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民营银行点亮“绿灯”、债市审计引发监管风暴、央行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保监会宣布启动人身险费率改革……
近期以来一系列金融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举措可谓好戏连台,整个金融体系向更加 “市场化”的方向迈进,更加回归实体经济,这显示金改正在加速,新一轮金改大幕也已经拉开,为经济转型升级添后劲、增活力。
6月份的一场“钱荒”将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的脱节展露无遗:信贷、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M2)迅速膨胀,相反的,经济增速在放缓、就业压力在增大、中小企业活力在下降。“钱荒”看似来势凶猛,实则是一场资金错配导致的结构性资金紧张。不是没有钱,而是钱没有出现在正确的地方。
瑞信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认为,事实上,中国的流动性并不紧张,问题的实质是,央行释放的流动性,很大一部分都没有被真正地利用上,没有进入实体经济。中国的货币供给从2008年的18万亿元扩张到今天的100多万亿元,这些流动性先后催生了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以及地方债务泡沫。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将其称之为央行在强力纠偏,把钱从银行逼入实体中。
专家表示,其实,长期以来形成的“资金错配”凸显了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性,针对金融配置不够市场化、资金错配等问题,一是推进利率市场化,二是让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到金融业,建设更多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
从近期推出的改革举措来看,都表明中国正在坚定地选择加速金改来推动错配资金回归实体经济,一系列政策也都意在力图给市场“松绑”。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认为,未来金融改革的目标会有3个方向,一是要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二是要提高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效率,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信号来配置金融资源,三是要切实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做到金融创新与防范金融风险并重。
来源: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