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下降已成不争事实。而随着各家银行竞争的加剧,各种销售误导行为也越来越明显。记者近日走访广州多家银行发现,银行理财经理在销售理财产品时,部分理财经理没有风险意识,而风险评估也是走个形式。对于产品的投资方向和管理团队,基本不清楚。而这些销售行为是违反银监会相关规定的。市民在购买理财产品时,需多留心,不可糊涂投资,以免日后造成亏损。
现象一:银行的理财经理准入门槛低
记者走访北京路的一家银行时,一位理财经理热情地向记者推荐产品,但记者提出更想买理财产品时,该理财经理却说目前债券型基金卖得比理财产品好,“我自己都买了这款基金,真的很好。”
对此,一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银行卖理财、基金、信托、保险等产品都有中间业务的收入,其中保险和信托产品的提成相对多一些;而理财产品比较好卖,提成也相对少一些。银行理财经理也会有一定的中间收入业务的指标,若每年考核不达标则会被扣钱。一般来说,最近基金产品普遍不太好卖,而理财经理又有任务量,因此确实会出现向顾客强推基金的现象。
此外,目前很多银行的理财经理都未必有AFP、CFP等专业证书,银行的理财经理准入门槛不高也直接导致了可能对客户推销产品的时候表现得不够专业。该业内人士表示,建议如果有相熟的理财经理,可以一直建立联系。
现象二:风险评估存风险
银行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客户风险评估等级推荐相应的理财产品,是银监会明文规定的法则。而记者近日走访广州多家银行发现,银行风险评估本身暗藏风险。
记者来到越秀区一家大型国有银行营业部咨询理财产品,发现其理财经理自身没有风险意识。在介绍一款年化收益率为3.9%、期限为91天的产品时,当记者问到产品说明书上的风险等级“R3中等”是何意时,该经理只是表示:“我们都是这么写的。虽然合同书上不会写保本,在我们银行内部它就是代表保本的。” 在其他多家银行,记者也遇到这些不谈风险的理财经理。
另外,有些银行的理财经理在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估时非常不规范。比如在天河路的一家股份制银行,其理财经理在用不超过三分钟介绍完理财产品的收益和期限后,直接询问是否需要购买该款产品。而记者询问产品说明书上的“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估”尚未完成时,她笑称:“这些只是走个流程。”
现象三:谁掌管资金池不透明
目前,市场上的银行理财产品大都走“资金池”模式,而作为客户的投资者,往往只知道其购买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及期限,对于资金池由谁掌握、到底投资什么并不清楚。
一般来说,在产品说明书上会标有投资方向和投资比例。但面对密密麻麻8~9页的产品说明书,客户根本没有时间看,更多的是依靠理财经理的介绍。
近日记者走访广州多家银行,所有理财经理对其介绍产品资金池的描述都不清楚。当记者询问如此规模巨大的资金,是由谁管理及投资哪些方向时,一家大型国有银行理财经理表示:“你只要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你可以获得收益就可以。至于谁管理这些资金,我们也不知道。”
据了解,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要么是由银行自己的投资部门或公司管理;要么是银行委托其它投资机构管理。而据报道,某银行的一款理财巨亏损16.45%。造成该产品亏损的原因,除了市场波动的因素外,该款产品投资顾问团队资质也受到质疑。
来源:广州日报 李震 李婧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