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作为盘活货币信贷存量的又一个实招,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处于深度转型中的银行业机构来说,提供了一个缓解资本压力、优化资产结构、分散信贷风险的良好契机。
刚刚披露完的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近八成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在新巴塞尔协议要求下,银行业未来面临巨大的资本金缺口。截至2012年末,银行业信贷规模已接近63万亿元,按广义货币(M2)年均增长13%左右计算,5年内信贷规模将突破100万亿元。以此测算,未来5年银行业面临逾1.6万亿元的资本缺口。显然,单纯依靠利润留存或资本市场再融资,都难以完成如此庞大的资本补充计划。在贷款刚性增长的前提下,通过资产证券化对信贷资产做“减法”,有助于打破银行业“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发展怪圈,有效降低银行体系再融资压力。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银行进行信贷组合管理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随着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稳步推进,商业银行可以将不愿继续持有的贷款通过证券化的方式置于资产负债表之外,从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实现信贷的组合管理;另一方面,资产证券化是典型的变“信贷交易”为“资金交易”的低资本消耗、创新型业务,商业银行在出售基础资产的同时,还可以获得手续费、管理费等收入。此外,银行还可以通过为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提供担保及发行服务赚取收益,拓宽利润来源,优化收入结构。
信贷资产证券化还是变“存量”为“流量”的重要渠道,有助于缓解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压力。随着贷款利率全面放开、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银行流动性风险不断加大。商业银行通过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可以将不具流动性的中长期贷款移到表外,转化为证券市场上的可流通证券,实现了信贷体系与证券市场的对接,同时获取高流动性的现金资产,从而有效改善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当前,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仍处于常规化发展的初期,商业银行开展此项业务,还需进一步推进经营模式转型。随着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稳步推进,信贷体系的外部评级、信息披露等市场监督机制将更加完善,信贷业务透明度大大提高。这就要求商业银行逐渐从“信贷提供机构”转变为“信贷服务机构”,由依靠借贷利差的盈利模式转变为依靠贷款服务的盈利模式,既强化信贷业务管理,又加强信贷风险管控,逐步实现发展转型。
来源: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