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以来,我国经济政策常在保增长、调结构之间不断权衡转换,时而重心在保增长,时而重心又转向调结构,这种转换也导致了A股市场的风格变化——2009年是典型的周期牛市,在政府4万亿背景下,地产、汽车、水泥等周期板块走势强劲,而2010年则转向典型的成长牛市,以医药、电子等为代表的成长板块涨幅惊人,很多个股甚至屡创新高。2012年及2013年上半年,有点“迷你2009”和“迷你2010”的迹象,由此市场也格外关注经济政策的具体取向,并直观认为——在保增长时投资风格倾向于周期,在调结构时投资风格趋向于成长。
不过上述认识可能较为教条,毕竟忽略了经济政策与上市公司股价之间的重要桥梁——上市公司业绩本身。通常情况下,政府保增长的重要措施包括释放流动性、增加投资等,由此与流动性相关的早周期板块、与投资相关的中周期及资源板块,大概率将取得不错的业绩,在此预期下股价出现大涨;而调结构背景下往往受制于通胀或其他压力,政府对流动性和传统投资均较谨慎。与此同时,受预期影响明显的估值波动将这一切演绎得更为剧烈,这一现象在国内国外都较常见,日本的1990年、美国的2000年、中国的2007年,均将这一切演绎得淋漓尽致。
作为专业投资人,首先便是盯住上市公司业绩,其次则是尽可能地掌控估值。从中长期看,惟有业绩才是驱动公司股价涨跌的核心因素,因此对于业绩的关注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而对于业绩的判断,宏观经济政策将是重要参考。所以,在讨论风格转换这一策略性问题时,不能只停留在宏观经济政策预判层面,而应细化至上市公司业绩预判层面,借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当年的竞选名言——笨蛋,问题是业绩!
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