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钢协的报告认为,今年国内钢铁行业营业利润明显好于去年,增幅或达10倍以上;预估2014年钢铁行业利润将达到210亿元左右,为去年15.8亿元的12倍左右。
然而,如此大的“成绩”仍遭到吐槽。很多业内专家认为,这只是相对于2012年的过低基数而言,并不代表给2014年钢市发出了积极信号。相反,2014年的钢市,产能过剩引发的微利运营仍是主调,钢铁行业要想走出低谷还要期待政策红利的缓慢释放。
产能过剩积重难返
针对今年钢铁行业利润明显好转的情况,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表示,去年大部分钢企亏损,今年企业利润增加也是建立在去年亏损的基础之上,对钢企本身的影响不是很大。企业通过压低价格这种无序竞争方式,造成主业亏损严重。从投资效益和矿业盈利等方面来看,业绩谈不上好转。
尽管财报数据强劲反弹,但研究员罗百辉认为,这并不昭示着国内钢铁业的复苏,其中既有基数效应的影响,也有一系列技术性因素的功劳。今年前三季度钢企业绩好转主要是受到去年低基数的拉动,此外部分钢企为避免退市,采取了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和资产置换等手段,也为业绩改善帮了大忙。
从国内宏观数据看,明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增速相对平稳。国家宏观政策将更关注民生和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高运行质量,明年经济增速不会超过今年或略有回落,大环境对钢市难言利好。
罗百辉认为,2014年钢材需求将有所增长,但受资源、能源和环境制约,增速不会有太大的提高。由于全球钢市都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加上国内产能过剩、产量居高不下,我国钢市环境也不会出现根本变化。
根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的指导意见》,对未来5年化解钢铁行业严重过剩产能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但相关数据显示,产能过剩在明年也难以缓解。
2012年末,我国钢铁产能约10亿吨;2013年四个季度,预计我国新投产高炉59座,总容积81633m3,产能7388万吨;2014年,我国将有37座高炉投产,总容积54253m3,产能4937万吨。到2014年底产能达到11.2亿吨,即便考虑到2013~2014年淘汰关停的钢铁产能,预计到2014年底我国钢铁产能也将达到11亿吨。
由此看来,钢铁产能过剩情况将在我国长期存在。欧盟治理钢铁产能过剩用了20年,中国需要用多少年?
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徐匡迪回答说:“估计至少也要5~10年。因为政策调整和企业重组都需要时间。治理过剩肯定是一个漫长过程。”
钢铁业遭遇产能过剩是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在发展历程中都碰到过的棘手难题,即使我国加快治理速度,时间仍旧很长,钢价的复苏不能急于一时,只能说是指日可待。
十八届三中全会利好短期难释放
作为周期性行业,钢材需求与宏观经济状况紧密相关,城乡基础设施、交通道路、民生服务、居民住宅等多方面展开,这些项目都是巨大工程,都会消耗钢铁产能,因此业内一直期待十八届三中全会能成为一个拐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设市场体系,完善金融体制改革,有利于改善钢铁业和钢贸业的融资环境,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也可以有效拉动钢材需求。并且,报告更加直接地指出,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将会抑制生产企业盲目扩张,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也将逐步缓解产能过剩造成的压力。环保政策对钢铁行业应该是偏多的,为了达到环保指标,要么减产,要么提高环保成本,对钢价应该有提振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钢价却未有明显提振,相反,由于市场需求偏差的原因,钢价趋弱态势明显。钢铁业想依靠政策救市的愿望似乎也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闭幕而落空。目前看来,钢市仍面临并将长期面临供应过剩、需求委靡、原料上涨、环保与资金压力等问题。
专家分析,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虽有较多新内容利好于国内钢市,但对于周期性的行业基本没有涉及,这种政策利好对钢市的影响似乎多偏向于长期的、间接的,而且大多是从改革的一些政策中透露出的信息,都需长期实践才能见效,可能预示着钢铁等周期性行业未来几年仍难有明显好转。可以说是长期利多短期利空。不可否认,十八届三中全会政策利好的释放将是一个长期过程,我国钢铁市场形势将迎来积极转变,有望更加规范、有序、稳定运行。但对钢市的影响难以立刻显现,最终效果如何,还要看后期的执行力度。
受历史遗留产能过剩问题和近期政策难以短期显现影响,2014年的钢市将继续微利运营。预计后期政府非钢市的干预会越来越少,出台大规模政策扶持的可能性很低,钢企更多还是应该自谋出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提出,钢铁产业在资源环境的压力下,淘汰落后、压缩产能、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构筑集成的、多元的、绿色的产业体系,促进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才是钢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来源:钢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