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宏观调控和金融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转型期,国内外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较多,需要把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和推动经济转型结合起来,需要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和深化金融改革,给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信贷环境,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近年来金融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近些年来,我国金融业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全面发挥金融的服务和调控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银行业资产规模大幅增长
截至2012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3747家,资产总额达到133.60万亿元,全年新增总资产规模达到19.75万亿元,增幅达17.9%,成为资产总额增加最快的一年。截至2012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1.07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56%;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92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5%。
证券业和保险业综合实力较快提升
“十一五”期间,全国保费收入年均增长达26.5%;保险公司累计赔付1.3万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倍。我国保险业资产近3年以每年约1万亿元的速度在增加。2012年末,中国保险业资产总额为7.35万亿元,同比增长22.3%。2013年3月末,保险业总资产达到7.67万亿元,同比增长20.43%。2012年全国保费收入为1.55万亿元,同比增长8%;累计赔款、给付4716亿元,同比增长20.0%。截至2012年末,保险资金的运用余额达6.85万亿元,占行业总资产的93.2%。截至2012年末,114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1.72万亿元,净资产为6943.46亿元,托管证券市值13.76万亿元。
金融市场平稳较快发展
2012年末,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成分指数分别收于2269点和9116点,比上年末分别上升70点和198点;我国沪市筹资额居亚洲第一。截至2012年末,沪、深股市上市公司达2494家;总市值为23.03万亿元;流通市值为18.16万亿元;筹资金额为6852.86亿元。2012年,沪、深两市股票累计成交31.72万亿元。
2012年累计发行各类债券不含中央银行票据 7. 9 7万亿元,增长24.3%。截至2012年末,债券市场债券托管量达26.0万亿元。2012年,银行间市场累计成交263.6万亿元,同比增加34.2%。其中同业拆借累计成交46.7万亿元,同比增加39.8%;债券回购累计成交1 4 1.7万亿元,同比增加42.4%;现券成交75.2万亿元,同比增加18.2%。交易所市场政府债券回购累计成交3 4. 6万亿元,同比增长73.5%。2012年,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17.9万亿元;金融机构累计贴现31.6万亿元。
2012年,外汇市场交易平稳,掉期交易保持快速增长。2012年,人民币外汇即期成交3.36万亿美元;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累计成交金额折合2.52万亿美元;人民币外汇远期市场累计成交8 6 6亿美元。全年“外币对”累计成交金额折合857亿美元。2012年,黄金市场运行平稳,黄金交易累计成交6350.20吨;成交金额为2.15万亿元。
推进金融改革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当前国内外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较多,需要把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和推动经济转型结合起来,加强宏观调控和加快推进金融体系改革,给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信贷环境。
强化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多元化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已基本形成,但国有大银行仍然占据明显的优势。截至2012年末,大型商业银行的总资产达到62.66万亿元,在银行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财务公司总资产的占比为54.8%。截至2012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总数达到20.51万家。其中邮政储蓄银行网点数量达到3.9万家,行业占比高达19%。5大银行拥有的网点数量达到6.72万家,占全国银行业网点总数的32.8%。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经济增长的动力和经济结构都在发生变化,因此相应要求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现代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加快推进中小银行机构的分层配置、科学合理布局。适应放宽中小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设立城市社区银行,加快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合作银行和村镇银行的建设步伐。逐步完善政策性银行运营的法制环境,明确界定政策性银行业务范围。建立和完善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金融分工协作、民间借贷为补充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探索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新模式,强化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职能定位,鼓励国家开发银行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不断完善以农民为主体的合作金融制度,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组织的金融功能。支持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按照“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做实资本,服务三农”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保持县域法人地位的长期总体稳定。
改革和完善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市场体系
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的首要目标是服务实体经济,确保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十二五”金融规划发展目标,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提高至15%以上。当前,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主要举措包括“新三板”及债市互联互通工作。新三板从2006年开始在中关村科技园区进行试点,以后扩展到上海、武汉、天津。2013年1月16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揭牌仪式在金融街金阳大厦举行。2月8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业务规则试行》及配套文件正式发布实施。新三板的“介绍上市”模式将会分流IPO堰塞湖,从而可能成为企业绕道上市的“绿色通道”。据预测,未来5年新三板挂牌公司将突破5000家,总市值突破10000亿元,年交易量约4000亿元。2013年初,中国证监会召开的监管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促进资产支持证券、金融债和公司债在银行间市场以及交易所市场相互挂牌。此外,为了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进一步深化发行体制和退市制度改革;将推出创业板再融资规则;证券业协会主导的私募产品券商间市场也将迈出实质性步伐。大力推进货币市场各子市场协调健康发展,加强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优化货币市场机构投资者结构。根据企业不同的利率、期限、偿还方式等需求,设计与之相适应的债券产品。研究探索推出高收益企业债、市政债、机构债、大额存单、资产支持票据等创新产品。改进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系统和清算机制,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参与外汇市场,丰富外汇市场产品,继续推进外汇市场的对外开放。加强对黄金市场的监测分析,创新黄金市场产品。完善黄金市场仓储、运输、交割和黄金账户服务体系。
创新金融经营模式推动经济金融转型
据统计,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连续两年超过了50%。在城镇化过程中,将需要40万亿到50万亿的投资需求。这些资金的筹集除了通过土地增值、发行国债和税收安排外,还需要充分发挥金融推动作用。
加快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创新和转型发展
当前,银行业利差萎缩导致净利高增长难以持续,拓展银行盈利新途径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一,推进经营业务转型升级。完善多层次信贷投向政策体系和信贷资源调节体系,信贷资源向扩内需、城镇化、惠民生倾斜、向中西部地区和“三农”倾斜,向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倾斜,向事关全局和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倾斜,支持科技自主创新领域的改革与发展。推动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领域的绿色金融发展;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强化对就业和再就业、助学、扶贫开发等环节的金融服务。持续深入调整信贷结构,优化客户结构,全面推动个人和公司金融业务转型升级。设立和完善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专营机构,创新服务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和信贷模式。积极推动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股权和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方式;简化业务流程。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积极推动多层次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等直接融资。
第二,降低资本消耗,推动金融资产服务业务快速成长。进一步加快经营创新和转型,推动综合化经营模式的深入发展,扩大产品创新和中间业务的范围。充分利用金融市场打造交易型银行。发展投行、信用卡、离岸、托管、资产管理等新兴领域业务。
第三,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管控风险的责任意识,提升风险管控水平。加快风险计量体系升级优化和计量成果的实际应用,推动实施风险管理系统整合。加强零售信贷风险管理,完善市场与流动性风险管控体系,加强票据、表外和跨境跨业风险管理。加强钢贸、理财产品、民间借贷、房地产、船舶、光伏等重点领域风险管控,关注过剩产能化解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第四,加快金融创新,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鼓励国家控股的大型银行和各商业银行通过多种方式开办农村金融业务,不断延伸农村金融供应链,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完善林业贷款贴息政策。深入研究和探索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及房屋所有权用于贷款抵押。创新支农贷款担保机制。引导鼓励涉农金融机构适度提额度、改周期、增服务;简化贷款办理流程。加强农村电子银行、网络银行建设。深入推进农村支付清算体系建设和信用环境建设。支持农业企业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继续运用多种货币信贷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农力度。
大力发展多元化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优化投融资结构
第一,推进信托业的发展,服务实体经济。截至2012年末,信托业管理的资产达到7万亿元,今年2月末,达到8.27万亿元。近年来,信托业对基础建设及房地产投资的比重高达45%左右。信托业需要加快改革和转型,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改善与银行合作的同时,加强自营业务和拓宽自身销售渠道。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信托业管理的资产规模将达到20万亿至30万亿元。
第二,推进证券机构加快发展。目前,券商的资产管理存在着业务模式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业绩对行情依赖性高、销售渠道拥挤、客户服务较为简单粗放、客户流失率高等现象。因此,券商资产管理业务需要进行多方位创新和改革,尝试从产品自身及资产管理业务模式的各个环节进行突破,打造出具有券商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资产管理产品。2012年我国新基金发行数量和募集规模达到了261只、6450亿元。目前,基金销售多元化体系已经基本搭建完成,将会带来新的销售业务模式和差异化的服务,而更多的竞争将有助于投资者享受到更多的金融服务。
第三,加快保险市场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提升保险的服务能力与水平,有针对性的提供保险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保险需求。鼓励和引导人民群众参加商业养老、健康等保险;进一步拓宽小额保险试点的范围。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促进环境污染、公众、火灾等相关领域的责任保险发展;推动建立和完善巨灾保险制度。2012年11月,国务院颁布了《农业保险条例》,要求积极发展包括农业保险在内的“三农”保险业务,有效放大财政补贴对“三农”的支持效应,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强银保合作;进一步推进保险资金运用体制改革,分散投资风险,提高保险公司投资收益。重点解决保险市场存在的销售误导和理赔难等问题,切实维护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加大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关口。这个过程将面临严峻挑战。例如,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并存等问题。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但目前外需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尽显疲弱。因此要着力扩大内需,提高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但也存在较多困难,在刺激投资的措施下,工业的生产力提高了,但市场并没有充分扩张,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和居高不下的成本压力下,不少企业进入了微利甚至是亏损的困境。近年来,在刺激消费政策的推动下,消费对经济的贡献有所提升,但目前家庭消费仅占中国经济的1/3,出口和投资占2/3,消费的增长难以在短期内弥补出口和投资增长放缓的缺口,因此,总的经济增长速度将比以前有所下降。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平稳增长,需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动力更趋均衡;同时进一步推进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实施稳健货币政策,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
按照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也包含着“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的内涵。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较快发展,社会融资规模也逐步扩大。据统计,2012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5.76万亿元,比上年多2.93万亿元。2013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6.1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27万亿元。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通过资金量的增加和资金运用,直接对实体经济提供全部资金支持,使市场上资金供需保持总体平衡,从而将市场利率维持在较为合理的水平,达到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目的。同时,通过拓宽融资渠道,提高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契合度,切实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
调整和优化融资结构,为实体经济注入稳定有效流动性
当前,在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基础上,着重调整和优化融资结构,为实体经济注入稳定有效流动性,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由于金融组织结构、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脱媒”等因素的影响,社会融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目前,尽管金融机构贷款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是实体经济资金的主要来源,但新增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据统计,2002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以外融资1637亿元,为同期新增人民币贷款的8.9%;2012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以外融资7.56万亿元,为同期新增人民币贷款的92.2%。从2002年至2012年,社会融资规模结构中新增人民币贷款占比从91.9%降至52.1%;直接融资占比从4.9%上升至15.9%。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会提出对金融需求多样化的要求,也必将不仅促使银行业综合化经营,也会带动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更快发展;加快推动多层次金融市场建设,扩大直接融资,促使社会融资结构的调整和改善,有效引导资金满足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