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消息称,将于今年11月份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在金融改革方面作出战略性决策,其中包括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那么,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进行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是什么?利率市场化后应有怎样的货币政策取向?为此,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在接受《金融投资报》记者采访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利率市场化才起步
左小蕾说,我国在利率市场化方面采取的是“小步走”策略,先是去年央行连续两次进行了不对称降息,在存款利率方面,一年期存款利率可以在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基础上向上浮动10%,其余期限的存款利率按基准利率执行。目前部分银行对两年及其以上的存款利率也可以在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基础上向上浮动10%。
在贷款利率方面,去年在进行不对称降息时,央行规定其下限不低于基准利率的70%。而今年7月20日,央行取消了贷款利率下限限制。这意味着贷款利率实现了部分市场化。“但还不是完全的市场化,因为贷款利率的上限还受到监管部门的管制。”左小蕾说。“存贷款利率有所松动,带来的效应是多方面的。”左小蕾说,一个效应是,一些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机会相应增加。
另外,还有两大效应:一是一些议价能力强的优质客户获得了减少财务成本的机会,从而直接增加了盈利空间;二是存款利率向上浮动后提高了家庭储蓄回报水平。目前不少银行上浮了中长期存款利率,一般在10%左右。
形成机制先市场化
左小蕾说,由于利率管制主要表现为压低利率,央行可以通过直接制定各种利率水平,保证资金供给,保持旺盛的投资需求,这对于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作用显著,特别是在经济处低热潮期间更是如此。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弊端不断显现出来。
从消费角度看,因为低利率使居民有了钱不愿意存银行,而偏向于更多的即期消费,这从表面上看起来,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而事实上这样的消费不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消费,而是一种消极意义上的消费,对社会财富的增长并不一定有好处。
从投资角度看,潜在的贷款人会倾向于从事收益低的直接投资,而那些能以低利率得到银行资金的借款人会选择资本密集型项目,而不是将钱存入银行再由银行贷出,这也不利于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进而影响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作用的发挥。
在左小蕾看来,目前银行间市场利率似乎已经市场化,而实际上它并没有市场化,一是因为这个利率的形成并不是在一个开发的环境下形成了,实际上只是商业银行,再加上少数机构的博弈而形成的,这样的利率并不一定真实反映了当时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二是因为透明度不高。
左小蕾认为,真正的利率市场化必须具备两大特征:一是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即以什么样的利率机制来决定利率水平;二是要以存款保险制度相配套。
政策取向也应改变
在谈到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化后的货币政策取向问题时,左小蕾说,目前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是按照计划经济那一套模式来运作的,即当年的货币供应量在上一年贷款总量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幅度增加。
左小蕾认为,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化后,在货币政策方面就不宜再以量化方式出现,而是通过利率来影响市场对资金的需求量。“当然,我国的市场利率形成机制,既要参照国际市场的惯例,但更要根据我国的国情来决定,建议由央行发布一个指导性的,同时又是动态性的利率水平,供商业银行参照。”左小蕾说,我们不能为了市场化而市场化,市场化只是手段,而目的则是优化资源、资本的配置,使资金对实体经济产生更大的作用。
来源:金融投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