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银行业在信贷投放上支持扩大内需方面,意见要求,推进消费信贷业务发展,支持居民家庭首套自住购房、大宗耐用消费品、教育、文化、旅游等消费信贷需求。推进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支持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创新和灵活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加大对民间投资的融资支持。
中国银监会日前下发的关于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要求,2013年银行业在信贷投放上支持扩大内需、节能环保、农业等领域。意见提出,银行信贷要支持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
就银行业在信贷投放上支持扩大内需方面,意见要求,推进消费信贷业务发展,支持居民家庭首套自住购房、大宗耐用消费品、教育、文化、旅游等消费信贷需求。推进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支持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创新和灵活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加大对民间投资的融资支持。
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意见提出,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信贷支持。支持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大对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产业支持力度。
在推进绿色信贷方面,意见要求,支持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优先支持国家节能环保重点工程或重点项目,支持企业节能环保升级改造,支持市场效益好、自主创新能力强的节能环保企业发展,对不符合国家节能环保等标准的建设项目不予提供信贷支持。
在支持城镇化建设方面,意见称,要探索城镇交通、通讯、能源、水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商业化融资模式。
意见要求,加强三农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保障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信贷需求,加大对生产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农村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支持力度,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涉农信贷总量持续增加。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有市场、有需求、可持续发展的小微企业。
意见指出,要严守风险底线。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落实贷款资金发放和支付管理要求,防止贷款资金被挪用、转借或者改变用途,确保信贷资金投向实体经济。要严控表外业务关联风险,严格规范理财、代付以及各类跨业合作业务。要严防影子银行、民间融资和非法集资等外部风险向银行体系传染渗透,严禁银行业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参与民间融资、违规担保和非法集资活动。
同业风险敞口调研 银监会无意整顿
脆弱的市场往往草木皆兵。
近日,银监会向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下发了梳理同业风险敞口的通知,要求大中型商业银行上报同业大额风险敞口情况,并对最大五家同业的敞口数据进行梳理。这一通知被市场解读为银监会对“同业业务大摸底”,并将出台监管规则进行整顿。
事实上,“这只是一次单纯的调研行为,而并非要对银行的同业业务进行整顿。” 权威人士称。
为国际组织提供数据
据记者了解,巴塞尔银行业监管委员会中有一个大额风险集中度研究小组,该小组主要负责大额风险的监管研究。而不久前,巴塞尔委员会考虑计划将同业大额敞口风险纳入监管范畴,但目前各国同业大额敞口的详细数据并不全面。为此,银监会此次向银行调研同业风险敞口,一方面是为巴塞尔委员会提供研究数据,另一方面也是想掌握国内同业业务发展的具体情况。而并非是市场解读的“同业业务大摸底”,也并非要针对同业业务出台监管规则。
市场对爆发式增长产生忧虑
而银监会的调研之所以被市场过度解读,源于近年来同业业务爆发式增长所产生的监管忧虑。
业内人士称,近年来,银行同业业务增长迅速。银行已将发展同业业务视为改善其业务结构的一大法宝。
平安银行坦言,资金同业业务收入已成为银行重要利润来源之一。招行表示高度重视同业等新利润增长点。同业业务的发展不仅使得银行的总资产快速增加、现金流大幅增长,还使得贷款在资产总额中占比下降,使得银行业务结构快速变化。
建行2012年年报显示,该行存放同业款项及拆出资金利息收入208.6亿元,较上年增加150亿元,增幅为257%;民生银行年报显示,该行存放和拆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利息收入达到343.65亿元,同比增幅56.34%,占全部利息收入已达到22.63%。
同业业务风险仍可控
不过,同业业务由于市场同向性较强,其快速发展可能会带来派生流动性风险等。因此,银行也逐渐意识到要加强对同业业务的规模和敞口管理,有效控制派生风险。去年,银监会也专门针对同业代付业务进行了规范,要求同业代付资金一律入表管理,以避免通过表外绕贷款规模。就目前上市银行披露的情况看,银行业同业业务风险仍然是可控的。
银监会摸底风险敞口 同业业务整肃将启幕
昨日,多名知情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证实,银监会近日要求政策性银行及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在5月8日前上报同业敞口的风险管理情况。
一家上市股份制银行金融市场部负责人对本报称:“此举可能是为下一步制定具体的同业业务规范摸底。”
另一名资深银行业分析师则告诉本报:“在8号文出来之后,监管部门对同业业务下手是迟早的事情。”
但截至记者发稿,银监会新闻处相关人士对此不予置评。
摸底同业大额风险敞口
路透社昨日引述消息人士的话称,这是银监会针对集中性风险的一次摸底,亦想了解中资银行的同业大额风险敞口情况。
据记者了解,银监会此举与巴塞尔委员会最新动向紧密相关。今年3月下旬,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测量及控制大额风险敞口的监管框架建议,包括银行、证券、基金和信托等金融机构在内的同业风险敞口,被建议纳入大额风险敞口限额约束范围,要求最大单家同业敞口不得高于银行一级资本或核心一级资本的25%。
在上述监管框架建议中,巴塞尔委员会表示,此次金融危机带来的一个关键教训是,一家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实质性损失,可以对其他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偿付能力造成影响,由此可能会对全球金融稳定带来潜在的灾难性后果。基于此,巴塞尔委员会认为,大额风险敞口框架这个工具可被用于缓和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之间的风险传染,由此支撑金融稳定。
路透社报道称,根据银监会要求,如我国监管层同样采用25%同业敞口上限,各家银行要上报这项政策会对其业务经营造成哪些实质性的影响。
“目前同业敞口没具体规定,对公则有严格规定。”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称。《商业银行法》第39条规定,“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与商业银行资本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百分之十”,而同业间交易一直不受到该项规定约束。
此前,根据今年起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银监会已经上调了商业银行同业风险权重。其中,商业银行对我国其他商业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为25%,其中原始期限3个月以内含债权的风险权重为20%;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的风险权重统一为100%。
“银监会开展此次调查,应该是想了解主要银行同业大额风险敞口情况,为接下来进一步规范同业业务铺路。”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说。
意料之中的整顿
一家上市银行地方分行负责人向本报表示,目前的同业业务已经超出了《商业银行法》规定的范畴,诸如同业拆入,现在已经变得具有投资性。银行向同业拆入资金,并不是因为自身头寸不足,而是将拆入的资金再拆给更需要资金头寸的银行,从中赚取差价。
“这就使得银行拆借变成了银行的投资工具,并且规模越来越大;再加上拆借资金互相交错,并不透明,所以潜在风险不小。”该人士说。
实际上,《商业银行法》禁止利用拆入资金发放固定资产贷款或者用于投资。拆出资金限于交足存款准备金、留足备付金和归还中国人民银行到期贷款之后的闲置资金。拆入资金用于弥补票据结算、联行汇差头寸的不足和解决临时性周转资金的需要。
上述银行业分析师对本报表示,对中小银行而言,它们受资本约束和贷存比考核的影响更大,只能借同业等“创新”手段规避监管,令其资产结构不断同业化,所以许多中小银行一直呼吁放松存贷比管制。
瑞银证券数据显示,2012年A股上市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生息资产规模增速均达到25%,其中贷款增速分别为17%、21%,同业资产规模增长则分别高达47%、44%,贷款外生息资产特别是同业资产的大幅增长是推动规模增速维持较快水平的主要因素。
去年末以来,针对影子银行业务,监管部门采取一系列的规范举措。尤其在3月下旬,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8号文,规定银行资金池类业务的规模上限为理财产品余额的35%或总资产规模的4%孰低,同时规定该类资金池业务需在2013 年底按自营贷款计量加权风险资产。
“8号文出来后,我们就认为收紧同业不会太远了。”多名业内人士称。
申银万国银行业分析师倪军早前表示,8号文第八条规定,“商业银行不得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或股权性资产融资提供任何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担保或回购承诺”,这是“表外舞剑理财,意在表内买入返售”。
据倪军分析,实际上,影子银行最需要监管的部分是藏在银行同业资产项下特别是买入返售资产下的表内同业资产,这类资产名义上是买入返售同业资产,但通常都附带给对手方隐性的回购承诺。
“银监会此次提到隐性回购承诺,为未来打击同业资产埋下了伏笔。”倪军认为,如果部分银行因为理财受限而将该类资产转至同业项下,可能未来会招致银监会使用类似8号文的余额上限的方式对同业资产进行监管,那么银行的资产规模可能会进一步收缩。
在上周五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倪军并称,下一步动作极有可能是对买入返售的基础资产类别做出限制,控制银行在同业项下买入非标资产的规模,或者通过占比来约束同业资产的快速扩张。
据倪军测算,一旦采取余额上限方式收紧,大型银行受到的影响较为微弱,而兴业、民生、华夏、南京、宁波等银行受影响较大,特别是兴业,对资产规模的影响将达到21%。
地方债风险再遭警示 银监会开念“紧箍咒”
近期,对地方政府债的担忧再度潮起。IMF、穆迪、惠誉及高盛等外资行纷纷表达对中国政府债务的担忧,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发布的《财政监督报告》指出,受2008年刺激计划影响,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加速发展,地方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或成为中国财政风险潜在源头,80%被调查的城市称会以销售土地来偿付债务。此前,消息称银监会下发《关于加强2013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银行控制地方平台贷款总量,不得新增融资平台贷款规模。这被普遍认为是,随着平台贷款集中到期压力加大,监管层再次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敲响警钟。
不仅如此,有业内人士还认为,这可能也是在对正在兴起的城镇化的“投资热”念“紧箍咒”。因为截至目前,不少地方城镇化建设开始,包括工、农、中、建、国开行在内的多家银行都相继出台了城镇化及配套建设相关的融资支持计划。
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截至2012年12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929亿元,同比上升64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5%,同比下降0.01个百分点。
近年来,商业银行按照监管要求,不断收缩平台贷款的规模。2012年年报显示,中行去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同比减少23亿元,农行同比减少48亿元,交行平台贷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为8.49%。
实际上,近年来地方融资平台一直都是监管层防范风险的重点领域,始终没有放松。并且采取名单制,对全口径融资平台包含退出类平台按照“支持类、维持类、压缩类”进行信贷分类。
在2013年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会议上,银监会明确提出,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底线是首要任务,特别注意严防信用违约风险。对平台贷款风险,继续执行“总量控制、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政策,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合理融资需求。证券日报
解开地方债的绑定链条
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4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在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时,提出要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和信贷风险。此前,银监会发布《关于加强2013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要求优化融资平台贷款结构,控制贷款占比。考虑到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调控和稳定投资增长之间已经相互绑定,惟有通过加强风险综合治理,解开地方债、房地产与投资之间的绑定链条,方有可能真正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目前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还本付息高度依赖土地出让金收入。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1万余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中,大约有70%属于县级平台。由于我国县级政府财政实力有限,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更是如此,依靠平台现金流和地方一般性预算收入事实上难以偿还贷款本息。因此,土地出让收入已经成为解决债务本息资金来源的不二选择。据IM F调查,绝大多数被调查城市表示将通过销售土地来偿付地方政府债务。今明两年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将集中到期,偿债风险急剧增大。而土地出让收入通常与房价保持正向关系,由此造成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落实房地产调控任务之间相互交织,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两难选择,增加了风险治理的复杂与困难程度。
同时,地方政府债务与稳定经济增长又存在一定因果关系。2013年一季度,我国G D P增长7.7%,弱于市场预期,稳定经济增长压力不减。在当前外需总体不振和扩大消费短期内难以迅速见效的情况下,投资仍是驱动宏观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投资增长的重任往往又依靠地方政府来落实,特别是地方政府换届后推进城镇化建设干劲充足,地方政府融资需求将明显增加,也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筹集项目建设资金。这样一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稳定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较强的目标冲突。
还有,未来房地产市场走势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度和投资增长均存在重大影响。新“国五条”实施以来,房地产市场由年初的喧嚣归为平静,市场成交量也大幅萎缩。考虑到部分地方政府债务高度依赖土地出让金收入,若房价下跌或成交萎缩均会向银行的地方政府贷款施加负风险贴水,增加了贷款不良风险。应该看到,房地产开发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一季度,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为22.6%。如果新“国五条”实施后房价下跌或住房成交萎缩,也会抑制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并通过产业连锁反应降低其他产业领域投资的积极性,最终将影响到投资增长。
综合来看,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与信贷风险,已经不局限于金融领域的风险治理,需要在中央政府的主导下,通过多部门配合,依靠地方政府积极主动贯彻落实,加强风险综合治理,解开地方债、房地产与投资之间的绑定链条,方有可能实现地方债风险落地。与此同时,还要完善地方政府债务形成机制,加强债务约束机制建设,引导地方政府合理适度融资,努力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率。
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