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产业经济 > 金融 > >> 中国金融发展新常态下的七大新趋势

中国金融发展新常态下的七大新趋势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国际金融报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7-09-25 09:53:39
    对中国金融业的风险现状和未来前景,都需要全面看待,既要高度关注和防范风险,更要认识到金融发展滞后仍是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发展是金融安全的最大保障,不发展仍是金融安全的最大风险。

  近期,无论是“经济金融进入下行"清算"期”的严厉表述,还是“金融业感觉到的痛苦才刚刚开始”的谨慎判断,都表明中国金融发展将真正进入一个新阶段与新常态。

  在这样一个已经徐徐展开的新阶段与新常态的画面中,我们可以略微窥探出未来中国金融发展的若干大趋势。

  趋势一:中国金融增加值占比的峰顶已过,金融业高利润时代逐渐结束。

  当前,银行体系创造货币的速度正在放缓,货币存量增速(广义货币增速)也有望逐步下行,M2增速已连续多个月份保持在10%以下,未来甚至不排除会低于名义GDP增速,这将真正使货币政策回归稳健中性,打掉各类资产泡沫持续扩大的货币基础。上述格局在未来有可能继续发展,其结果是银行间拆借的活跃度会持续下降,资金紧密运行的态势将会持续存在。这会促使各金融机构更加精准地调控自身的资金需求,提高资金管理的水平,更会带来一大批中小银行、中小金融机构的合并重组。

  同时,随着金融业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以及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推进,金融业的服务对象越来越多地集中于准公益性产业和社会基础设施领域,金融业大概率将进入一个合理利润或较低利润阶段。

  趋势二:金融市场结构将得到进一步优化,直接融资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中国金融体系正在发生非常深刻的变化,各个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状况日益改善,由此带来的是,金融资产的结构也随之发生着重大改变,从过去的融资为主逐步过渡到融资和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并重的格局。

  尽管当前社会融资结构仍以银行信贷为代表的间接融资为主,但以股票债券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比重将逐年显著上升。从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结构变化趋势来看,直接融资存量的比重在逐年增加;从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结构变化趋势来看,直接融资增量的比重也在显著增加。因此,未来中国金融市场结构可能正处于从银行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的过程中。

  趋势三:金融机构将在激烈竞争中寻找优势和特色,实现错位发展。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的行业格局已发生显著变化,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同业竞争日益白热化,国内银行业法人机构超过4000家,各类金融机构超过2万家,同质化竞争严重。第二,新兴金融科技企业跨界进入支付结算领域,并从事实质性的存贷款业务,互联网金融的市场渗透率已接近40%,存款搬家至互金公司金额超2万亿元,网络贷款交易规模超1万亿元。第三,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利差收窄,传统盈利模式难以为继。2016年银行业净息差降至2.22%,为历史最低水平。为应对竞争,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各家商业银行纷纷转向综合化经营,凭借多元化产品和服务重塑竞争力。

  展望未来,多元化的小型金融机构将会蓬勃发展。小微企业、创新企业只能由创新型小型金融机构来对接。这些蓬勃发展的小型金融机构完全有可能纳入政府“大监管”范畴之内。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初衷,就要求金融机构能够为各类客户提供多元化、有特色的金融服务。

  趋势四:加强金融监管是纠偏,金融过度自由化将得到矫正,强监管、严监管将持续并成为常态。

  总体来看,国内经济仍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节点,区域、行业和企业分化加剧,市场主体高杠杆率和高负债率潜藏系统性风险。去产能、清理“僵尸企业”和变相“逃废债”等带来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管控形势依然严峻。股市、债市、汇市联动,跨市场、跨行业交叉风险增多,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和市场风险管控提出更高要求。

  从监管者角度看,对于风险防控的高压态势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金融监管的各项标准将更加严格。监管部门将对资管、理财、同业等交叉性产品实行穿透原则,严防金融机构加长企业融资链条、增加融资成本、加剧资金脱实向虚等问题,做实并表监管,防止监管套利。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将持续升级,房地产调控力度不减、各项措施密集出台,对银行资产配置和风险管控形成挑战。巴塞尔协议Ⅲ对资本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银行业资本内生增长能力已难以支持规模快速扩张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银行业需要满足更高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和总损失吸收能力。

  趋势五: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区发展、服务客户痛点和痒点的金融创新仍将得到鼓励和大发展。

  从宏观战略层面看,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倡议、三大地区发展战略等国家重大发展布局需要金融体系及金融创新的大力支持,实体经济领域有大量需求需要金融体系来提供高效的供给。

  从经济结构升级和经济动能演化层面看,新经济要求银行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当前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已逐步提升至65%,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共享经济等领域快速发展,文体娱乐、教育医疗等新业态蓬勃兴起,经济新旧动力切换、新旧模式转换加快。银行业在告别过去普遍性、总量增长机会的同时,也迎来了细分领域、结构性机会的发展商机。小微企业、“三农”、民生等领域金融需求还远未得到满足,二维码支付、消费金融、直销银行等成为创新服务的有效方式。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进步,金融脱媒加剧,客户行为也在发生着深刻转变。

  对公客户融资选择日益多元化,传统信贷需求下降,直接融资快速发展,且“轻资本、轻资产”的客户转向模块化、订制化、综合化服务,要求银行提供更加符合行业特性的解决方案。

  个人客户方面,投资渠道也日益多元化,理财需求强烈,促使资管类等高收益产品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传统存款业务造成很大的冲击。年轻客户对移动化、场景化和人性化的期望和要求日益增加,利用数字化渠道获取金融服务成为主流,客户行为分化和忠诚度下降,倒逼各家银行拿出差异化的客户定位和营销服务方案。

  未来,金融机构只有找到客户“痛点”,用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来解决这些“痛点”,才能留住客户,实现可持续发展。

  趋势六:金融科技发展进入爆发期。

  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发展,推动金融科技公司迅速崛起,也为金融业带来重大机遇与挑战。

  金融业需要尽快吸收、应用并提升科技转化能力和经营效率。如借助大数据分析,更加精准判断客户需求,从“盲人摸象”灌输营销转向“数据驱动”精准营销,提高销售服务效率,深挖客户价值;利用云计算提供更加低成本、高效率的财务和运营支持等。

  新技术应用也会带来数据风险和系统安全等问题,金融机构亟须提高对数据的整合、挖掘和管理能力,不断夯实IT基础,严防泄密风险,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趋势七:金融业对外开放将更加稳健、有序推进而非盲目加快。

  中国的金融业仍将进一步对外开放。只是,开放的步骤和节奏将会根据风险管控的形势变化和国内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做适当的调整。人民币国际化预计将会稳健放缓。

  总之,金融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遵循金融自身的规律和服务实体经济的大逻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处理好发展与规范、创新、风险防范的关系,要始终坚持在发展中规范、创新和防范风险。
相关热词搜索: 常态中国七大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