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行调查统计司相关负责人撰文称,假设我国今年新增8.5万亿元至9万亿元贷款,按12%的资本充足率简单估算,不考虑其他表内外风险资产增长,仅此一项需增加约1万亿元资本金。
资本金对我国银行业造成的压力已显现出来。一季度上市银行业绩显示,受年初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影响,我国6家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幅度超过1个百分点。
商业银行必须有充足的资本金以维系外界对其信心,确保银行体系稳健运行。鉴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2010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通过《巴塞尔协议Ⅲ》,要求商业银行上调资本金充足率,加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中国银监会也于2012年6月发布新规,对银行资本金数量、质量等提高了监管标准。从实际情况看,我国多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已濒临监管红线。2012年年报显示,我国有9家上市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低于10%,其中光大银行仅为8%。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主因还是银行发展模式过于粗放,高资本消耗业务占比过大。近5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年均增长20%,资本消耗年平均增长25.8%。为补充资本金,各银行主要靠利润留存、发行普通股和次级债券等渠道补充。
利润留存是目前各银行补充核心资本的主要渠道,2010年和2011年,上市银行增加的1.5万亿元核心资本中,近1万亿元来自净利润,占比60%以上。尽管如此,商业银行每年仍需通过外源性融资补充数千亿元资本。近年来,各银行采取配股、定向增发等方式,掀起多轮再融资热潮,近3年来分别融资近4000亿元、2500亿元、3900亿元。但巨额融资计划频频引发资本市场动荡,受到多方质疑,银行的再融资之路越走越窄。
银行感到更大压力的是,根据监管新规,各行已发行的8000多亿元次级债属于不合格资本工具,将逐年从银行资本金中扣除。因此,在股权融资难持续、次级债逐渐淡出的背景下,加快推进银行业资本工具创新,不仅是商业银行稳健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资本监管新规的必然要求。
商业银行对资本工具创新表现出浓厚兴趣。根据工行、中行、建行等6家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未来3年内共计拟发行3400亿元创新型融资工具补充资本金。但这些新型资本工具究竟以何种形式发行、如何具有可操作性等,目前尚不为外界所知。
从国际经验看,已发行的符合新监管标准的资本工具,主要包括优先股、可转换债券以及可减记次级债等。由于市场环境、银行业机构创新能力等有所不同,我国要推出符合新监管要求的资本工具,还需结合市场实际特别是资本市场长期低迷的现状,考虑投资者接受程度,有序推出。
特别要提出的是,由于新型资本工具大多属于创新金融产品,必然需要监管部门的密切协作,以及相关配套法规制度和市场机制建设的加紧完善。这将对我国现有的金融业监管格局带来挑战。同时,商业银行自身要审慎制定资本工具发行方案,不断完善资本工具的发行机制,逐步丰富发行品种,扩大发行范围。
我国商业银行要摆脱资本充足率带来的持续压力,必须结束“面多了兑水、水多了掺面”的规模扩张增长方式。长期看,随着利率市场化和直接融资的发展,银行息差可能缩小,利润增速可能下降。银行业需要加快调整经营发展战略,更加重视不占用资本的中间业务,注重风险权重相对较低的表外业务、零售业务、中小企业业务、短期业务等,进而形成可持续的资本补充机制。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