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副院长罗霞。
经济的高速增长,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引发了诸多问题。发展也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已经成为共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有感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全国人大代表、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副院长罗霞提交了《关于建立合理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的建议》的议案。
罗霞表示,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各类有限资源消耗剧增,石油消费量增长100%、天然气增长92%、钢增长143%、铜增长189%、铝增长380%等,资源紧缺成为突出的发展瓶颈问题。且由于石油、煤炭等稀缺资源的大面积使用,衍生了雾霾、烟霾等大气灾害。近年来,全国许多城市AQI(空气质量指数)、PM2.5持续升至上限以上,雾霾灾害从点向面扩展,甚至形成雾霾连片的恶化局面,空气质量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生活的关键因素。
对于怎样建立有效合理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罗霞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第一,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法规,保障制度顺利开展。只有进行立法,才能从源头有效控制污染,为我国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建设工作有效开展提供法律依据。由于我国东西部发展差异明显,在立法中可根据发展程度不均而出现的问题逐步分类立法。在立法的同时,不断建立和完善资源产权制度,促使生态补偿巿场化,形成国家所有权与资源使用权的联动效应,推动资源产业优化升级。
第二,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评价体系,增强决策力。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是否能持续、高效运转,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尤为必要。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保证评价效果的客观性与科学性。二是选取合理的评价方法,体现地区差异性。三是及时做好信息补充与反馈,及时了解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实施效果。
第三,完善融资体制,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建立及完善相应投融资体系,从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等角度加大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资金融资力度。一是从政府角度,加大财政转移力度,设立专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建设基金,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如提供低息贷款、税收减免等。二是从企业角度,增强生态责任感,提倡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以捐赠等形式将资金投入到生态环境建设中。三是从社会角度,鼓励民间捐赠与资助。从国家金融体制角度,可考虑发行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基金彩票等。四是从国际角度,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积极争取国际性金融机构优惠贷款等。
第四,加大宣传教育,强化组织管理。只有民众接受、支持,措施方可有效实施。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与覆盖面,提高民众生态环保意识,使大家主动参与到生态环境建设中,积极推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建设顺利进行。一是以学校为有效平台,加大对学生的生态教育宣传与引导,采用多形式、多渠道宣传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生态责任感,增强其环保意识。二是以政府为主导方,开展全民生态教育宣传,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渠道,宣传保护生态环境。三是以社会为平台,发挥社会民间组织的作用,以点带面,做好典型宣传,从而带动民众的参与积极性。四是强化组织管理,统一规范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建设进程。逐步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管理体制,建立专门机构协调管理;建立资金使用绩效考核制度与奖惩机制,制定考核指标,应用考核方法对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过程中资金使用效果进行定期考核;确保信息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分工协作与配合,及时反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