全球钢铁需求增速为3.1%,除中国外其他地区仅增长0.7%。虽然近期欧美市场有所回暖,但整体恢复到金融危机以前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次,钢价下降和人民币升值等问题吞噬了出口利润。今年全球钢铁行业持续低迷,市场价格、企业盈利均不如去年。1月~9月份,我国钢材出口均价为827美元/吨,同比下降10.0%。同时,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从去年年底的6.3左右到当前的6.1左右,升值幅度超过3%,影响了出口利润。
再其次,来自出口地企业和国内企业的竞争压力加大。很多出口地当地的钢铁企业针对中国钢材出口设置了一些技术壁垒和贸易壁垒,同时,一些国内钢铁企业低价抢单,加剧了同质化竞争,使得出口价格进一步压低。一些中高端产品领域如冷轧系列板卷,也出现了同质化竞争的趋势。
最后,出口贸易环境继续恶化,频遭贸易救济措施调查。1月~10月份,国外调查机关正式对我国钢材产品发起贸易救济措施调查16起,其中反倾销10起、反补贴1起、保障措施5起,涉及美国、欧盟、巴西、印尼、印度、泰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涉及盘条、热轧中厚板、取向硅钢、不锈钢冷轧薄板等多个品种。此外,还有11起2012年发起的贸易救济措施调查正在进行中。
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全球钢铁企业效益普遍下滑,停产减产情况普遍存在,失业人数增加。在此形势下,国外钢铁企业对全球钢材贸易平衡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进口钢材数量价格的波动更为敏感。国外调查机关不仅调查手段和方式不断创新,调查中违反世贸规则的情况也广泛存在。国内钢铁企业应高度重视,积极做好贸易摩擦的应对工作。
在艰难的出口形势面前,钢铁企业普遍表示,在传统粗放的出口模式下,钢材出口数量继续增长已经难以延续。钢铁企业的出口工作将主要转向结构和效益的优化,以及出口模式的创新。
科学的出口战略必不可少
随着出口环境的逐渐恶化,部分钢铁企业从效益的角度出发,出现了一些短期行为。朱继民指出:“这些短期行为给钢铁行业和企业造成了巨大伤害。”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含微量合金钢材,特别是长材类产品出口大幅激增。由于享受13%的出口退税,含微量合金钢材主要是含硼钢和含铬钢出口的利润相对丰厚,很多钢铁企业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刻意加大了含硼钢和含铬钢的出口。1月~9月份,我国合金棒线材和合金型材出口量在去年同比分别增长70.1%和80.9%的基础上,同比分别大幅增长55.7%和31.6%。前9个月,含微量合金钢材的出口量占钢材出口总量的45%左右,占线材出口总量的86.5%。
含硼钢出口大幅激增,容易引发进口国的贸易救济措施,也不利于树立我国负责任的钢铁大国的形象。目前,东南亚各国、韩国、欧盟等均对此抱怨很大。针对含硼钢的出口问题,今年初以来,钢协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协调工作。他们走访了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等进口国,与当地政府和企业进行了沟通,并协调国内钢铁企业从长远利益出发,主动自律,控制含硼钢出口。
“一个企业没有战略的指引,可能会产生很多短期行为,甚至一些即期利益行为,而忽略了长远的利益和目标。”朱继民指出,“因此,钢铁企业一定要制定科学的出口战略。”出口是钢铁企业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也是钢铁行业促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如果钢铁企业对于出口缺乏长远的规划,只是从利益的角度出发安排短期工作,将导致其出口行为出现频繁的调整。这对于企业自身建立长期稳定的贸易渠道和贸易方式、建立对外出口的良性机制都非常不利。朱继民指出,“成熟的出口战略,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情况明确出口钢材的占比,根据企业自身的品种结构明确出口策略和市场份额,明确在各区域市场所应采取的贸易方式和贸易渠道,同时,还应明确对出口业绩的中长期考量方式。”
“走出去”尚需政策支持
随着钢材出口越来越难,很多企业都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创新出口模式上。其中,最主要的出口模式创新就是跟随产业链的步伐“走出去”。目前,部分钢铁企业已经跟随下游用户行业的海外投资,在当地建立了剪切配送中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例如,武钢跟随国内变压器制造企业的海外投资,在印度建立了取向硅钢的剪切配送中心;宝钢也跟随汽车制造业“走出去”的步伐进行了尝试。
同时,近年来,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承包建设的工程项目越来越多,每年带动的钢材出口增幅达到20%~30%,主要品种是建筑钢材。当前,东盟、中亚等地区的国家对于我国的高铁技术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希望引进我国高铁建设项目。这又将带动部分建筑钢材的出口。
当前,日本、韩国的钢铁企业在东南亚和中东地区的布局已经展开,主要是跟随其汽车制造业和家电制造业的对外投资步伐,将整条供应链延伸到上述地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钢铁企业仅仅依靠钢材出口是很难打开当地市场的,会被产业链的利益链条所排斥。”朱继民说,“中国要加快向钢铁强国转变,必须及早在整个产业链的‘走出去’上进行规划。下一步,钢协将致力于搭建进出口服务平台,帮助企业推进钢材出口产业链建设。”
不少钢铁企业在与国际工程公司合作的过程中都遇到了价格竞争的问题。国际工程建设所用的钢材主要是建筑钢材,其中长材产品占到很大的比例。由于我国对普碳长材产品出口征收15%的出口关税,导致出口价格要高于乌克兰、土耳其等国的产品,在工程竞标中很难与其竞争。“这是个政策问题。钢协将梳理钢铁企业对于出口政策的意见和建议,并反馈给政府有关部门,争取解决这一问题。”朱继民说。
此外,朱继民指出,钢铁企业应充分关注国家政策和国民经济的走势,高度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措施,尤其是涉及进出口和财税体制改革的措施。例如,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提出,取消加工贸易项下进口钢材的保税政策。目前,以高强耐磨板、工具钢为代表的中高端钢材,我国钢铁企业已经完全可以生产并替代进口产品。但是,由于享受保税政策,用于加工贸易的进口钢材可以免征进口关税和增值税,而国产钢材进入加工贸易市场却要正常缴纳增值税。国产钢材无法与进口钢材公平竞争,引发加工贸易企业大量采购进口钢材。目前,在我国进口的钢材中,有50%是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的。“取消‘加工贸易项下进口钢材的保税政策’将有利于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增强国内钢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朱继民说。
来源:中国冶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