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行将结束,中国经济的底部在哪里?答案似乎仍不太明朗。在多重政策目标下和经济回落的过程中,宏观经济政策该如何定位和选择?
在9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第二十三届“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专家们认为,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短期增长形势恶化、通胀压力犹存的困境;在稳增长、调结构和控通胀多重目标之下,宏观经济政策应以市场化为导向,重新定位和做出选择。
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压力犹存
本届论坛主报告《多重目标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定位和选择》认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性特征: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收入分配进一步恶化,短期难见逆转;城镇化统计数据虚高,农民工市民化程度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化进程速度与质量不匹配。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王宇表示,现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有两个特征:主要靠投资和出口带动;主要靠生产要素的高投入和高耗费支撑。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困境是国内短期增长形势恶化,但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郭杰分析说,总产出增速持续回落,先行指标不容乐观;固定投资增速回落,房地产首当其冲;消费者信心下降,消费增长难有热点;进出口长期压力依然显著;物价增速持续回落,但在原油价格不稳定和全球极端天气的影响下,物价水平短期内仍有不确定因素,通货膨胀的压力仍然存在。
经济回落主要是什么原因所致?郭杰认为,第一个原因是潜在增长下滑与短期经济回调重合,经济增速回落呈现长期性;第二,运用传统宏观调控思路来调节经济增长的效果正在日益削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平新乔则认为,今年我国宏观经济下行,有国际方面的原因,但主要还是紧缩过度造成的。
多重目标:冲突和矛盾
当前乃至未来较长时期,中国宏观经济目标将主要聚焦于稳增长、调结构、控通胀三者之间的平衡。但由于经济增速放缓,对就业和政府财政的影响逐渐显现,稳增长成了最紧迫的任务。而在当前出口继续疲软、消费增长没有大的起色的情况下,稳投资成为稳增长的必要手段。
“政府投资刺激型的短期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稳增长的措施可能恶化需求结构,继续提高已经过高的投资需求占比,也可能恶化产业结构和产生锁定效应,导致投资结构的进一步扭曲,短期内可能不利于我国生产率的提高。”郭杰认为,稳增长、调结构的过程也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短期稳增长就需要稳投资,而投资快速增加就会引发通胀压力。调结构同样对控通胀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总量上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伴随着相对价格体系的重新调整和确定,所以也会面临通胀上行的压力。
“短期能否有效遏制通胀、中期经济增长能否稳定在合理的区间、长期经济结构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这是我理解的多重目标。”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表示,稳增长依然是一个重要目标。
政策抉择:市场化为导向
在过去较长的一个时期,宏观调控面对的经济目标相对单一,所以政府主要运用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来调控经济以熨平经济波动,而且取得了相当的成效。然而面对多重目标,宏观经济政策需要重新定位。
“在稳增长、调结构与控通胀这三个目标之间,以市场为主导,通过调结构以保证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增长,应该成为当前我国政策目标的首要选择。”报告课题组分析,本轮经济增速下滑是由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导致的,仅仅采用政府主导刺激投资型的短期稳增长措施或许只能暂时缓解经济增速的下滑势头。
郭杰强调,财政政策定位需要重视科技与民生取向、税收政策的自动稳定器与结构调整取向。“在当前结构性减税的基础上,可以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了进一步刺激各个产业发展,需要切实进行总量减税;二是,要扩大加速折旧计税范围;三是,要加大环境保护等投资额所得税减免;四是,要进一步扩大个人所得税应税收入范围,提高起征点和所得税累进性,加快推进高累进性房地产税的全面开征,并在此基础上取消限购;五是,对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中的新设备投资提供政府补贴,并扩大地方政府财政的自由度,允许地方政府自主发债。”
此外,报告建议,货币市场应定位于利率市场化,以价格型、市场化手段对经过进行调控。进一步进行体制改革,拓宽民营资本投资领域,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