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利率放开与6月“钱荒”是两个看似关联不大的事件,实际上折射出了中国银行业自身提高资产风险偏好,应对实际负债成本上升所带来的盈利压力的市场化行为。
利率市场化是2003年国有银行股改以来的第二次“闯关”,第一次“闯关”使银行业走向了市场化,中国经济迎来了资本推动的黄金发展期。但目前银行的盈利仍依托于存款利率的管制,造成了投资效率低下,资金价格不能反映真实风险,金融体系不稳定等系列问题。
在二次“闯关”之后,中国银行业将真正迎来市场化的发展格局,才有动力“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提高经营效率。
海外国家在长期“凯恩斯主义”财政货币政策之后经济面临滞涨、失业率上升的压力。在利率市场化启动之后,基本都经历了长期的货币增速下降过程,短期经济增速也有所下行。
从当前我国经济环境以及海外经验看,控制广义货币(M2)增速将是大概率事件,为此可能迎来长期偏紧的货币环境。在市场化前期,存款脱媒对银行业资产结构造成了较大冲击,表现为贷存比上升,贷款投放能力受限,同时债券市场发展减少了贷款需求。但从海外经验来看,银行业并不会因为存款的流失而放缓资产规模增速,行业加杠杆或去杠杆周期主要由经济周期决定。
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同时面临经济下行和负债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使整体资产配置陷入风险和收益的两难境地。从海外经验来,利率市场化初期,银行短期风险偏好均有所提升以满足当期盈利增长,行业整合完成之后,银行的资产配置将随经济的周期而调整。具体为:短期内贷款占比将有所提高,特别是房地产类贷款以及零售贷款比例;债券占比下降,但信用债比例提升。中国银行业表外业务回归表内后也将推升整体风险偏好。
同时,随着负债成本上升,民间金融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我国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继续快速上升的概率在降低,未来几年小微企业贷款整体或将进入一个瓶颈期。
我们认为,银行业中期将面临盈利能力下滑的压力,同时或将引发行业的整合。短期中国银行业行业资产风险偏好提升,长期将下降并随经济周期正向波动。因此二次“闯关”成功前,行业很难持续获得估值溢价。
在改革过程中,行业分化会更加明显,我们长期看好受利率市场化影响较小,坚持发展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具有较强执行力的股份制银行,维持对民生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的“推荐”评级。
来源:长江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