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产业经济 > 资源 > >> 成都高新区:多措并举汇聚创新资源

成都高新区:多措并举汇聚创新资源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中国企业报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7-03-10 10:10:23
 本报记者 龚友国

  随着2017年全国两会的召开,关于中国经济的探讨日渐升温。可以想见,2017年,在新常态下,中国将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泛开展“双创”活动,促进新动能发展壮大、传统动能焕发生机。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继续扩大开放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国迎来世界科技创新格局的调整时期,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聚集,创业服务及市场机制的完善,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摸索“双创”经验 激发内生动力

  四川省省长尹力在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在创新创业方面,支持川商、农民工返乡创业,吸引更多科技人员、海外高层次人才、青年大学生、草根能人迈入创新创业主战场。”而作为成都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主支撑,成都高新区无疑被寄予厚望。

  未雨绸缪,新常态下,成都高新区已经在“双创”的道路上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中西部地区发展的经验。2016年,成都高新综保区全年进出口额位居全国综保区第三,在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同样位列第三。从西部地区脱颖而出的成绩从侧面证明了成都高新区在发展中的强劲动力。

  摊开一份成都市地图,如果以5年为期限对这份地图延时摄影,会惊讶地发现成都高新区的创新引领辐射力如同燎原之火,不断辐射扩展。这一次,29年前从肖家河一片农田上起步的成都高新区,再次站在创新创业潮头,透过这份定位高远的规划蓝图,可以窥见它面向全球汇聚创新资源的雄心和目标。

  2017年2月20日,成都高新区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发展规划(2016—2020)》(简称《“双创”规划》)。规划提出,将基于“国际化、专业化、众创化、集群化”定位和“大空间、大视野、大集群”发展理念,设立50亿元协同创新专项资金、50亿元大企业创新专项资金、50亿元领军人才专项资金,在5年内累计投入150亿元驱动“双创”,吸引全球创新创业资源,着力打造万亿级创新创业中心。

  《“双创”规划》明确,成都高新区将大力实施“创业天府”高新区引领工程,着力汇聚四大国际性资源、打造四大国家级平台、布局四大特色化空间、实施四大“双创”模式,探索以点、线、片、面相结合的“大视野、大空间和大格局”的“双创”发展模式,强化“双创”对区域发展的引擎作用;将重点实施示范基地带动工程、龙头项目引领工程、微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国际化牵引工程和精品活动提升工程等五大工程,构建完善五大服务体系、八大服务平台、十大服务链条和一系列特色服务;出台实施《成都高新区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构建起全方位的人财物保障体系。

  按照《“双创”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成都高新区将聚集科技企业10000家,创新创业载体面积累计达到1000万平方米以上,新增发明专利授权5000件以上、产值3000亿元以上、上市(挂牌)企业100家以上,形成各类“双创”企业和载体繁荣发展态势。

  “规划的实施,将为成都高新区打造万亿级国际创新创业中心再添强劲动能,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在高新区当好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主支撑中的主引擎作用。”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高新区将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统揽,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核心,努力形成动力强劲、机制健全、环境友好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创新创业生态,实现全球创新要素资源充分汇聚、跨境创新创业高度活跃、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成都高新区还公布了有效期3年的《成都高新区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对各类社会主体创办创新创业企业、各类社会资源创建创新创业载体等给予财政补贴、房租减免等优惠政策。

  “国际知名机构Nature research在调研时赞誉成都高新区“双创”服务体系在国际上无此类案例,处于全球领先水平。”成都高新区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说,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成都高新区一方面打造建成“双创”交易大市场和“一网三库”(菁蓉创新创业网、“双创”企业信息库、“双创”企业信用库和全球要素资源库)专业服务系统,另一方面汇聚载体、资金、技术、专利、产品等线下资源,以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服务模式,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政务、商务、中介、平台、国际五大服务,实现对创新创业企业和团队的要素资源集群服务和动态适配。

  建立创新服务体系 形成产业聚合优势

  2017年2月28日,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在成都高新区天府新城会议中心举行。当天签约的13个项目总投资超过84亿元,其中,总投资约74亿元的12个项目集中签约落户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总投资10.2亿元的华西—高新生物医药谷项目签约落户成都高新区。此次签约的项目业态齐全,涵盖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服务和智慧健康等行业细分领域,签约企业有全球500强、新三板挂牌企业、上市企业、中医药专业研究机构、全球排名前20的临床前安全评价机构、药物研发开发机构、海外归国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省级三级甲等妇幼保健机构、世界规模第一的综合性单点医院等。

  资本市场上同样捷报频传,2016年12月30日,成都动力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挂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2016年12月15日,总部位于成都高新区内的锦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挂牌,成为四川第一家在新三板挂牌的金融机构;2016年8月16日,作为成都数字传媒领域创业企业中的佼佼者,成都天意天映数字科技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登陆新三板……

  2017年1月17日,记者从成都高新区金融服务局(筹)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2016年底,成都高新区各类上市挂牌企业总数已达132家,其中,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破百,达103家,沪深交易所及境外上市企业29家。目前,成都高新区上市挂牌企业总数在国家级高新区中位居前列,在西部地区位列第一。

  上市企业数量的激增从侧面反映出,当地政府对于企业的支持力度逐渐增强,配套服务逐步完善。

  在最富有活力的科技板块,科技企业数量的猛增令人惊讶。

  2016年,成都高新区新入驻企业达3.62万家,其中科技型企业5200家。按工作日计算,成都高新区日均新增市场主体144个,这意味着平均3分多钟就会有一个市场主体诞生在这片1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截至2016年底,成都高新区的科技型在孵企业总量达12700家,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中位居前列。

  科技型企业激增,得益于成都高新区建立的高效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从项目入驻、政策咨询、电信商务、生活配套、专业中介,到创业辅导、技术平台、科技金融、企业培育、产业发展,一应俱全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吸引了大量尖端科技人才前来创业,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企业在这里诞生。

  “去年,我们新认定公共技术平台11家,累计认定的公共技术平台达67家,其中电子信息类42家,生物医药类25家。” 成都高新区创新中心主任缪晓波介绍,成都高新区已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的较为完善的全产业链公共技术平台。

  “科技型企业总量破万反映了成都高新区高涨的创新创业热情。”缪晓波表示,成都高新区率先落实示范区“6+4”政策,推动先行先试政策全面落地,不断深化财政、金融、工商、科技、“双创”、人才等多个重点领域改革,为创新创业发展带来新动力(310328,基金吧)。

  对科技型企业而言,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就是“融资”。如何才能给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近日,记者从成都高新区获悉,获批四川省试点科技小贷机构半年来,成都高新锦泓科技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和成都高新区高投科技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已累计为300余家科技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贷款余额超2亿元。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加快培育一批优质的规上入库企业、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改制上市企业,成都高新区将重点实施“微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即每年新增200家重点企业实施“微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同时,每年与德勤中国合作,从“微巨人”企业中评选10家“德勤—成都高新明日之星”。

  2017年成都高新区将以做大先进制造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为产业布局基点,围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产业生态系统引进关键材料企业,引导企业开发面向网络通信、数字视听、工业应用等领域的集成电路产品;力争年底全区生物产业规模超过300亿元,生物产业投资超过40亿元;围绕成都“大智造”板块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在航空航天设备、无人机、轨道交通、人工智能等领域聚焦发力。

  “围绕这些产业的企业正在成都高新区形成聚合优势,未来将会爆发出‘一加一大于二’的能量。”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谈到。

  提升知识产权能力 实施人才强区计划

  谁制定标准,谁就拥有话语权;谁掌握标准,谁就占据制高点。2016年,成都高新区新增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31项,增长137%。2016年,成都高新区专利申请总量达2483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3087件,同比分别增长28.1%和29.1%,分别占成都市的25.3%和33.2%;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703件,同比增长16.4%,占成都市的37.6%。

  “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增速迅猛,这些数字正在并将继续以让人惊叹的速度继续增长。” 日前,在日内瓦召开的《2016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新闻发布会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多次赞扬中国的表现。根据日内瓦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首个年度专利申请量超百万的国家,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总量近40%,超过美国日本之和。

  知识产权能力提升的背后,是对人才的重视。

  近日,成都正式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简称“成都人才36条”),在引才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人才评价制度、人才服务体系等多方面提出系列改革措施,积极为外籍人才来蓉创新创业争取“国民待遇”。

  此外,去年,成都高新区对外发布《成都高新区关于实施“菁蓉·高新人才计划”加快高层次人才聚集的若干政策》,确定设立总规模达50亿元的人才资金,面向全球招揽人才,计划5年引进1万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对于入选的高层次人才最高可给予500万元的创业资助,对顶尖创新创业团队科技成果转化最高可给予1亿元资金支持。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拥有各类人才总量达26.9万,先后引进杰克·邵斯达克、巴里·夏普莱斯、约翰·伯特兰·格登、迈克尔·毕晓普4名诺贝尔奖获得者、10名国家级院士、海外博士569人。聚集国家“千人计划”102人,占全省39%;四川省“千人计划”281人,占全省的35%;“成都人才计划”213人,占全市61%;省顶尖团队30个,占全省42%;市顶尖团队18个,占全市64%;“菁蓉·高新人才计划”824人。

  2月15日,在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成都高新区与电子科技大学举行了合作共建国际菁蓉创新中心签约仪式暨奠基仪式。此次合作将探索“斯坦福+硅谷”的校地合作模式,实施“一校一带”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成都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和电子科技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成都高新已经把人才触角从社会拓展到高校以及研究机构。“我们把人才作为兴区强区的核心资源。”在2月召开的2017年工作会议上,成都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范毅宣布,将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到2020年底将累计投入50亿元人民币面向全球引才,并新增100亿元用于增强科技创新体系的竞争力。

相关热词搜索: 成都高新区资源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