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摩根大通、汇丰等多家外资机构相继上调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预示本轮对中国经济的“唱空”暂告一段落。不过,外界对中国增长潜力的质疑却并未停止,特别是在目前经济增速正值“换档期”、外需不振内需不旺或将长期持续的现实下,中国经济的未来是喜是忧?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中长期发展前景依然乐观”,针对中国产能过剩、内需不旺、债务攀升的“唱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宋立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回应,在经济由高速转向中低速增长的“换挡期”,矛盾集中释放是正常的。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微博]亦认为,制造业去产能化、金融机构降杠杆率、地方项目压规模是大趋势,虽然经济增速短期回落,但对长期发展质量付短期代价是值得的。
上述专家所指的“良性轨道”和“长期质量”,实际是指中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的发展思路。
今年以来,特别是进入下半年,官方在首次明确阐释中国经济的“上限”和“下限”后,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优化经济格局的改革新政——从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到信息消费,从提速城市轨道交通、西部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到批准上海自贸区。中国正在不断探索、培育新的增长动力。
事实上,近期公布的数据已对中国步入“良性轨道”的努力作以回应:最新公布的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已升至51.0%,创16个月来最高点;此外,7月份工业增速超预期反弹、进出口增速由负转正、投资和消费表现平稳。
中国总理李克强3日在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致辞时亦表示,近期数据显示,中国就业和物价稳定,粮食丰收在望,工业生产、进出口、利用外资等主要指标有一定的回升,市场预期明显向好,信心在增强。
“中国还有许多好牌可以打”,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巴曙松[微博]看来,中国宏观政策的回旋余地还很大,例如城镇化建设、铁路投融资改革、新兴产业等,都是未来发展的潜力。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中国经济仍有多块潜力可挖掘,其中之一即消费升级带动的服务业领域。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牛犁告诉记者,当最主要的工业品需求得到满足,服务业对经济贡献的比重将成主导。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除了衣食住行之外,民众对旅游、养老等发展型和享受型生活性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高。
在宋立看来,为投资薄弱环节“补短板”将带来新的增长动力,“社会事业领域、民生领域、中西部铁路公路骨架网络、水利工程都是有待优化的环节”。
城镇化也是中国经济可以期待的红利。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介绍,一个城镇人口的消费水平相当于一个农村人口的三倍,这意味着城镇化的推进将明显提振国内需求。
值得被“另眼相待”的还有长期为人们所担忧的中国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宋立认为,这两对“二元结构”在经济增速“换档期”反而能够起到“减震”作用。中西部发展的“多速”与战略纵深,恰好为增长赢得回旋余地和空间,避免了“台阶式”的急剧减速,而化解为波浪式的调整。
需要明确的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无疑将给世界带来重大利好,“一是继续为世界提供性价比高的产品,二是消费升级为世界提供更广大的市场”,宋立说。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