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债务风险似乎日益凸显。国家审计署网站日前发布消息,根据国务院要求,审计署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有消息称,审计署暂停所有项目开始培训,本次全国性审计工作于8月1日起全面展开,在省、市、县三级审计的基础上,审计范围可能扩大到县以下。
在金融脱媒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一直有很大的争议,无法得到一个确定值。此次审计无疑是继2011年3月和2012年11月的审计之后,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再次深入摸底,目的在于发现问题。
地方债,犹如一个由小到大、高速旋转、张着“血盆大口”的“黑洞”,如不及时疏堵,任其发展,必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毁灭性的吞蚀。据光大证券预计,今年下半年到期的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工具约有人民币1270亿元,几乎等于上半年627亿元的两倍,规模为2000年以来最高。
而据审计署近期发布的《审计公告》,至去年底,被审计的省市区地方债务总额共计38475.81亿元,比2010年增长12.94%。其中,9个省会城市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超过100%,最高的达188.95%,如加上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债务率最高的达219.57%。
实际上,地方政府性债务已经成为和房地产泡沫一样引人担忧的风险。在过去,地方政府常通过借新债还旧债度日,一旦审计介入后,对资金的来源会查得更加严格,政府举新债就不那么容易了。但如果政府无法以新偿旧,那么旧债的偿还压力就越发变大。而若这些到期的地方债处理不好,可能会倒逼中央财政,形成中央负债,进而影响宏观经济。
我们认为,弥补地方债的“黑洞”迫在眉睫,其首选方法应以疏通为主。一方面,是“疏通”地方政府债券自身。若因明文禁止地方政府举债而使其通过多种高风险渠道融资,不如允许并规范地方政府发债,让地方债重返“康庄大道”,变得更透明、易管理。
另一方面,是“疏通”政府融资渠道。在偿债的资金来源上,地方政府需要尽快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地方政府如果对土地财政过度依赖,恰恰说明这个经济体本身缺乏造血功能,其实体产业无法为地方财政提供收入来源,政府只能依赖卖地生存,而这显然是一个恶性循环。
此外,引民资入政府建设项目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对于一些界定可引入民资的建设项目,如果实现商业性经营,不仅有可能提高效率,也能进一步减轻地方的财政压力。这样既能解决民间资本闲置的问题,又能避免出现地方政府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
来源:农村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