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产业经济 > 金融 > >> 央行报告:中国有能力守住不发生金融风险的...

央行报告:中国有能力守住不发生金融风险的底线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7-07-06 10:08:11
     中国人民银行7月4日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称,2017年将把防范风险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加强系统性风险监测与评估,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功能,探索金融机构风险市场化处置机制,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也是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中央政府要求金融体系加强去杠杆、防风险的主要任务。
  《报告》提出,将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强化金融监管协调,统筹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统筹监管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统筹负责金融业综合统计,推动建立更为规范的资产管理产品标准规制,形成金融发展和监管强大合力,补齐监管短板,避免监管空白。
  在混业经营的背景下,监管缺乏协调成为金融机构利用监管漏洞投机套利的主要原因,在这一过程也酝酿了潜在的金融风险。在今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出“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要求金融系统“不忽视一个风险,不放过一个隐患”。
  在过去的几个月,金融监管部门积极行动起来,亡羊补牢,补监管的短板,制定和落实了一系列的监管措施,从五月份的数据以及当前的现实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金融体系内的杠杆率在缓慢下降,投机行为得到抑制。《报告》透露,将对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突出风险和问题,坚持有的放矢的问题导向,从统一同类产品的监管差异入手,建立有效的资产管理业务监管制度。分类统一标准规制,逐步消除套利空间;引导资产管理业务回归本源,有序打破刚性兑付;加强流动性风险管控,控制杠杆水平;消除多层嵌套,抑制通道业务;加强“非标”业务管理,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建立综合统计制度,为穿透式监管提供根本基础。
  但是,暴露出的问题不仅仅在于监管政策的相对滞后,更在于监管机制不协调造成。根据国内一些媒体报道,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即将召开,将讨论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工作,解决监管体系分散化带来的监管漏洞和风险问题。改革各自为政的监管体系的呼声由来已久,目前的监管体系已经不适应混业经营的现实,并且,不同领域做大做强的竞争性的趋势以及监管父爱主义,实际上削弱了对市场的盲目与冒进的约束力。
  在《报告》当中,央行强调了其应负责中国的宏观审慎管理职能,并阐述了三种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组织结构模式,一是将宏观审慎职责赋予中央银行,由央行董事会或行长作出决策;二是将宏观审慎职责赋予央行内设的专门委员会,这个安排有利于防范央行的双重职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间的潜在冲突;三是将宏观审慎职责赋予一个独立于央行之外的跨部门委员会,通过政策协调、信息共享、共同研究系统性风险的方式来制定和实施宏观审慎政策。毫无疑问,金融工作会议将就监管改革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这也是市场长久以来所期盼的。
  金融去杠杆的工作在上半年得到了有计划的实施,有步骤的推进以及合理的安排,在央行保持流动性稳定的基础上,并没有对市场构成流动性冲击,但对激进的金融机构构成了压力,并且将这种压力成功地转换为有序的调整。随着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监管工作经历缓冲期后应该步入常态化的强化,坚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建立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健全金融风险特别是跨行业、跨市场风险的监测、评估、预警和处置体制机制建设等。
  《报告》也透露了中国推进金融监管改革决心的一个重要背景,即中国经济基本面保持了中高速增长、较低的通货膨胀和基本平衡的国际收支并行不悖的良好发展态势,金融业在持续推进的改革开放进程中积累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特别是作为金融业骨干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比较高,金融管理部门可动用的工具和手段多。《报告》认为,中国有信心和底气、有能力和办法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底线风险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