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强化监管,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并且“要把国有企业降杠杆作为重中之重”,要抓好处置“僵尸企业”工作。
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李东红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逐步放缓,国有企业的杠杆风险有所暴露,造成企业负担过重,经营风险加剧。因此,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着重推进国有企业去杠杆,增强国有企业发展活力,避免企业风险向金融体系蔓延,就成了十分紧迫的一项工作。可以说,此次会议将去杠杆进一步聚焦和细化,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以及国有企业去杠杆的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
央企利润增长
去杠杆功不可没
在业内人士看来,较之于国际,中国总的债务规模和杠杆率并不算高,但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较高。据统计,2015年末我国国有企业负债占非金融企业整体负债的比例约70%。因此,国有企业去杠杆成为金融去杠杆的重点环节。
“事实上,过去两三年,中国经济一直在去杠杆。尤其自2016年以来,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在去杠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努力实现稳健经营,效果良好。”国资委研究中心专项工作组组长王绛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例如,武钢与建行设立发展基金,降低了武钢的负债率,有效缓解武汉偿付压力,为武钢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中国二重通过与银行达成“以股抵债+现金受偿+保留债务”的综合受偿方案,处置各类金融性债务超过100亿元,逐步恢复“造血”机能,为脱困创造了条件。
财政部数据显示,到2017年5月末,全国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缩小至65.77%,较2016年12月末下降了0.31个百分点。其中,中央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了0.46个百分点,地方国有企业下降了0.09个百分点。
在王绛看来,今年上半年,中央企业利润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增长,去杠杆功不可没。
仍存多重掣肘
处僵治困任重道远
在新智库莫尼塔研究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看来,金融是实体的映射,如果国企的问题解决不了,金融去杠杆也难以实现。
对此,王绛也深有体会。他表示,“由于历史原因,国有企业负债率普遍居高不下,因此,国有企业在去杠杆的过程中,必定会面临多重阻力:一方面,一些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的行业和企业与债权方协商存在较大困难,特别是在‘去产能’的大背景下,债权方更难协商;另一方面,一些企业虽然实现‘债转股’,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但没有实现降低至合理水平的目标。尤其是在债转股后,企业并没有获得现金收入,不但影响了去杠杆的实际效果,还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
相关专家直言,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部分中央企业在全国各地“跑马圈地”式的大规模布局和快速扩张,期间依靠负债收购的大量劣质企业与资产,也一个个地成为了“僵尸企业”、“僵尸资产”。而所圈下的土地,则因为缺乏再投资能力以及市场发生很大变化,一个个地变成“动弹不了”的资产,使企业的负债居高不下,负担严重。
《中国企业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多家电力、钢铁、煤炭类的中央企业都在将债务风险控制的重点放置在处理“僵尸企业”、“僵尸资产”上,有部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已经整体出现明显改善。但是从整体上看,仍然存在杠杆率较高、且对“僵尸企业”的处置普遍进展缓慢等问题,国有企业处僵治困、提质增效的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多途径强化约束
降低资产负债率
王绛认为,国有企业高负债不但影响了企业的稳健经营,还侵蚀了制造业的利润,促进了社会资金“脱实向虚”。此外,国有企业过高的负债,直接影响了国有企业集团层面的股权多元化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
对此,王绛建议:一是要积极推动国有企业“债转股”,争取在“债转股”过程中不仅让企业把过高的负债降下来,最好能让企业获得转型升级急需的现金支持;二是在“去产能”过程中,去杠杆要把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和社会包袱解决好,特别要与解决好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相结合;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量,特别是对于目前比较困难但还必须进行产能储备的行业和企业,要研究相关的政策。
镇江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谭浩俊表示,资产证券化、债转股、变卖资产等都是很重要的手段。但是,如果企业的经营机制不转换,企业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杠杆率过高问题,难度还是相当大的。就算能够降下来,也很难维持下去。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大企业改革力度,加快经营机制转换步伐,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谭浩俊称,“需要注意的是,在加大改革力度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透明,要一切依据法律和规范进行,按程序执行,不能暗箱操作,更不能私下交易、权钱交易、政商交易,要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只有这样,国企的降负债、降杠杆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