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忠 见习记者 刘飞 ○编辑 陈羽
在最新发布的《2017·径山报告》中,央行国际司司长朱隽撰文认为,中国需要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引入更多外部竞争,为金融体制改革注入外部推动力。
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主办、浙商银行独家支持的《2017·径山报告》23日发布。这也是央行官员、IMF前官员,以及来自高校、机构的知名学者,首度就中国金融开放问题进行的全面深度探讨。
该报告主题为“积极、稳健地推进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共分为七个章节。其中,朱隽撰文针对“进一步扩大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
报告认为,金融业本质是竞争性行业,只有充分竞争才能提升金融业的效率和竞争力。国际实践经验表明,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有助于提升金融机构竞争力,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我国加入WTO以来,金融业对外开放取得了长足进步,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开放程度有所提升。但与此同时,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仍然不足。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市场份额总体不高,低于重要发达经济体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我国在持股比例和业务范围等方面对于外资机构仍有诸多限制。此外,我国金融市场深度和广度不足,会计、审计以及税收等金融制度环境便利度有待提高,金融监管框架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多年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和减少资本管制这“三驾马车”,始终协同推进、相互配合,为中国经济增长创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
报告认为,未来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有助于构建多元化的金融体系,促进竞争,扩展金融服务渠道,提升金融稳定性。金融业对外开放也有助于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金融机构“走出去”有助于解决“走出去”企业境外服务不足问题。金融业对外开放有助于带动服务业开放步伐,提高服务业开放程度。目前世界上各国正在抓紧制定更全面、更高的服务业开放标准。同时,金融业对外开放有助于巩固人民币的储备货币地位,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金融业对外开放过程中也会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不过,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资本项目可兑换取得较大进展,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多个条件逐渐成熟。潜在风险很大程度上是可控的,实际上开放与风险两者并不矛盾。
报告建议,结合我国国情并参考国际最佳实践,宜主动作为,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以更透明、更符合国际惯例的方式,同等对待内外资金融机构。同时加快完善监管标准、会计准则等制度和安排,更加主动参与国际经济治理,承担大国责任。
报告认为,金融业对外开放应该遵循三大原则。原则一:继续协同推进扩大金融业开放、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减少资本管制“三驾马车”。目前,我国已经深度融入全球经济金融体系,协同推进“三驾马车”是继续前进的方向。原则二: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为核心,实现金融业对外开放。目前,自贸区金融业负面清单仍然较长,当前主要任务是逐步缩短金融业负面清单,用审慎监管代替准入限制。原则三:有序推进金融业开放,在扩大开放的同时做好风险防范。随着扩大开放推进,要求进一步加强监管,借鉴国际上成熟的金融监管做法,补齐制度短板,完善资本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确保监管能力与对外开放水平相适应。
总体看,短期内可放开对外资机构持股比例、设立形式、业务范围等限制;在托管模式、承销资格等方面,重新审视和调整对境外投资者的标准和要求;在会计和审计要求上,尽可能与国际接轨。中长期,应该注重市场培育和产品创新,打造开放、包容、与国际接轨的金融市场,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和法制环境。同时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有序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