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中经济工作会议中定调的“稳增长”背景下,民间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5日,发改委发布,今年上半年,全国民间投资完成11万亿元,同比增长23.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3.7%。
发改委透露,将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真正确立民营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另外,还将及时完善细化政策,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基础实施、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等领域,并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机构重组改造。
“民间投资是促进经济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繁荣城乡市场、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力量。”5日,发改委网站刊文《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发展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开宗明义。
文章发布,今年上半年,民间投资完成115584亿元,同比增长23.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63.7%。从结构上看,民间投资在一些重点行业领域的增速明显加快。
今年上半年,非金属矿采选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民间投资占比分别达到94.5%、89.6%、87.1%。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文章中,对于民间投资给予的定位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无论是国际经验还是理论研究均表明,民间投资非常灵活,能自发地发现很多商机,包括投资途径和投资领域。”国家信息中心经济政策部发展战略处处长高辉清告诉记者。
高辉清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网络消费的发展。在前些年,政府对行业发展未做干预,电子商务得到迅猛发展甚至翻倍增长,成为拉动经济的增长点。
华安远见投资顾问公司研究部主管汪岚表示,“现阶段情况下,投资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头马。不过,近两年来,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土地财政不可依赖,再加上地方债偿还高峰来临。这种形势下,吸引民营资本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十分重要。”
促民资政策仍待落实
实际上,国家层面早在三年前就把民间投资作为促增长重点,也出台了一些政策。
2010年以来,发改委以《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通称“民间投资36条”为主线,积极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
上述意见作为框架性建议,在此后成为促进民资发展的政策基调。2012年6月底,多部委陆续出台了42项配套实施细则通称“新36条”,20多个省级政府和不少市、县政府出台了本地区的实施办法。
至今,“新36条”细则出台业已三年,这些政策取得怎样的效果?
根据发改委公布的民间投资数据,从总量来看,2010年至2012年,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5.9%、60.3%、61.4%,分别高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7个、10.5个、4.2个百分点,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外一组数据同样值得关注。与不断增长的民间投资总量相比,民间投资的年均增速却在放缓。以2010年至2012年的数据为例,民间资本投资增速分别为32.5%、34.3%、24.8%,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速为23.4%。
高辉清向南方日报记者表示,“新36条”指导意见和配套措施都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民营经济并不清楚到底哪些行业开放,“弹簧门”“玻璃门”仍然存在,这使得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效果大打折扣。
细化措施减少干预成方向
高辉清说,现在要让经济发展起来最有力的手段,就是让政府尽量减少自己的权力,减少经济领域的干预权,而把精力放在社会服务方面,从建设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
在5日的刊文中,发改委也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为民间投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政策、法治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发改委还将把做好民间投资发展工作与转变政府职能、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创新对民间投资的管理服务,“真正确立民营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激发民间投资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另外,文章还指出,将进一步落实促进民间投资政策措施,及时完善细化政策。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等领域,督促地方、部门推出鼓励民间投资参与的重大项目,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
汪岚也向南方日报记者表示,上述政策中,一是强调放权、减少干预,二是细化措施、放低门槛,政策方向是对的,但要确保具有可操作性,必须真正打破“弹簧门”“玻璃门”,让民资能够进入相关领域,充分竞争。
来源:南方日报 赵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