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钢铁行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表面上看是需求变化导致的市场问题,实际上都可以归结为环境与资源的束缚问题”、“实现绿色发展作为钢铁企业转型升级的首要之义,是我们‘必须要做、必须早做、而且一定要做好’的事”……在日前召开的一次业内会议上,宝钢、鞍钢、武钢、河北钢铁集团的4位钢铁企业“领军”人围绕钢铁行业的绿色转型之路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是道德底线、法律红线,更是生命线
“能否适应绿色发展的要求,将成为钢铁企业盛衰的‘分水岭’。”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的话掷地有声。影响钢铁行业收益的最大因素是资源与环境的高昂成本。从资源的角度看,原料价格不会随着需求同步下降,铁矿石和煤炭开采的环境修复成本不断提高,资源国都在以加征出口税、资源税等形式降低资源开采强度。从环保的角度看,环保成本支出刚性上升。因此,徐乐江认为,传统钢铁业在今天已经无法适应日益苛刻的绿色环保“潮流”。
“我们不变,就没有未来。近日,国内部分地区频频出现‘十面霾伏’的极端污染天气,公众对环保的关切日益升温。尤其是身处大都市或者省会城市的钢铁企业,未来能不能走上绿色发展道路,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兴衰。”徐乐江的话道出了几位钢铁企业老总的心声:“绿色钢铁”不再仅仅是政策驱动、道德使然,而是企业生存发展的迫切需求。
鞍钢集团总经理张晓刚认为,绿色钢铁的发展问题是中国钢铁行业面临的三大挑战之一。一方面是环保呼声高涨,节能减排迫切;一方面是钢厂普遍遇到困难,调整转型迫在眉睫。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事关钢厂生死存亡的重要命题。“我们不走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空话。当前对于中国钢铁企业来说是最后的机会。如果能合理地进行结构调整,把握好机会,就能持续提高竞争力。”
近期,《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等陆续出台,钢铁行业面临环保转型和结构调整“大考”。根据发达国家化解过剩钢铁产能的经验,武钢董事长邓崎琳预计,我国钢铁行业需要五年至十年甚至更长的调整时间。他表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战略,既是应对当前严峻形势的迫切需要,更是谋求长远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低碳环保、绿色发展,不仅是钢铁企业履行社会公民责任的‘道德底线’,实现合规经营的‘法律红线’,更是钢铁企业未来能否在社会安身立命的‘生命线’。”河北钢铁集团董事长王义芳一语道破发展“绿色钢铁”的重要性。他认为,目前,资源紧缺、环境容量和成本上升的压力,已经形成了钢铁企业“绿色转型”的倒逼机制。中国钢铁企业已经到了必须实施绿色转型的发展阶段。
把握钢企绿色转型的方向
既然绿色转型尤为迫切,那么钢铁企业要如何转?向哪里转?徐乐江对“绿色钢铁”的内涵提出自己的见解:实现绿色制造和制造绿色,再加上绿色相关产业才等于“绿色钢铁”。他解释说,钢厂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实现钢铁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以最低的消耗和最小的排放完成钢铁产品生产过程;二是开展生态设计,制造绿色产品,保证产品不在使用过程中危害环境;三是整合钢铁制造相关的节能、环保技术,扩大技术应用,实施商业开发,实现商业价值。
这一点也得到其他钢铁企业老总的认同。这4家国内实力领先的大型钢企在践行“绿色钢铁”方面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走出了各具特色的绿色发展路线。
绿色制造:实现资源、能源的充分利用。鞍钢鲅鱼圈钢铁项目是为实现由内陆向沿海发展、由传统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打造出的国内绿色生态化钢厂的样板工程。在绿色制造方面,鲅鱼圈实现了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首先,充分利用铁素资源,建立资源循环体系,回收利用次生资源;其次,采用先进的工艺装备,建立能源循环体系。在能源管控方面,该项目创建了信息流、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四流合一”的管控模式。“目前,鲅鱼圈在余热利用方面实行精细化管理,余能余热回收达到74千克标煤/吨,煤气实现了‘零放散’,吨钢污水排放仅为0.16吨,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9.8%,通过创新性技术实现了钢渣‘零排放’。”张晓刚介绍。
绿色产品:助下游用户降本增效、绿色发展。武钢通过5项举措着手打造“绿色武钢”,即加强过程控制,提升绿色管理;加强系统集成,推广绿色技术;加强工艺创新,开发绿色产品;加强产业协同,发展绿色产业;加强环境治理,构建绿色工厂。在绿色产品方面,近年来,武钢开发的硅钢新产品性能显著提高,铁损值平均降低15%,用于电机和变压器每年可节约用电22.42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90.56万吨标煤、减排2.9万吨二氧化硫。
绿色产业:探索绿色商业模式。徐乐江表示,宝钢在构建绿色商业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建立绿色钢铁管理体制,实施环境经营战略,主动将环境保护与企业经营相融合;大力发展相关绿色产业,完善绿色钢铁产业链,以绿色商业模式构筑企业“软实力”,等等。他指出,“钢铁绿色商业模式要突出环境效益和可持续,突出服务化和创新性,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创新营销模式,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现在,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开始在绿色产业方面有所作为。例如,宝钢绿色产业包括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三大业务领域,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34.2亿元、利润7.85亿元,回收固废资源842万吨。武钢也围绕钢铁主业价值链延伸,积极发展绿色产业。2012年,武钢180万吨矿渣微粉项目签署合作协议,100万吨煤焦油项目开工。河北钢铁集团与国外公司合资建设了钢渣处理项目和焦炉煤气制甲醇项目,并积极开展社会废弃物的消纳处理,重点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和中水利用,进一步研究废旧塑料、废旧轮胎等在高炉或焦炉中的喷吹应用。
绿色材料助力“绿色未来”
“对绿色钢铁的认知不能仅仅停留在生产环节,要以全生命周期的理念认识和评价钢铁行业。”邓崎琳表示。他指出,虽然钢铁生产和使用对资源环境有巨大的影响,但其具有可无限循环利用的优异特性。高性能钢铁材料能大幅减少下游行业和全社会的环境负荷。据了解,钢铁和97%的钢铁副产品可以被回收或再利用。如果从生命周期评价的角度看,先进高强钢可以减排8%的温室气体,而铝只有5.4%。
“钢铁产品支撑了下游行业的节能减排,钢铁企业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我们有责任使社会公众了解钢铁行业在推动节能环保、环境友好、支撑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邓崎琳表示,“武钢将和其他钢铁企业一起努力,以‘钢铁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的理念为指导,促进钢铁产品大循环网络的构建,从采购到生产、运输直到回收再利用全过程加强与用户和相关行业的协作,减少环境负荷。
“在节能环保已经成为制约钢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和主要障碍的重要历史阶段,国有大中型钢铁企业更应该率先实现‘绿色转型’,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领头羊’和‘排头兵’。这是钢铁人的责任,也是重要的使命。”王义芳的话道出几位钢铁企业领军人共同的心声,也说出了成千上万钢铁人的殷切期望!
9月4日,天津市钢铁工业协会简称天津钢协举办《天津废钢铁产业与钢铁工业同步发展》专题报告会,以加强引导企业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新型废钢铁供需关系。
会上,天津钢协会长罗凯声对天津市废钢铁回收加工行业的现状以及钢铁生产企业利用废钢铁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就建立新型废钢铁供需关系,实现废钢铁产业与钢铁工业同步发展发表了意见。
他指出,自去年10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废钢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以来,天津市先后有5家废钢加工企业进行了申报。这5家企业厂区面积达580亩,拥有废钢铁破碎生产线4条,剪切设备120台套,运输工具及辐射监测仪、电子磅等134台套,规划废钢铁加工能力达175万吨。天津市废钢铁加工配送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这些企业在生产规模、工艺装备、产品质量、企业管理、人员素质等方面已经达到或正在达到行业准入条件。
罗凯声强调,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要看到目前尚存在的差距。今年上半年,天津市钢铁生产企业粗钢产量1147万吨,其中电炉钢产量137万吨,只占总产量的11%;实际消耗废钢铁68.94万吨,其中电炉炼钢消耗废钢铁54.38万吨,转炉炼钢消耗废钢铁14.56万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影响和制约钢铁生产企业采购和利用废钢铁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是:目前钢铁行业生产经营困难,用长流程生铁炼钢的成本比用短流程废钢铁炼钢要低,企业为降低成本,炼钢时减少废钢的加入量;废钢铁价格偏高,质量得不到保证;废钢铁回收加工企业利润下滑,甚至亏损,也影响这些企业加工销售的积极性。
罗凯声认为,废钢铁回收加工企业与钢铁生产企业是供和需的关系。废钢铁加工行业的兴衰与钢铁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建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合作双赢的新型供需关系是实现废钢铁产业与钢铁工业同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此,他提出三点意见:
其一,废钢铁加工配送企业须转变经营理念,把为钢厂服务,满足钢厂需要作为经营宗旨。废钢铁加工企业要适应钢铁工业的发展,就必须尽快实现规范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按照钢厂炼钢生产的需要,提供有严格标准的按等级和规格划分的合格炉料。面对众多废钢铁加工企业,钢厂应选择若干个生产规模大、工艺设备水平好、产品质量高、运输能力强的废钢加工企业作为自己的供应商。
其二,尽管钢铁生产企业利用废钢受到资源、质量、价格三大因素的制约,特别是钢铁生产企业在生产经营困难的情况下,不愿意多用废钢,但是,从国家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的要求出发,多用废钢是必然趋势。天津市各钢铁生产企业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利用废钢铁炼钢的重要性,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是钢铁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还要加强冶金渣深度处理和有效利用,防止污染,减少占地,力争实现钢渣零排放。
其三,合作双赢实现同步发展。废钢铁加工配送企业要实现产业化发展,才能适应钢铁工业的发展要求。要在生产规模、装备水平、工艺技术、产品质量、运输能力等方面与钢厂的发展相匹配,才能使废钢资源在钢厂得到真正利用。实施品牌战略,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加工设备机械化、自动化、环保型方向发展,把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设备优势转化为特色品牌优势,走深加工、精加工的道路。把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废钢铁加工成合格产品,满足钢厂的生产需要,把混杂在废钢铁中的有害元素挑出来,保证钢厂的生产安全。只有高质量的“精料”废钢,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钢铁产品,才能提高钢铁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激励钢铁生产企业多用废钢,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罗凯声最后指出,钢铁生产企业要与废钢铁加工企业一道,建立起稳定的产业链关系。新型的废钢铁供需关系,要求供需双方合作双赢,供方要在数量、质量、时间、服务上全面满足钢厂的需求;需方要在废钢铁的价格、付款方式、付款时间上尽可能考虑供方的利益,满足供方的合理诉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双赢。
“年年都有新气象,一年更比一年好,新年钢市亮点多,但愿抱个’金娃娃’”大家在2013年年初都对钢市寄予着希望。而本次由中国钢材网举办的第六届中国钢铁贸易高峰论坛暨钢铁行业变革思考与创新模式研讨会,更是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模式创新的机会,也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行业变革思考的机会。
会议上,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委书记王永苏为大家讲述如何积极稳妥推进城市化进程,持续扩大钢铁需求。
目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相当严重,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亏损面大,被戏称为“吨钢利润不够买半个冰棍”。化解产能过剩问题,一方面要按照中央要求,加快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严格准入标准,促进兼并重组等等;另一方面就是扩大需求特别是扩大内需。通过扩大需求化解过剩产能,成本比较低,阵痛比较轻,应当成为消化过剩产能的主渠道。
积极稳妥推进城市化,是扩大内需的潜力所在,也是扩大钢铁需求的潜力所在。如何持续扩大钢铁需求,要从四方面入手:
一、推进城市化能够大幅度增加钢铁需求。城市人口对钢材的需求量远远高于农村。并且城市越大,人均钢材消费量就越大。从建筑的角度看,城市越大,地皮越贵,楼也越高,楼越高单位建筑面积的钢铁用量就越大。从基础设施的角度看,大城市才有地铁、立交桥之类的大型基础设施,才有鸟巢那样的大型体育场、鸟蛋那样的大剧院、大裤衩那样的高层建筑,才有大商场、大饭店那样的服务设施,这些建筑物对钢铁的需求量很大。如果我国城镇房屋每平方米建筑用钢70千克左右,农村房屋每平方米建筑用钢不到城镇的三分之一。因为农村住房大都是瓦房、平房和两三层的楼房,单位面积的钢材的需求量很小。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刚过50%,还包括大量没有城市户口和住房的农民工,以城市户籍人口计算的城市化率只有30%多。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钢材消费高峰时的城市化率在65%--94%之间,相比之下,我国的城市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潜力还很大。有专家估计,未来10年新增城镇人口将达到4亿以上,以人均10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计算,将能够增加40万亿以上的投资需求,其中钢铁需求将占相当比重。此外,随着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化和房地产调控水平的提高,城市住房供给将相应增加,建筑用钢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民向城镇非农产业的持续稳定转移,其收入和消费水平将持续提高。对汽车、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将持续增加。美国在钢材消费峰值时千人汽车拥有593辆,我国在这方面的差距还很大,差距就是潜力。
二、顺应客观规律,加快城市化进程。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下的半城镇化即农民向城镇候鸟式转移的的城镇化相对而言,指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为动力,以农民转市民为基本途径,以超大城市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是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是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城镇化。二是与污染严重、交通拥堵、社会矛盾尖锐、冲突频繁发生的旧城市化相对而言,是以人为本、经济高效、生态良好、宜业宜居、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城镇化。拉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城市,由于产业支撑乏力、规划建设管理滞后,导致较大规模的贫民窟;我国的一些超大城市交通拥堵比较严重,生态环境较差,地下管道排水能力较低,基础教育资源紧张等等,这些都是新型城镇化必须避免的。新型城镇化决不是新在农民在农村就地城镇化上。就地城镇化的农民只能是城中村、城市郊区、小城镇和刘庄、西辛庄等地方的少数农民,那些远离城市的一般农村的农民还是要向城市转移。
三、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推进城市化的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开放,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大家知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人力资源作为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市场机制在其配置中也要发挥基础性作用。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产业特别是非农产业的空间分布有其客观规律,市场机制在其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产业发展决定就业岗位,产业的空间分布决定就业岗位分布,就业决定居住。无论是从市场经济的要求看,还是从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看,人民群中包括广大农民,愿意、能够去哪里,政府就应当跟踪服务到哪里,不是政府让农民去哪里农民就去哪里。政府的应当给农民与城市居民平等待遇,真正落实居民特别是农民的迁徙自由权。
四、着力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积极防治城市病。大禹治水,堰不如导。城市化也是这样,应当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引导帮助农民向城镇转移。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都提出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实际效果并不明显,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还是向超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区、城市群集中。应当反过来积极解决发展大城市当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是用阻碍发展避免问题。最重要的是发展中心城市必须积极防治城市病。首先是大力产业,增加就业岗位,避免大量失业人群向城市集中。二是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建设组团城市、生态城市、和谐城市、畅通城市、智慧城市、幸福城市。三是调整投资结构,把过于分散的投资适当集中起来,向各级中心城市倾斜,解决城市投资不足问题。
在当前国内经济的新形势、新要求下,钢铁业面临的困境和机遇是我们在新时期面临的一个老问题,在这样的形势和背景下,引导和促进钢铁贸易行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需要大家共同探讨,寻找新的答案和方向。
来源:中国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