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临的众多困难和挑战中,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成了中小企业发展的“紧箍咒”。
“未来应该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大力发展小微金融;银行不能再对中小企业进行雪上加霜式的‘抽血’,而要根据实体经济的发展调整自身的业绩目标,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日前发布的 《中国企业发展报告2013》(下称《报告》)认为,在实体经济下行期,银行等金融机构采取了多种所谓中间产品“业务创新”来确保完成自身业绩增长目标,但对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
存贷挂钩和承兑汇票增加企业负担
受到外围经济下滑和国内经济调整的影响,中小企业市场需求萎缩,效益明显下降,不少企业出现亏损。不过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却仍然高企,据逐步公布的银行机构业绩快报,去年不少银行的利润率超预期,高到20%—35%。比如,浦发银行利润率为25.2%,光大银行利润率为30.7%,兴业银行则达到了36%。
据国研中心企业所报告分析,2012年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确保利润业绩指标,在出现银根紧缩和放贷规模小的情况下,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提高费用等 “业务创新”手段来确保在经济下行期自身的利润目标能如期完成。
据中小企业反映,有两项银行“业务创新”显著增加了企业负担:一是存贷挂钩变相提高贷款利率。比如,一家企业贷款1000万元,但必须将500万元回存银行,企业实际贷款只有500万元,却要支付1000万元的利息。
尽管2011年国家就出台了制止存贷挂钩变相提高利率的制度,很多银行也在营业网点明示了这些规定。但国研中心企业所调查组在调研时发现这个现象在 2012年5月东中西部各省都仍然普遍存在。
另一项是承兑汇票赚取贴现手续费用。银行贷款给企业不是给现金而是承兑汇票,中小企业结算难,汇票背书由原来的不超过3次,层层背书多达100多次,最后垫底出不了手的就只好多掏贴现手续费用,而大部分中小企业在工资结算和初级产品采购上都必须用现金,不能用汇票。
“四川德阳一家企业收到银行1.7万元额度的承兑汇票,根本花不出去,只好到跟银行有特定关系的中间机构加几个点的手续费兑现。 ”报告小组介绍,“多了中间机构的收入,但却增加了企业成本,也积累了企业层层背书的三角债风险。 ”
此外,在经济整体下行时期,银行负债率越高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日子更不好过。大量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求助于 “影子银行”、民间借贷,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财务费用大幅上升。
发展小微金融 减少银行“抽血”
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的主渠道,也是促进创新和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经济下行和调整期,更应将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作为政策重点。
如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国研中心企业所认为,未来应该进一步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大力发展小微金融。
适当放宽金融市场准入,鼓励小贷公司等小微金融机构的发展,引进新的小贷公司促进竞争来降低小微企业的贷款成本;以支持小微金融机构发展为突破口,推进利率市场化,探索小微金融机构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鼓励优秀的小贷公司转制成村镇银行;适当放松小贷公司从银行融资比例的限制;尽快出台对小贷公司的扶持政策,降低其税收负担;支持微型金融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结算系统畅通和征信系统接入,让各类金融机构更便捷地参与到小微金融市场的竞争中。
同时,通过设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发展省级政策性再担保机构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通过发挥政策性风险投资引导作用等来完善中小企业创业投资体系。“但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不经营传统银行业务,而是按照现代商业银行模式经营,包括建立现代公司治理,实现专业化管理、满足监管部门要求、实行稳健和审慎原则。 ”报告强调,将政策性资金作为基础资金和引导资金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发挥政策性资本的杠杆效应,同时按照不对称方式设计风险承担和收益分配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支持企业创业和早期创新。
在相比于实体经济的疲弱和下行,银行业的高利润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备受争议。对此,国研中心企业所建议,除了国家出台相应政策外,金融机构的业绩指标要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不应该高于实体经济的增长指标,更不能为了完成自身的增长业绩对实体经济抽血。
“这就要求推动金融机构建立差异化的考核机制和商业模式推进客户结构调整,并根据实体经济发展情况,主动调整其业绩目标。 ”报告分析。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曾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