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产业经济 > 金融 > >> 探索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途径

探索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途径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互联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2-08-03 00:00:00

        发展中大国经济具有一些典型特征,如国民经济体系完备和独立、经济发展具有多层次性、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等,这些特征对运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产生影响。我们应从我国是发展中大国的现实条件出发,积极探索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途径。

 

        货币政策应注重调整经济结构

 

        我国存在突出的产业结构与地区结构问题,需要实行差别化、旨在调整经济结构的货币政策。

 

        实行差别化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总量调节工具,而差别化的存款准备金率既能调节货币总量,又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比如,对服务对象不同的金融机构适用不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有利于调整产业和企业结构;对落后地区、发达地区和全国性金融机构适用不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有利于调整地区结构;对资本充足率较低、不良贷款比率较高的金融机构适用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有利于防范强化风险监管。

 

        实施优化信贷结构的信贷政策。发达国家央行的信贷政策一般只作为短期的窗口指导,不承担结构调整功能。然而,发展中大国仅依靠市场调节和总量工具不足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结构问题,还需要信贷政策承担优化信贷资金配置和经济结构的职能。比如,配合国家产业政策,采取优惠利率等方式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给予欠发达地区再贷款、再贴现优惠政策,鼓励银行开展绿色信贷和碳金融业务等;采取限制性信贷政策,通过窗口指导或引导商业银行调整授信额度、调整信贷风险评级和风险溢价等方式,限制信贷资金向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及地区过度投放。

 

        运用针对特定行业和市场的选择性政策工具。主要是针对特定行业和市场过热或过冷现象,运用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等工具予以调节。比如,当房地产、证券市场存在泡沫时,应采取提高购房首付比例和证券保证金率等措施挤压泡沫;根据不同消费信用的对象分别制定首付比例、最长还款期限、最高信用额度、证券质押贷款比例等措施,调控银行消费信贷和市场消费行为。

 

        构建多元化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往往经由利率、汇率、资产价格等价格型渠道和信贷等数量型渠道以及心理预期等多种渠道传导,传导机制较顺畅,政策容易发挥效果。而发展中大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单一且常出现梗阻现象,影响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主要表现在:货币市场缺乏统一性,如银行间市场与非银行间市场、发达地区市场与欠发达地区市场、同业拆借市场与票据市场等存在某种程度的市场分割,影响货币市场流动性与竞争性,从而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效果;货币传导机制单一,主要依赖信贷、货币量等数量型传导渠道,造成政策作用时滞较长,央行难以精确把握货币政策操作的时机和力度;货币传导机制不通畅,银行货币供给的利率弹性以及企业与居民的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的利率弹性均较低,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梗阻,货币政策有效性降低。

 

        鉴于这种情况,我国应致力于完善货币市场、创新金融工具、打破市场垄断,使不同主体、不同地区和不同层次的市场相互衔接、有效连通,推动货币市场向一体化、高流动性和竞争性方向发展。同时,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塑造财务约束强、利率敏感度高的微观经济主体,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银行退出机制,推进利率、汇率的市场化改革,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疏通数量型信贷传导渠道的基础上,完善利率、汇率、资产价格等价格型传导渠道,以缩短时滞、提高货币政策操作时机和力度把握的准确度。通过完善机制,发挥预期引导在货币政策调控中的作用,提高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

来源:人民日报 汤凌霄

相关热词搜索: 探索提高货币政策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