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降息潮“方兴未艾”,而在货币政策上已经沉默了近一年之久的中国央行将如何自处,近日尤为受到关注。
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发布公告,以价格(利率)招标方式发行70亿元3月期央票,同时开展120亿元的正回购操作。值得关注的是,这已是5月下旬以来央行于公开市场连续第二周采取缩量操作模式,这一持续“地量”操作方式引起诸多猜测。
“在保持稳健操作的同时,或在为新的货币政策出台预留空间。”28日,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周晔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此前央行在降息、降准前 ,在公开市场一般都会保持一段时间的平淡。
另一个让市场猜测央行有可能会出现“大动作”的原因,则来自国际市场愈发汹涌的降息潮。27日,以色列央行宣布,为削弱本币升值的压力,决定降息25个基点至1.25%。这是本月内该国的第二次降息,同时也使得该国利率创出3年多来的最低。
实际上,本月以来,已经有欧洲、印度、澳大利亚、韩国等的央行宣布降息,其频率之高,近年来罕有。而全球多地降息带来的外溢流动性,正加速流入亚洲新兴经济体,给其带来诸多压力,中国也不能例外。
接受导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表示,对于缓解经济增长乏力以及热钱流入带来的双重压 力,降息不失为一服良药。
“一方面,由于人民币近期快速升值,中国出口企业备受打击,降息可以帮助企业恢复一定竞争力,以提振经济;另一方面 ,全球降息潮大背景下,降息可以有效降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息差,从而防止热钱流入伤及实体经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吴敏认为。
周晔也表示,与前期国内较大的通胀压力相比,近期这一压力趋缓,物价得到有效控制,货币政策放宽空间有所放大,加之近期令人失望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数据,降息的可能性正在迅速放大。“如果二季度的数据没有好转迹象,下半年很可能会迎来一次降息。”周晔判断。
来源:经济导报 时 超 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